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新闻——以“澎湃新闻”为例
一、绪论
2015年4月,我参加了一场澎湃新闻高校讲座,当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刚结束,记者们主要就这个案例讲述了他们的报道经验。令我震惊的是,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做龙卷风和发生事故河段的水文调查,包括查阅专业科学期刊、采访国内外专家等等。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科学问题是如此重要,涉及整个事件的定性、追责及教训。
这次讲座让我对科学在新闻中的呈现和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我带着这样的视角去看一些非传统科学新闻时,发现科学在新闻中处处可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健康医疗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科学不可或缺;危机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如令人沉痛的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科学的传播更是必要、重要且急迫。
那么,什么是科学新闻?科学新闻的属性又有哪些?
我对此进行了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倾向于将与科学相关的新闻,称为"科技新闻"。早在1994年出版的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中就己经认识到"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丰富性。该书将其定义为"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其中,"与人类相互关系"指的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人类对科技的依赖,社会对科学发展的调节和制约,与科学相关的社会事件"。据此定义,科技新闻被分为环境科技新闻、经济科技新闻、医学科技新闻、社会科技新闻和基础科技新闻五类。
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中的《中国传媒"科技宣传指数"分析报告》一文中,课题组也提出需对当今大众传媒中的科学传播,也即科技新闻范畴做重新定义,应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传统意文上的科学新闻,其次是滲透到其他新闻报道领域的科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娱、社会、军事等。从内容上看,除了科学家专业研究,还应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专业性管理和服务、商界进行的科学有关经营和研究、公众科学内容等。
这是我国对科技新闻的认识,作为对比,我对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进行了查阅。
......................
二、科学新闻研究综述
(―)国外科学新闻研究回顾
在国外科学新闻研究综述中,本文主要就科学新闻的总体概论,及对科学新闻中最受关注的环境学新闻和生物医学新闻进行综述。
I.国外科学新闻综述
1)国外科学新闻研究
德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皮特魏茵加特在1998曾提出,随着大众媒介在公共政务上影响力的提升及与专业科学机构在信息源竞争力上的提升,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科学知识的信息来源,换言之,科学也越来越具媒介倾向。他提出了"科学媒介化"这一概念去形容科学界通过媒介寻求公众注意和合法性来达到形成政治议程的趋势。1硬国学者斯图尔特.艾伦认为要判断什么是科学,必须认真看待媒体的各种表述,科学与媒体都试图以各自不同的复杂方式去描述现实的真相,因此应当从批判的视角将科学话语与媒体话语联接在一起。
但媒体报道科学,尤其是非专业大众传媒的科学新闻,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原因包括没有分配给科学主题足够版面,没有准确报道科学争议问题,夸大政治和非科学意文,报道形式沉砸于煽情和戏剧化等。同时,媒体还会因存在否定和反科学态度而受到公开指控。媒体被喻为科学的一面"脏镜子",或者是一种不能恰当提供、过滤科学内容的一种不透明镜子。但科学新闻更可能是社会系统中各种不同相关组织的功能化和程式化的表达。
进入新世纪,网络对于科学新闻事业的影响之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重新定义了科学新闻。对于科学记者来说,网络资源己经成为新闻选题和报逆内容来源,据《自然》杂志09年对各国493位科学记者的调查,己有三分之的科学高者经常从网络寻找选题和线索,三分之二的人会如此做。23对于科学新闻本身而言,网络科学新闻除了迅速、便捷之外,它的超链接功能,能够为用户链接到全部的信息源、作者或是同一主题先前报道、相关主题报道及观点不同的新闻;同样网络科学新闻能够提供多层面的信息,不同的用户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层面的阅读:另外,图片、图表、动画,任何视觉化的手段都可以多媒体呈现。
........................
