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种子中亚麻酸研究现状及改良思路
发布时间:2021-11-15 20:13
提高油菜种子(油)中亚麻酸含量对缓解目前亚麻酸资源日益紧缺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形成过程、含量差异、影响因素、杂种优势、遗传方式和控制基因等方面对油菜种子中亚麻酸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剖析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意义、可行性、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开展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建高亚麻酸育种体系,建立高效保优栽培技术体系,开展油菜籽加工技术和抗氧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等5个方面促进油菜高亚麻酸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作物杂志.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油菜籽中亚麻酸的研究现状
1.1 亚麻酸的合成途径
1.2 油菜种子的亚麻酸含量
1.2.1 品种(系)间亚麻酸含量比较
1.2.2 品种(系)内亚麻酸含量比较
1.3 影响因素
1.4 杂种优势
1.5 遗传方式
1.6 控制基因
2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可行性
2.1 以油菜为载体生产亚麻酸具有明显优势
2.2 高亚麻酸含量油菜育种潜力大
2.3 有利于提高人们亚麻酸的摄入量
3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难点
3.1 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匮乏
3.2 亚麻酸含量影响因素多
3.3 遗传行为复杂
3.4 高亚麻酸育种难度较大
4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策略与技术途径
4.1 高亚麻酸育种的提出及进展
4.2 基本思路与育种步骤
4.2.1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思路
4.2.2 育种步骤
4.3 选育标准和方法
4.3.1 选育标准
4.3.2 选育方法
5 发展建议
5.1 开展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创新、综合评价和利用,为高亚麻酸育种奠定基础
5.2 构建高亚麻酸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高亚麻酸品种选育
5.3 建立高效保优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
5.4 开展油菜籽加工技术和抗氧化研究,以优质产品提升高亚麻酸油菜产业效益
5.5 构建标准体系,促进油菜高亚麻酸科技成果转化与产销衔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J]. 刘成,冯中朝,肖唐华,马晓敏,周广生,黄凤洪,李加纳,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4)
[2]甘蓝型油菜DH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 赵卫国,王灏,穆建新,关周博,李保军,赵小萍,陈文杰,塔娜,朝红波,罗斌,栗茂腾.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4)
[3]甘蓝型油菜皖油20号种子不同部位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分析[J]. 张宇婷,鲁少平,金诚,郭亮. 作物学报. 2019(03)
[4]双低菜籽油营养功能研究进展[J]. 杨瑞楠,张良晓,毛劲,喻理,姜俊,张奇,李培武.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11)
[5]不同油酸含量油菜脂肪酸含量分析[J]. 杨柳,李东欣,谭太龙. 作物研究. 2018(05)
[6]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及群体产量的关系[J]. 戴祥来,向阳,赵继献,任廷波,程国平,胡权. 种子. 2018(08)
[7]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与菌核病感病程度及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 钱武,戴成满,郑成彧,林秀秀,梁全兴,李飞,吴景芳,陈豪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18(07)
[8]西藏白菜型油菜油体特征与营养品质及油体提取物的SDS-PAGE分析[J]. 侯维海,王建林,旦巴,胡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0)
[9]低磷胁迫对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王雪,樊军鹏,李海涛,石磊,蔡红梅,徐芳森,刘克德,丁广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2)
[10]EMS诱变对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影响[J]. 杨建胜,孙万仓,刘自刚,刘海卿,杨刚,张树娟,张晶,方彦,武军艳,李学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全球多样性甘蓝型油菜种质表型性状的评价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陈碧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2]油菜种子高油酸低亚麻酸的遗传控制及等位基因特异标记开发[D]. 杨庆勇.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 石从广.浙江大学 2010
[4]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王峰.湖南农业大学 2009
[5]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西南大学 2007
[6]甘蓝型油菜品质资源和pol CMS恢复系的创新与遗传分析[D]. 范志雄.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及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评价与研究[D]. 刘平武.华中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对其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陈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甘蓝型油菜中一个新高油酸位点的遗传分析[D]. 王金芳.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不同施肥量、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曾宇.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叶威.华中农业大学 2011
[5]甘蓝型油菜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分析及油酸与部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通径分析[D]. 周银珠.西南大学 2011
[6]甘蓝型油菜种子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D]. 杨盛强.湖南农业大学 2010
[7]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D]. 李成磊.南京农业大学 2009
