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了一体化趋势,世界越来越像是一个“地球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其也愈来愈呈现显著区域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也愈来愈明显。地理位置的差异不仅没有变得无关紧要,而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大片生产基地的好莱坞、制造业分包基地的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等。由这些有显著当地特征的区域可以看出,区域位置上的差异并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新形势下的的世界分工正在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却不再是按照传统的国家来划分。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是该地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创新作为“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缩小地区差距、缓解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实现各区域创新的协同、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和开放政策落实,中国经济提质增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独树一帜,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并未带来各个地区的同步发展,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参差不齐,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渐被显现出来。从中国内部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由市场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过程中,不同地区转型的方式、速度、开放的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导致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地区差异不断扩大的形势,领导人着手准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起初在 1999 年中央推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紧接着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从此开始,中国区域版图的战略重点转变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和振兴东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10 年以来,随着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先后落地实施,中国区域发展的理念将从原来注重以区域板块划分,向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均衡、多点支撑的发展转变,理念格局焕然一新。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对关于区域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虽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仍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目前对于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目前研究多将省域或者“三大地带”作为研究创新差异的载体,同时在视角选取上,学者们比较多地从静态视角对创新绩效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极少深入探究创新绩效分布的动态变化。为此,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以八大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将 Theil 指数和 Kernel 密度估计相结合,对八大经济区域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Theil 指数不仅能够刻画创新绩效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而且能够对差异进行分析并且深入剖析地区差异的来源。与此同时,使用核密度估计反映八大经济区域创新绩效分布的动态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 2000-2013 年我国八大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具体思路如图 1-1: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本文中对创新绩效空间分布的差异进行实际测算并找出影响因子是研究的关键,而对两者研究都要通过各区域创新绩效数据的分析才能进行判断,因而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并研读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创新、创新绩效差异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以此为契机,形成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明确开展理论探究和实证分析的重点。
2.统计方法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科技统计局网站等提供的官方数据以及各省域年鉴数据收集后,选取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相关计量软件(如:Geoda、Stata、Eviews 等)进行数据分析与检验。
3.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本文首先借助 Theil 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创新绩效分布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在此基础上,利用 Geoda 软件采用空间四分位法直观地描述了创新绩效的分布状况。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创新绩效分布的动态演化趋势。最后,通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FGLS),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数据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检验。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与增长理论、Schultz 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经济系统要想产生持续的增长,必然要克服报酬递减,进而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寻找到一个能持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定义这样一个发动机并实际测算出维持该发动机运行所需要的费用。那么,经济发展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内生机制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呢?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启示下,学者们进行了有益探索。
对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在新古典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经济增长。1986 年 Romer 发表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和 1988 年 Lucas 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中,以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为研究重点,强调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从人力资本中获得的外部收益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知识在生产者之间的扩散等都有益于避免资本积累的报酬递减倾向,从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
当经济学者放弃完全竞争假设从而分析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此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入第二阶段。Rome(r1987,1990),Grossman and Helpman(1991),Aghion and Howitt(1992)等把 R&D 理论与不完全竞争整合进经济增长框架,提出了以 R&D 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Romer 模型的基本假定包括:技术进步是由受利益驱动的厂商或个人的意识所决定;技术水平的变化是对经济增长起根本推动作用的要素;新思想、新知识是非竞争性产品,且只具有部分的排他性。
Romer 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来源于有针对性的 R&D 活动。新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内生化的技术进步。在 Romer 的模型中强调人力资本与技术知识这些内生因素影响创新的实现。
......................
