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温度对苜蓿草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18:05
种子在干燥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和种子活力下降,进而降低种用价值。为探讨干燥温度对苜蓿种子活力的影响,选择不同干燥温度对苜蓿种子进行干燥,分别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抗氧化酶活性、代谢酶活性及有害物质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当干燥温度为35℃时,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温度,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燥温度,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温度。干燥温度为35℃时有利于苜蓿种子的干燥,并且能够明显提高种子活力。本研究结果能较好地说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苜蓿种子活力的影响,为实际生产中苜蓿草种子的干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待测液的制备。
1.3.2 种子萌发测定。
1.3.3 蛋白含量的测定。
1.3.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 代谢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干燥温度下水分损失情况
2.2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发芽率
2.3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
2.5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代谢酶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金属胁迫对青藏高原2种牧草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J]. 赵玉文,郑雨,段少荣,南吉斌,米桑,林玲,赵玉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5)
[2]国内外36个苜蓿品种的发芽特性综合评价[J]. 马婷燕,罗飞,Clement Nzabanita,李彦忠. 种子. 2019(01)
[3]不同温度和浸种时长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J]. 蹇黎,杨婧,秦小军,白惠如. 种子. 2019(01)
[4]不同地区苜蓿种子活力的探讨[J]. 王晓龙,李红,米福贵,王雪婷,靳慧卿,贾振宇,孟凯,孙娜,闫士元.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10)
[5]5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干旱耐受性研究[J]. 贾蓉,庞妙甜,杜利霞,夏方山,朱慧森. 中国草地学报. 2018(05)
[6]谷胱甘肽在动植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 孙国祥,张旭,张成国,杨修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7]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苜蓿的促生长作用[J]. 关丽杰,胡浩. 农药. 2018(01)
[8]桔梗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关系[J]. 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邢丽伟,郭靖.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9]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属的研究:历史脉络与启示[J]. 刘志英,李西良,齐晓,李峰,方珊珊,王宗礼,孙启忠. 草业学报. 2015(10)
[10]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 李彦品,杨海明,杨芷,谢燕娟,丁文骏,靳世磊,行浩. 饲料研究. 2015(09)
本文编号:3696600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待测液的制备。
1.3.2 种子萌发测定。
1.3.3 蛋白含量的测定。
1.3.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 代谢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干燥温度下水分损失情况
2.2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发芽率
2.3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
2.5 不同干燥温度下苜蓿种子代谢酶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金属胁迫对青藏高原2种牧草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J]. 赵玉文,郑雨,段少荣,南吉斌,米桑,林玲,赵玉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5)
[2]国内外36个苜蓿品种的发芽特性综合评价[J]. 马婷燕,罗飞,Clement Nzabanita,李彦忠. 种子. 2019(01)
[3]不同温度和浸种时长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J]. 蹇黎,杨婧,秦小军,白惠如. 种子. 2019(01)
[4]不同地区苜蓿种子活力的探讨[J]. 王晓龙,李红,米福贵,王雪婷,靳慧卿,贾振宇,孟凯,孙娜,闫士元.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10)
[5]5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干旱耐受性研究[J]. 贾蓉,庞妙甜,杜利霞,夏方山,朱慧森. 中国草地学报. 2018(05)
[6]谷胱甘肽在动植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 孙国祥,张旭,张成国,杨修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7]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苜蓿的促生长作用[J]. 关丽杰,胡浩. 农药. 2018(01)
[8]桔梗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关系[J]. 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邢丽伟,郭靖.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9]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属的研究:历史脉络与启示[J]. 刘志英,李西良,齐晓,李峰,方珊珊,王宗礼,孙启忠. 草业学报. 2015(10)
[10]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 李彦品,杨海明,杨芷,谢燕娟,丁文骏,靳世磊,行浩. 饲料研究. 2015(09)
本文编号:3696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69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