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9 06:57

引言 

随着全国高校的逐年扩招,硕士研究生群体虽日益壮大,但他们却不再是备受企事业单位亲睐的天之骄子,在残酷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其专业化不如博士生,市场化不如本科生,“高压硕士”现象再次出现,严峻的就业现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一些心理韧性水平偏低的个体在重压之下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偏差,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硕士研究生自杀案件,都反映了部分的高学历人群抗压能力差、心态易失衡,如果不及时疏通引导,有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与此同时,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却能凭借个体较好的心理韧性,正确应对就业压力,及时调节个人情绪,纠正个体心理偏差。根据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人格特质和环境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并且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影响情境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因此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否能减弱其对就业压力的感知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成为本研究探索的主要问题。此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减轻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其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新方向。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心理韧性这一概念的界定,心理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或能力。Werner(1995)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人在高危困境中仅能适应破坏性变化而且能尽量控制不良行为出现的能力[1]。Connor(2003)也提出心理韧性指个体在应对挫折、困境、压力时仍能表现出良好适应的能力或特质[2]。“结果性定义”强调心理韧性是发展和适应的结果。如 Masten (2001)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面对严重威胁和挑战时,个体的发展情况仍然良好的积极性适应结果[3]。“过程性定义”重点关注个体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心理韧性是动态系统发展变化的过程,强调心理韧性是危险性应激因素与保护性缓冲因素同时作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尽管心理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心理韧性的不同定义,但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两个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创伤及其他消极生活事件,个体能够成功应对、发展良好。三种定义的区别在于心理韧性到底是良好品质还是应对结果或者是动态过程。相较于“结果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人类普遍存在但个体有差异的品质,此定义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后期的测量、研究和干预。因此本研究采用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界定为个体面对压力刺激时能够快速恢复、良好适应、成功应对的品质。

1.2 就业压力研究综述 

黄希庭(1997)认为心理学上的压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实际存在的具有危险性的刺激称为压力源。个体对压力事件做出的的反应称为压力反应。危险性刺激使个体产生的压迫体验称为压力感[14]。 廉串德和郑日昌(2003)提出,压力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唤醒。当个体难以应对情境时,人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心理和生理出现异常反应[15]。 综上所述,根据侧重点不同,目前压力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压力基本等同于压力源,压力是令人紧张的事件或环境,既可以是外在的如经济压力也可以是内在的如自我要求。第二种解释:从生理学和医学角度考虑,压力是人体对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其中,心理反应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例如担忧或紧张。生理反应则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胃部痉挛等。第三种解释:压力指的是一种刺激—评估—反应的动态心理应对过程,个体能采取认知、情绪等多方面的策略对刺激物的冲击做出反应。由于个体的差异性,面对同样的刺激,个体的压力程度、事件解释及应对方式都可能不同。结合之前研究者的观点,压力是外在内在的刺激经个体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及应对过程。 

3 研究结果 ........... 15 

3.1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 15
3.2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17
3.3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25
4 分析和讨论 ................ 29 
4.1 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29
4.2 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特点 .............. 30
5 结论 ..................... 35

5 结论


本研究以山西五所大学的在校硕士硕士研究生为被试,探究了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生源地为农村的硕士研究生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城镇的硕士(2)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研二、研三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研一.医药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显著低于文史哲类、理工类和财经类硕士(3)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性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女性硕士研究生。研一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研二和研三。医药类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文史哲类、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和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无显著差异。家庭经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较差的硕士研究生,与家庭经济良好的硕士研究生无显著差异.(4)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韧性、就业压力、主观幸福感存在两两相关的联系。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和就业压力显著负相关.(5)就业压力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显著。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调查了山西省内五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若要推广到整个硕士研究生群体,应扩大问卷的发放范围,,进一步保证被试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只是从横向角度探究了心理韧性、就业压力和主观幸感三个变量的关系,后续研究可以使用横向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验证三者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的量表题目较多,容易造成被试的疲劳效应。往后的研究可以在保证信效度的情况下,考虑使用更加简洁的量表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就业压力在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只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至于还有其他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7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7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