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黄河流域麦棉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08-14 22:01
  麦棉两熟是黄河流域棉区重要的农作制之一,有利于缓解我国粮棉争地矛盾和实现麦棉同步增产。综述和评价了麦棉两熟种植模式的田间配置方式、产量变化、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等特征。重点介绍了麦棉两熟近10年来产量趋势以及春套、夏套、平播复种等3种方式下的田间配置参数和土地当量比特征;论述和比较了不同麦棉模式间的周年投入、作物管理阶段的物质与人工分配特征及差异、种植效益、劳动力和物质生产效率等内容。最后,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种植成本核算方面展望了麦棉新模式的科技需求,并就如何提高种植效益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麦棉两熟模式的种植规划、生产管理、科学投入和节本增效提供相关经济指标依据。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河流域麦棉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与展望


麦套棉系统年际间作物产量变化

物质投入


进一步比较本区域冀、鲁、豫3省两熟棉花各物质投入组成[27-28],两熟棉花季总物质费为5 420~6 948元/公顷;各地均以肥料投入比例最大(图2),占总物质费用的39.5%,其次为机械(13.6%~17.1%)、农药(12.3%~16.8%)、种子费(11.9%~13.2%)和排灌费(6.7%~8.9%),其他物质费用不足2.5%。根据中棉所农场资料(图2d),各物质费用比例与3省基本一致,但比重份额有所变化,肥料仍占第一位,占比下降到28.2%;种子和机械费明显上升,分占20.1%和18.4%,说明农场型物质投入虽以肥料为主,但注重良种、机械化和排灌的投入,且总物质费较个体经营者明显增加,增31.9%,其中机械费增537~915元/公顷,排灌费增397~715元/公顷,占比分别提高0.6%和5.3%。(三)不同麦棉模式人工投入成本

雷达图,成本效益,雷达图,模式


基于5种麦棉模式的8项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比较(图3)。两熟周年收益与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7 7和0.974 1)。棉花和小麦的收益在模式间波动性均较大,周年投入5种不同模式相对值差异不大,说明优化投入显得尤为重要。综合考虑,夏套3-1式中两季作物产值较高,投入合理,物质成本生产率和总收益均较高,可作为重点模式进行推广。五、提高麦棉两熟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小麦面积种植结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J]. 王利民,刘佳,季富华,姚保民,杨福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8)
[2]农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成本效率的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稻谷种植的实证分析[J]. 王善高,陈晔晗,毛瑜炜,张梦娇.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1)
[3]棉花主产区生产比较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陆光米,刘国华,朱再清.  中国棉花. 2019(01)
[4]Genotypic variation i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in relation to yield formation in cotton[J]. XING Fangfang,HAN Yingchun,FENG Lu,ZHI Xiaoyu,WANG Guoping,YANG Beifang,FAN Zhengyi,LEI Yaping,DU Wenli,WANG Zhanbiao,XIONG Shiwu,LI Xiaofei,Ll Yabi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18(03)
[5]河南省棉花生产现状调查及面积下滑的原因分析[J]. 王爱根,刘伟,张金宝,强学杰,邢帅军,马宗斌.  中国棉花. 2018(07)
[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振兴乡村增动力[J]. 谭鑫,王思惠.  社会主义论坛. 2018(03)
[7]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J]. 董建军,代建龙,李霞,李维江,董合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2)
[8]适宜麦棉套作的小麦与棉花配置方式研究[J]. 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雷晓鹏,林永增,梁青龙,王国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9)
[9]麦棉套作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效益分析[J]. 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雷晓鹏,林永增,梁青龙,王国平.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4)
[10]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黄国勤,孙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3)

博士论文
[1]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实现机理研究[D]. 曹峥林.西南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343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343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