[8]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D]. 钦洁.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研究[D]. 杨美.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0]长江流域油菜VE、脂肪酸及Xin1 CMS恢保关系的研究[D]. 王桂荣.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7425
【文章来源】:作物杂志.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油菜籽中亚麻酸的研究现状
1.1 亚麻酸的合成途径
1.2 油菜种子的亚麻酸含量
1.2.1 品种(系)间亚麻酸含量比较
1.2.2 品种(系)内亚麻酸含量比较
1.3 影响因素
1.4 杂种优势
1.5 遗传方式
1.6 控制基因
2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可行性
2.1 以油菜为载体生产亚麻酸具有明显优势
2.2 高亚麻酸含量油菜育种潜力大
2.3 有利于提高人们亚麻酸的摄入量
3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难点
3.1 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匮乏
3.2 亚麻酸含量影响因素多
3.3 遗传行为复杂
3.4 高亚麻酸育种难度较大
4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策略与技术途径
4.1 高亚麻酸育种的提出及进展
4.2 基本思路与育种步骤
4.2.1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思路
4.2.2 育种步骤
4.3 选育标准和方法
4.3.1 选育标准
4.3.2 选育方法
5 发展建议
5.1 开展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创新、综合评价和利用,为高亚麻酸育种奠定基础
5.2 构建高亚麻酸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高亚麻酸品种选育
5.3 建立高效保优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
5.4 开展油菜籽加工技术和抗氧化研究,以优质产品提升高亚麻酸油菜产业效益
5.5 构建标准体系,促进油菜高亚麻酸科技成果转化与产销衔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J]. 刘成,冯中朝,肖唐华,马晓敏,周广生,黄凤洪,李加纳,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4)
[2]甘蓝型油菜DH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 赵卫国,王灏,穆建新,关周博,李保军,赵小萍,陈文杰,塔娜,朝红波,罗斌,栗茂腾.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4)
[3]甘蓝型油菜皖油20号种子不同部位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分析[J]. 张宇婷,鲁少平,金诚,郭亮. 作物学报. 2019(03)
[4]双低菜籽油营养功能研究进展[J]. 杨瑞楠,张良晓,毛劲,喻理,姜俊,张奇,李培武.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11)
[5]不同油酸含量油菜脂肪酸含量分析[J]. 杨柳,李东欣,谭太龙. 作物研究. 2018(05)
[6]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及群体产量的关系[J]. 戴祥来,向阳,赵继献,任廷波,程国平,胡权. 种子. 2018(08)
[7]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与菌核病感病程度及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 钱武,戴成满,郑成彧,林秀秀,梁全兴,李飞,吴景芳,陈豪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18(07)
[8]西藏白菜型油菜油体特征与营养品质及油体提取物的SDS-PAGE分析[J]. 侯维海,王建林,旦巴,胡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0)
[9]低磷胁迫对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王雪,樊军鹏,李海涛,石磊,蔡红梅,徐芳森,刘克德,丁广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2)
[10]EMS诱变对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影响[J]. 杨建胜,孙万仓,刘自刚,刘海卿,杨刚,张树娟,张晶,方彦,武军艳,李学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1)
博士论文
[1]全球多样性甘蓝型油菜种质表型性状的评价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陈碧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2]油菜种子高油酸低亚麻酸的遗传控制及等位基因特异标记开发[D]. 杨庆勇.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 石从广.浙江大学 2010
[4]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王峰.湖南农业大学 2009
[5]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西南大学 2007
[6]甘蓝型油菜品质资源和pol CMS恢复系的创新与遗传分析[D]. 范志雄.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及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评价与研究[D]. 刘平武.华中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对其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陈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甘蓝型油菜中一个新高油酸位点的遗传分析[D]. 王金芳.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不同施肥量、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曾宇.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叶威.华中农业大学 2011
[5]甘蓝型油菜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分析及油酸与部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通径分析[D]. 周银珠.西南大学 2011
[6]甘蓝型油菜种子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D]. 杨盛强.湖南农业大学 2010
[7]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D]. 李成磊.南京农业大学 2009
[8]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D]. 钦洁.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研究[D]. 杨美.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0]长江流域油菜VE、脂肪酸及Xin1 CMS恢保关系的研究[D]. 王桂荣.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7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49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