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6-10-02 07:01

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的建构


摘要

本研究了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建构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类属分析对“传统儒家” 向“ 后儒家”转化的过程,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后现代性,进而分析了东亚现代性与儒家理论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后儒家思想主要还是专注于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情情理”精神的批判及改进,后儒家想要凭借潜在的人本主义将传统观念消解; (2) 西方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作为批判中国传统儒家的“血缘关系维系亲情情理精神”,在重构儒学伦理时也需要对“恻隐仁爱”与“慈孝友悌”的肯定,这样使得后儒学既包含特殊主义,又不失普遍主义的特点; (3) 儒家思想对东亚现代性的影响依旧深远,并积极借鉴东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整合融入到东亚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中去。

关键词:儒家;东亚资本主义;哲学问题;现代化


Abstract

This study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 ethics and modern in East Asia. Through documentation analysis, category analysis on "traditional" to "post-Confucianism" into the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 modernity,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modernity in East Asia. Paper obtained following conclusion: (1) Hou Confucian thought main also is focused Yu on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 in the of "blood relationship maintain of family reason" spirit of criticism and the improved, Hou Confucian wants to with potential of people this doctrine will traditional concept digestion; (2) Western General doctrine of moral rational spirit as criticism China traditional Confucian of "blood relationship maintain family reason spirit", in heavy frame Confucianism ethics Shi also need on "compassion love" and "CI filial piety friends TI" of certainly, such makes Hou Confucianism both contains special doctrine, Without lo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sm; (3)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East Asian modernity remains profound, and to learn from the excellent part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tegration in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pitalism in East Asia.
Keywords:Confucianism;East Asian capitalism;Philosophical problems;Modern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    录 1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3 研究现状 3
2 从“传统儒家”向“后儒家” 6
2.1 传统儒家的本质 6
2.2 传统儒家向后儒家创造性转化 7
3 以现代性应对后现代 9
3.1 现代理性精神面临的历史性困难 9
3.2 重新建构儒学 11
3.3 “后儒家”构想 12
4 东亚现代性与儒家伦理 15
4.1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 15
4.2 新加坡的挑战:儒家教育的实施 23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传统儒家的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从个体的特性与群体性等多个角度衡量人存在的价值。以“为仁由己”、“不可夺志”为主的观点认为个人需要有存在的自我价值,即自立自强,从道德方面做到自我约束。在群体性方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要求人们要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维持家庭和朋友为单位的团体性。同时,还主张人们应当有严格的等级意识且不失“仁爱”、“恻隐”这种“泛爱众”的精神。传统儒家从这几个方面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观,但同时,在特殊主义架构下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性(刘清平, 2008)。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不仅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期,各种学派的发展也是层出不穷,使文化的更替更加丰富,在中国的学术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统儒家体现人本主义,在向后儒家转化时依然要通过普遍主义架构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这种基础需要成为普遍性的,而不是被“以外为本”和“以父母为本”所凌驾的利己主义,同样是对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情关系的肯定,但是后儒家更加适用于“自己”、“父母”等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情也是“人”的情况,更加接近“人之为人”的本质。
后儒家同样肯定“恻隐仁爱”的主张,从人之为人的本质出发,主张“人而不仁,如之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种继承会在新儒家思想中体现在对他人的苦难具有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在主张独立人格的现代社会,这种对人的“一视同仁”也体现在传统儒家对普遍群体性的维系上,这与后儒家认为的“人的一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损害人的存在” 的这一至上本根。
曾经的哲学时代也经历了这种方式的变革,因此在人文领域再次出现时,已经没有太大波动。刘清平认为,古代的各种优秀的文学理念都存在了上百年才不被人们经常提起。同时,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型的理念都在社会中存在一段时间之后便不再出现。这种方式的出现,使得成为当前的一种哲学特色,这种方式的特点,使得西方哲学家对此非常感兴趣,从而使这种“哲学运动”作为一种新兴问题被人们讨论(刘清平, 2007)。
这类的“哲学运动”在倪良康心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他认为,这种方式在一方面显示出了哲学的变化特征,而从另一个角度上则体现出其普遍性,不得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示例。只有在普通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特殊的概念。在学说认可的范围内,只有被人们经常提起和记忆的学说才能存在较长一段时间。相反,如果许多名词开始淡出人们的口中,那其将会渐渐消退。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学说通过互联网或者媒体经过广泛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一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哲学运动”的出现。
在信息广泛传递的时代,在任何领域都能得到其思想的进步,不论在哪个范围内,只要关于哲学的历史时代能够广泛被人们接受,同时也会被人们所淡忘。这种“思潮化”的出现,胡凤祥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他认为的“学术思潮”是在社会时期上具有普遍的说法,这是符合当时群众的大致要求(王弘治, 2007)。


总结

历史文化在中国几千年时代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下去的核心,倘若只有生命得到延续,而毫不在乎其精神文化层次,那这个民族只能称得上是没有灵魂的民族。由文化衍生出来的价值观、概念、态度等准则,都潜移默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不同的文化影响人们对相同事物的处理方式。儒学文化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无疑是标准。李光耀曾说过,在当今发展如此之快的世界中,现代能与过去想联系到一块的唯一途径就是贯穿于此的历史文化了,只有了解历史文明,才能使我们与历史紧密相连。

以新加坡为例的东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都从中国的儒学文化中学习和应用了许多精髓。与其他国家一样,这种成功不是永久的,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出现,此时拥有的和谐社会,它的期限是未知的,人一直处于安逸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显得十分渺小,因此,要时时存有危机意识,,积极地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与儒家文化相结合,使之能够变得更加优秀,来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同样地,儒家文化也会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涵,在东亚地区甚至所有受到儒学文化影响的地区都能够产生更长远与深厚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泰勒博士所说过“处于当今繁荣昌盛的社会时,回想一下孔子的学说与思想对社会的意义,会惊奇的发现现在许多的思想和制度都与儒学之说不谋而合。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不仅仅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清平. 后儒家论纲——儒家传统的自我否定与重构[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No.3101:33-39.

