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甘薯/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22 08:50
  为解决甘薯连作种植土壤肥力下降、产量降低等问题,以连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甘薯、玉米间作不同条带比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甘薯、玉米间作适宜的条带比。结果表明,甘薯、玉米间作栽培较连作甘薯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含量,促进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甘薯、玉米间作栽培较连作甘薯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其中,间作4∶1条带比处理中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4∶2条带比处理分别提高2.46%、8.42%、13.43%;间作4∶1条带比栽培模式具有间作优势,4∶2条带比无间作优势,间作体系中甘薯的种间资源竞争力弱于玉米。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间作方式栽培时甘薯产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全氮、全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甘薯/玉米种植4∶1条带比较为适宜。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科学. 2020,48(08)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土壤养分测定
        1.4.2 土壤酶活性测定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薯/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2 甘薯/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2.3 甘薯/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优势的影响
    2.4 间作体系中甘薯产量与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J]. 马晓俊,李云飞.  中国沙漠. 2019(06)
[2]甘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高志远,胡亚亚,刘兰服,王亚楠,焦伟静,马志民,木泰华.  核农学报. 2019(06)
[3]间作植被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量的影响[J]. 胡桂萍,曹红妹,石旭平,邓真华,杜贤明,王礼献,俞燕芳,黄金枝,郑蜀云,胡丽春,符昌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4]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商薯9号”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J]. 刘亚军,胡启国,储凤丽,王文静,杨爱梅.  作物杂志. 2018(04)
[5]桔梗与大葱间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J]. 王鹏,祝丽香,陈香香,冯惠,孙文帅,秦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3)
[6]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 刘亚军,马琨,李越,杜春凤,李倩,李贺,马玲,汪春明.  核农学报. 2018(06)
[7]甘薯间作糯玉米的高产高效模式分析[J]. 赵大伟,徐宁生,杨华才,黄兴粉,邓国军,王序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2)
[8]辽北地区杨树-玉米间作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 王克林,黄月,孙学凯,曾德慧.  生态学杂志. 2016(09)
[9]西北地区不同间套作模式养分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优势的影响[J]. 唐明明,董楠,包兴国,卢秉林,张炜平,张美俊,章芳芳,李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10]甘薯杂交F1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李艳花,唐道彬,张晓春,杜成章,陈红,钟巍然,王卫强,张凯,王季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轮作方式与杀线剂对甘薯产量及根际线虫、真菌、细菌群落的影响[D]. 乔月静.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氮肥调控机理研究[D]. 王小春.四川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玉米/甘薯不同带宽对根际生态及群体产量的影响[D]. 李宏利.西南大学 2019
[2]辣椒/玉米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 张洪勇.山东农业大学 2018
[3]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与土壤的影响[D]. 刘亚军.宁夏大学 2017
[4]规模经营农田养分空间变异与精准管理[D]. 郭文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639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639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