(二)国内科学新闻研究回顾
由于国内对于"科学新闻"的认识还存在局限,因此为对应广义科学新闻定义,本文在除"科学新闻"、"科技新闻"外,对与科学新闻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新闻"、"生物医学科学新闻"、"健康科学新闻"等均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
1.国内科学(科技)新闻综述
从专著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科技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写作和史学研巧上。在实践写作上,早期的有萧鹏林、于华夫的《科技报采编工作》、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编辑《科技写作十六讲》、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编辑出版的《科技新闻论集》,辜晓进所著《现代科技新闻概论》则是其中对科技新闻进行全面细致考察的专著代表。除简要的科技新闻史、科技新闻传播特点等理论考察外,辜晓进以自身经验及翔实资料分析了科技新闻所存在的各种失真现象,对科技新闻的采写要领、语言通俗化要求、各类科技新闻的报道特点都提出了中肯且兼具实践意义的看法。刘建明所著《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亦是按照这样的章节安排,"先理论,后实践写作",添加了如伪科学报道分析、高级科技新闻写作、科技新闽评论等新内容。在史学研究中,各类新闻通史虽对科技新闻都或多或少略有提及,但普遍着墨不多,陶贤都、李浩鸣所著的《中国科技新闻简史》算是弥补空白,该专著对我国科技新闻从古代到近代再到新中国的发展转变都作了详略得当的梳理,研巧内容包括各时期科技新闻报道状况、报道内容、报道特色等。
1)国内科学(科技)新闻研究
在早期的科学新闻研究中,学者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关注科学新闻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如何提高其科学性,如钱汝虎就科学新闻常见两类失误"片面性和知识性"所做的分析;二是如何提高其新闻性,如陈泽余所提出的加强科技新闻的知识性,包括科技新闻事实和帮助公众理解的背景知识,及刘建明所倡导的以人文要素,包括理性、美学和情感要素,为科技新闻増值。1999年《中国记者》第4期推出的"科技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刊发的《报道科学的科学态度》、《寻求科学性与新闻性的统一》等7篇研究性文章也均是此研究方向的代表。
....................
三、科学新闻文献综述...............6
(一)国外科学新闻研究-回顾................6
1.国外科学新闻研究综述................6
四、研究设计...............18
(―)内容分析.............18
1.样本选取与抽样.............18
五、硏究发现..............24
(一)澎湃学新闻内容分析..............24
1.数据分析:科学新闻偏向、报道形态和信源策略.................24
五、研究发现
(―)科学新闻内容分析
1.数据分析:科学新闻偏向、报道形态和信源策略
1)科学新闻偏向
澎湃新闻作为新媒体平台,相比较传统纸质媒体的版面限制,实时更新的优势使其所刊载的新闻数量大幅提升,内容丰富性多样性也大为增加。在本文435份样本中,澎湃记者撰写的科学新闻为252篇,占58.2%,转载其他媒体科学新闻125篇,占28.7%,约稿作者所著科学新闻为58篇,占13.3%。由此可见,有近一半的科学新闻内容并非澎湃新闻自己生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作为资讯平台综合博采的特色,因此本文科学新闻的研巧虽取澎湃一家媒体,但对于国内科学新闻全貌也可略见其形。
..........................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澎湃新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科学新闻的知识表现形态及背后的生产逻辑。采用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的研究思路,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科学新闻内容分析、案例研究和科学记者访谈。在文末的结论部分,本文试图将内容分析、案例研究与深入访谈相结合探讨科学新闻的"台前幕后",从选题、信源、写作三个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以此考察科学新闻的运作,并提供对科学新闻现状最直接的解释和揭示其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在此基础之上为科学新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言。
(一)科学新闻与科学记者、编辑
在本文第一部分科学新闻巧容分析中,研究发现滚辨科学新闻报道主题具有高度选择性,生态环境、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健康科学是主要报道领域,均与公众生活具有较高贴近性。在这之中,科学知识介绍,科学事件调查和科学政策制度是主要的科学新闻呈现内容,并且(突发)社会事件、政府或政治事件和科研发现是科学新闻主要动因。这体现了澎湃科学新闻在选题中的两点特征:一是所涉及的科学领域不平衡;二是科学新闻正与社会、政治、经济产生越为广泛的勾连,由此呼应了本文研究问题。
对于第一点,既是科学记者人数和背景所限,也受限于媒体自身的重视程度,"照理说应该把科学各个领域都要筛一遍,但很大程度上它想达到的一个成果是,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它没有缺席,它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说这方面一定要怎样。"""同时这也与选题的价值倾向有关,即本文的问题,无论是生态环境、生物医药还是信息技术都体现了薛小林所强调的"重要"标准,均与现今中国公众的利益普遍相关,且具有高度关注度。
对于第二点,在療巧中,"科学属性不強,但社会属性很强的报道,报社会投入很大精力去做调查,去推,但反过来,在科学家开来一个很典型的科学实践或重要进展,但对普通人生活貌似没有很大关系,报社则不会花同样精力去做。"这导致真正科学调查很少,多偏向即时新闻。即便本身以科研发现为动因的的新闻,也会尽量寻求转化成公众视角,引起公众兴趣。因此,当科学在媒体中还处于配角地位时,与社会或政治事件的挂钩,使其事件化或话题化更具新闻价值,对于报道本身也起到加深事件挖掘,使事件本质揭露更充分的辅助作用。由此来看,在科学新闻选题上,无论是所呈现的状况还是记者对选题的要求,基本遵从的还是一般新闻价值考量标准,考量重点依然落实到传播效果,即受众之上。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33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3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