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坡位对11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23 08:19
以11年生厚朴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坡位对厚朴生长、生物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厚朴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与树高胸径结论类似,不同坡位厚朴树干、树枝、不同径级根系、干皮、枝皮、根皮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而树叶生物量大小则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不同坡位对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不同坡位枝皮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大小均表现为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不同坡位根皮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大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不同坡位干皮中厚朴酚含量大小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而不同坡位干皮中和厚朴酚含量大小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总体而言,中下坡位有利于促进厚朴的生长以及生物量和根皮中有效成分的积累,而中上坡位则有利于枝皮和干皮中有效成分的积累,研究结果可为厚朴人工林培育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2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坡位对厚朴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影响
不同坡位对厚朴树干、树枝和树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不同坡位对厚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厚朴超临界CO2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 杨岩,肖佳妹,易子漾,罗彩玉,王圣楠,李姣,杨岩涛,裴刚. 中草药. 2020(02)
[2]基于系统药理学的厚朴药理作用机制探究[J]. 王艳艳,王团结,丁琳琳. 中草药. 2019(24)
[3]不同种源8年生厚朴林分的生长变异及综合评价[J]. 杨旭,杨志玲,谭美,程小燕,曾平生,谭梓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8)
[4]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厚朴叶中7个成分的含量[J]. 吴锦玉,吴建国,吴锦忠,吴岩斌. 海峡药学. 2018(10)
[5]不同坡位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J]. 雷斯越,赵文慧,杨亚辉,吕渡,白云斌,何亮,郭晋伟,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6]厚朴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J]. 吴巧凤,严云良,张小霞. 中成药. 2018(05)
[7]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合成研究进展[J]. 王颖,陈文强,邓百万,彭浩,解修超,王梦姣.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8]四川规模化栽培区产厚朴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张大燕,文欢,王伟,侯飞侠,彭成,高继海. 中药材. 2017(06)
[9]造林地坡形和坡位对厚朴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的影响[J]. 李秀琴. 防护林科技. 2017(02)
[10]不同地理种源高厚朴酚厚朴的筛选[J]. 罗金旺.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4)
硕士论文
[1]厚朴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测试研究[D]. 范琪.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3488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2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坡位对厚朴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影响
不同坡位对厚朴树干、树枝和树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不同坡位对厚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厚朴超临界CO2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 杨岩,肖佳妹,易子漾,罗彩玉,王圣楠,李姣,杨岩涛,裴刚. 中草药. 2020(02)
[2]基于系统药理学的厚朴药理作用机制探究[J]. 王艳艳,王团结,丁琳琳. 中草药. 2019(24)
[3]不同种源8年生厚朴林分的生长变异及综合评价[J]. 杨旭,杨志玲,谭美,程小燕,曾平生,谭梓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8)
[4]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厚朴叶中7个成分的含量[J]. 吴锦玉,吴建国,吴锦忠,吴岩斌. 海峡药学. 2018(10)
[5]不同坡位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J]. 雷斯越,赵文慧,杨亚辉,吕渡,白云斌,何亮,郭晋伟,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6]厚朴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J]. 吴巧凤,严云良,张小霞. 中成药. 2018(05)
[7]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合成研究进展[J]. 王颖,陈文强,邓百万,彭浩,解修超,王梦姣.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8]四川规模化栽培区产厚朴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张大燕,文欢,王伟,侯飞侠,彭成,高继海. 中药材. 2017(06)
[9]造林地坡形和坡位对厚朴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的影响[J]. 李秀琴. 防护林科技. 2017(02)
[10]不同地理种源高厚朴酚厚朴的筛选[J]. 罗金旺.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4)
硕士论文
[1]厚朴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测试研究[D]. 范琪.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3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