2.2 区域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区域的划分
一般而言,区域的别称有“地方”、“地区”、“地域”等,它指代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乡、镇,大到洲际、国际都属于区域范畴。Eister 是最早对区域概念进行研究的,他认为,区域概念能够服务于我们所研究的社会问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区域概念。区域的可行范围要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入手,当现有的行政区不适合问题的要求时,我们要根据情况变化确定新的范围。陈秀山等在研究区域经济理论时,将国民经济中的某个地区作为区域研究对象。卢时雨认为,在经济上有相似特征同时距离上相近的地区都可以视作区域创新研究中的区域。罗亚非在研究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时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以下五种:第一,按行政管辖来确定,如中国目前省域规划下的 31 个省;第二,按自然、经济环境、社会条件和地理区位来确定。如东、中、西三大地区;第三,按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如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第四,按城市经济网络覆盖面确定;第五,按经济功能区确定。当然,这些划分方法都有其划分依据,并不是主管臆造出来的,其区别仅在于各自的着眼点不同。
由中国区域研究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区域划分沿用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式,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探讨区域问题时也多是从“三大地带”着手。该划分方案大体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发展水平等,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区域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这种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划分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它忽视了我国的南北差异性、忽视了三大地带的内部差异性等。基于以上考虑,2004 年 6 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在参与范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期间表示,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已经清楚,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可能改变以往过于宽泛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而更多的采用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式,令政策的制定更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 3 章 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18
3.1 区域创新绩效的测算...............18
3.1.1 区域创新绩效的测算数据来源..............................18
第 4 章 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40
4.1 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40
4.2 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42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46
5.1 研究结论.........................46
5.2 政策建议......................47
第 4 章 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4.1 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
对于区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通过第二章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较广泛深入。基于文献回顾,结合我国创新发展水平的具体势态,本文认为影响创新绩效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的差异、知识生产要素投入的差异(人才和资金两方面)、交通便利性差异三大方面,并据此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发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也有显著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活跃的交易氛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为创新研发经费的筹集提供源头保证。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能够筹集到的经费也会越多,那么由此带来的创新产出成果越多,创新绩效越高。潘雄锋(2013)在探究区域创新收敛时,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影响区域创新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究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实际 GDP 的 Theil 指数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中实际 GDP 是以 2000 年为不变价格进行指数平减后得到。
2. 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在全新的知识时代,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创造与运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其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越丰富,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更多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集聚也使得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增多,因此创新产出会增加,区域的创新绩效也会得到提升。Romer 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最发达的 22 个国家(地区)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个国家创新产出的增长率与该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数量成正相关。李培楠在对2007-2012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以及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这样的研究结论: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人力资本对产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中用研究与开发人员全时当量的 Theil 指数值作为知识生产要素投入中人力资本投入差异。
.........................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在对前文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部分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消除极化现象的政策建议。此外,从客观角度分析本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5.1 研究结论
创新作为“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缩小地区差距、缓解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现各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科技统计局 2000-2013 年中国大陆 31 个省市的相关数据整理测算了八大区域的创新绩效,并以专利申请数作为区域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利用 Theil 指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四分位法、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整体及八大区域的创新绩效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了实证探究。同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新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创新绩效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论文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拓展了创新绩效差异的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上,突破了传统的以“三大地带”作为研究载体,而是以八大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新形势下八大经济区域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研究方法上,采用当前研究不均衡分布的前沿方法(核密度估计法),从动态视角描述了描述了创新绩效的动态演变趋势,揭示了全国整体以及八大经济区域在某个时间节点的极化状况。综合各种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 从各省专利总量和平均增长率来看,江苏无论是专利总量还是年均增长率均遥遥领先。同时,其他各省份也呈现了上升态势,但发展不一。测算数据显示,苏皖两省增长速度最快,河北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吉林省增长速度较慢。
2. Theil 指数分解的结果揭示了 2000-2013 年创新绩效整体波动式的差异变动,反映出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国创新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观察全国创新绩效的 Theil指数值及趋势图,发现近年来创新绩效差异值虽有下降趋势但实际数值仍然偏高,说明各区域间创新绩效的非均衡现状。其次,八大区域内差异的趋势图揭示出 2000-2013年间各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不一。样本考察时间内,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创新绩效的差异总体呈现出了缩小趋势,另外两个区域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的差异在变大。最后,通过对 Theil 指数的分解,提出八大区域创新绩效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
3.通过空间四分位图的观察,发现中国创新绩效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总体上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分布态势。通过对 2000 年和 2013 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对比发现在样本考察期内,全国及八大区域的专利总量均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创新绩效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各区域创新绩效相差较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