[2]王弘治. 《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兼论刘清平、郭齐勇诸先生之失[J]. 浙江学刊,2007,No.16201:93-98.
[3]张震,林志. 对马克斯•韦伯命题的质疑——兼论儒家伦理是否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No.10001:105-107.
[4]苏国勋.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J]. 社会,2007,05:1-25+206.
[5]刘清平. 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J]. 哲学动态,2004,02:10-13.
[6]刘清平. 再论孔孟儒学与腐败问题——兼与郭齐勇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04,02:121-128.
[7]侯健. 韦伯论近代法治与儒家伦理[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3:53-60.
[8]刘清平. “亲亲尊尊”还是“仁者爱人”——关于舜的腐败案例以及后儒家的再论证[J]. 学术论坛,2005,01:22-26.
[9]王兵.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1:31-33.
[10]文碧方. 也论“仁”与“孝弟”以及“公德”与“私德”——兼评刘清平先生在儒家伦理上的有关观点[J]. 社会科学战线,2005,02:43-48.
[11]赵毅衡. 如何把韦伯切成两半——新儒家与“继发型资本主义”的伦理价值[J]. 原道,2008,No.1500:156-172.
[12]陆自荣. 从哈贝马斯合理化方向看儒家思想合理化潜力——韦伯和哈贝马斯对儒教合理化潜力判断的再思考[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No.12204:82-89.
[13]石永之. 以现代性应对后现代——刘清平教授“后儒家”构想评议[J]. 东岳论丛,2008,No.17204:147-151.
[14]刘清平. 后儒家:以现代化超越前现代——对石永之先生的回应[J]. 东岳论丛,2008,No.17204:152-156.
[15]田晓燕. 后儒家人文主义引发的技术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8.
[16]李文堂.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冲突[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03:30-38.
[17]章益国. 金耀基与后儒家假说[J]. 湖北社会科学,2006,04:107-108.
[18]张金花. 个体救赎与社会的普遍幸福——谈韦伯对儒家与基督教比较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6,06:36-40.
[19]曾军,曾丽君. 来自文化深层的回响——2008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J]. 探索与争鸣,2009,No.23101:31-35.
[20]梁德阔. 儒家伦理与徽商精神——“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0.
[21]宋立林. “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2]刘清平. 在情理性传统中实现理性化使命——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型[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No.6101:37-42.
[23]刘墨. “后儒家的挑战”——杜维明的新儒学著作[J]. 中国图书评论,1996,03:26-29.
[24]郭炳利.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儒家教化思想在汉代美术中的体现[J]. 大众文艺,2010,No.24713:125-126.
[25]熊英鹏. 易学视野中的“横渠四句教”[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6]范雪梅. 清代郑玄之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7]孙国东. 文明复兴与文化执政——论执政党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文化承担[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v.31;No.16101:111-118.
[28]王进. “小儒”之“用心”:熊十力《礼运篇》研究——与刘清平教授商榷[J]. 学术界,2014,No.19912:128-135.
[29]章益国.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0]逄金一. 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1]石家庄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工人理论学习小组,河北师范大学大批判组. 决不能让反动思想自由泛滥——“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的复活及其历史教训[J]. 河北师大,1975,04:49-50.
[32]李世平. 爱的普遍还是普遍的爱——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14,No.19306:105-111+308.
[33]万俊人. 回应韦伯:儒家伦理的一个方法论问题[J]. 开放时代,1998,03:29-36.
[34]任德军. 对韦伯中国儒家伦理研究的认识——兼论对东亚经济发展的解释[J]. 青年研究,1999,11:39-44.
[35]石元康. 天命与正当性:从韦伯的分类看儒家的政道[J]. 开放时代,1999,06:5-23+2.
[36]章益国. “‘勤俭’伦理与东亚发展”辨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理论的纠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4-59+122.
[37]王士良. 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8]任镭. 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借鉴[D].西安工业大学,2015.
[39]刘宁. 儒家伦理的经济担当——论余英时对韦伯的中国解读[J]. 生产力研究,2011,No.22403:9-11+16.
[40]刘东. 韦伯与儒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01:38-47.
[41]柏思德 ,刘世生.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和儒家思想[J]. 齐鲁学刊,1991,01:36-48.
[42]章益国. 比附与迷思:韦伯命题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儒家伦理促进现代化”论断的一个反思[A].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13.
[43]张践. 论儒家经济伦理——韦伯引议[J]. 孔子研究,1989,02:40-48.
[44]毕经坤. 儒家伦理与现代化——兼评韦伯《中国的宗教》与《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书中的儒家伦理观[J]. 邢台师专学报,1994,03:24-26.




本文编号:128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