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喷施硒肥对黑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7 08:41
以临黑2号、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田生态模式下,花荚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夏播黑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两个黑大豆品种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绿维康有机富硒肥产量均有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籽粒硒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临黑2号在硒肥喷施浓度为0.1%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最高,籽粒硒含量随硒肥浓度增加而增加;临黑3号在硒肥喷施浓度为0.2%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最高,硒肥喷施浓度为0.3%时,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大。
【文章来源】:大豆科技. 2020,(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个品种不同处理下小区产量变化
2个品种中临黑3号比临黑2号硒富积系数高,临黑3号硒含量增加速率比临黑2号略快,可能是2个品种吸收特性存在差异。临黑2号在处理2籽粒未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0.15 mg/kg),其余各喷硒处理均达到富硒标准;临黑3号各喷硒处理均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处理4和处理6籽粒硒含量过高,超过了江西和陕西省富硒豆类标准(≤0.30 mg/kg)(见图2)。2.4 不同处理对临黑2号子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硒肥对黑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卫玲,肖俊红,刘博,段学艳,杨海峰.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9)
[2]叶面喷硒对不同作物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4)
[3]叶面喷施硒肥对红小豆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J]. 罗金华,胡承伟,李必钦,唐巧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4]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J]. 郭天宇,徐宁彤,曲琪环.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7)
[5]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研究[J]. 许凌凌,许月明. 农技服务. 2016(06)
[6]不同浓度富硒营养液对小麦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彭涛,赵伟峰,高燕,成东梅,于金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1)
[7]土壤施硒对黑豆和黄豆硒质量分数及产量的影响[J]. 铁梅,韩杰,李宝瑞,刘阳,高俣,张安宁,李华为. 西北农业学报. 2014(10)
[8]叶面喷施硒肥对大豆产量和质量效应的初步研究[J]. 冶军,单维东,褚贵新. 新疆农业科学. 2009(03)
[9]不同时期喷施亚硒酸钠对豌豆芽苗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J]. 吴正景,郭大龙,高文. 种子. 2008(08)
[10]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J]. 李春喜,蒿宝珍,姜丽娜,邵云,侯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3)
本文编号:3461253
【文章来源】:大豆科技. 2020,(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个品种不同处理下小区产量变化
2个品种中临黑3号比临黑2号硒富积系数高,临黑3号硒含量增加速率比临黑2号略快,可能是2个品种吸收特性存在差异。临黑2号在处理2籽粒未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0.15 mg/kg),其余各喷硒处理均达到富硒标准;临黑3号各喷硒处理均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处理4和处理6籽粒硒含量过高,超过了江西和陕西省富硒豆类标准(≤0.30 mg/kg)(见图2)。2.4 不同处理对临黑2号子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硒肥对黑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卫玲,肖俊红,刘博,段学艳,杨海峰.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9)
[2]叶面喷硒对不同作物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4)
[3]叶面喷施硒肥对红小豆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J]. 罗金华,胡承伟,李必钦,唐巧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4]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J]. 郭天宇,徐宁彤,曲琪环.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7)
[5]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研究[J]. 许凌凌,许月明. 农技服务. 2016(06)
[6]不同浓度富硒营养液对小麦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彭涛,赵伟峰,高燕,成东梅,于金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1)
[7]土壤施硒对黑豆和黄豆硒质量分数及产量的影响[J]. 铁梅,韩杰,李宝瑞,刘阳,高俣,张安宁,李华为. 西北农业学报. 2014(10)
[8]叶面喷施硒肥对大豆产量和质量效应的初步研究[J]. 冶军,单维东,褚贵新. 新疆农业科学. 2009(03)
[9]不同时期喷施亚硒酸钠对豌豆芽苗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J]. 吴正景,郭大龙,高文. 种子. 2008(08)
[10]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J]. 李春喜,蒿宝珍,姜丽娜,邵云,侯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3)
本文编号:346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46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