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蓝不定芽途径再生植株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2 12:04
目的:探究菘蓝组织培养中不定芽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最佳条件。方法:以菘蓝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组合、设置不同的pH处理,研究其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不定芽生根。结果:菘蓝下胚轴具有很强的形态发生能力,从其表面和切口处可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MS+6-苄基腺嘌呤(6-BA)1.0 mg·L-1+吲哚乙酸(IAA)0.5 mg·L-1+3%蔗糖+0.7%琼脂;MS+6-BA 1.0 mg·L-1+萘乙酸(NAA)0.5 mg·L-1+3%蔗糖+0.7%琼脂;MS+激动素(KT)2.0 mg·L-1+IAA 0.8 mg·L-1+3%蔗糖+0.7%琼脂,均可有效诱导菘蓝下胚轴分化、产生不定芽和促进芽生长,pH为5.4时下胚轴生长势最好,叶缘光滑;pH为6.2和6.6时会出现玻璃化现象,小芽弯曲,叶缘有锯齿产生。1/2 MS+吲哚丁酸(IBA)1.0 mg·L-1
【文章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 2020,22(10)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种子灭菌方法选择
1.2.2 外植体的获得
1.2.3 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诱导产生不定芽
1.2.4 不同pH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2.5 不同激素配比和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1.2.6 培养条件和统计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不同灭菌方法比较
2.2 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外源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1 不同质量浓度6-BA和IAA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不同质量浓度6-BA和NAA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不同质量浓度KT与IAA配比对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4 不同质量浓度KT与NAA配比对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5 不同质量浓度2,4-D对菘蓝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pH对诱导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4 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2.5 生根培养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菘蓝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J]. 李志亮,叶嘉,邢浩春,王玉文,焦云红,胡亚新,黄丛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4)
[2]不同外源激素对菘蓝叶片组织培养的影响 [J]. 程茂高,乔卿梅,李先芳.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1)
[3]激素对菘蓝叶片组织培养的影响 [J]. 胡冬南,柯国庆,王恒芬,范万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4]板蓝根化学、药理、质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雷黎明,潘清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07(10)
[5]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刘海利,吴立军,李华,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02)
[6]菘蓝下胚轴组织培养研究 [J]. 陈薇,杜利云,寸守铣,赵丰萍. 药学实践杂志. 2000(05)
[7]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J]. 张润珍,张玉文. 中草药. 2000(06)
[8]菘蓝的组织培养 [J]. 余绍华.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4)
博士论文
[1]菘蓝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四倍体株系选育和品质鉴定[D]. 客绍英.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46356
【文章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 2020,22(10)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种子灭菌方法选择
1.2.2 外植体的获得
1.2.3 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诱导产生不定芽
1.2.4 不同pH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2.5 不同激素配比和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1.2.6 培养条件和统计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不同灭菌方法比较
2.2 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外源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1 不同质量浓度6-BA和IAA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不同质量浓度6-BA和NAA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不同质量浓度KT与IAA配比对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4 不同质量浓度KT与NAA配比对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5 不同质量浓度2,4-D对菘蓝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pH对诱导菘蓝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4 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2.5 生根培养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菘蓝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J]. 李志亮,叶嘉,邢浩春,王玉文,焦云红,胡亚新,黄丛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4)
[2]不同外源激素对菘蓝叶片组织培养的影响 [J]. 程茂高,乔卿梅,李先芳.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1)
[3]激素对菘蓝叶片组织培养的影响 [J]. 胡冬南,柯国庆,王恒芬,范万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4]板蓝根化学、药理、质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雷黎明,潘清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07(10)
[5]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刘海利,吴立军,李华,王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02)
[6]菘蓝下胚轴组织培养研究 [J]. 陈薇,杜利云,寸守铣,赵丰萍. 药学实践杂志. 2000(05)
[7]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J]. 张润珍,张玉文. 中草药. 2000(06)
[8]菘蓝的组织培养 [J]. 余绍华.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4)
博士论文
[1]菘蓝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四倍体株系选育和品质鉴定[D]. 客绍英.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4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4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