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师范生师德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2 06:30

引言

(一)选题缘由
首先,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其顺利实施是以教师素质为保障的,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则是道德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从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提供标榜与示范。也就是说,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注重师德形成的职前培养,即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有利于师范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牢固树立职业道德理念,发挥道德行为表率作用,进而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增添保障。其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通过知识、技能与道德等方面的专业化提升,逐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①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变,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增长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业道德水准的制约。②由此可知,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大力加强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包括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的倡行要求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反对人为地割裂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倡导将教师教育看作是各阶段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体。由于师德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把师德的发展纳入到教师教育一体化范畴内,从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就开始重视师德的形成,强调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

(二)选题意义
我国十分重视教师道德,自古以来,倡导师德的教育家不乏其数。近几年,更是把师德提高到师魂的重要地位,对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探讨在职教师的师德现状以及进行师德建设的目标、体系、途径等,而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即在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师范院校并不承担师德培养责任。而本文则认为师范教育阶段是师德形成的起点,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充实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理论,为师范院校发展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在认知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等理论指导下,结合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等师德形成规律及师范生阶段的学习特点等,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方法途径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大家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视,丰富师德教育内容,探索师范生师德教育途径,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推进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各级各类院校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新生代人才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策略尽绵薄之力。在师范教育阶段丰富学生的师德知识,深化教师情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道德素养,还可以启迪学生体悟教育事业的价值,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形成教师自我认同感,树立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充满激情地献身于教育事业,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快乐与尊严,过幸福的教育生活。
...........

一、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界定
自古以来,“师德”一词就存在于人们广泛的讨论之中,,然而究竟何为师德却始终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师德指教师道德,另一种观点则将师德视为教师职业道德。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将师德定义到教师个人的私德领域内,实际上是放大和圣化了教师的形象,将教师置身于道德的化身境界上,这在无形中泛化了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使教师所有道德行为处于职业监督之下,承担了无谓的道德负担。“不仅造成师德建设力不从心,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使许多教师谈‘德’色变,对师德的立场和内容产生困惑乃至抵触情绪,损害了教师对职业的基本判断与信心。”①因此,笔者更为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师德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②从该定义出发,我们从如下两种广泛存在的争议的协调中去把握师德:长久以来,人们对师德的把握停留在道德立法的层次上,偏重师德的制度化、规范化,旨在通过外显的条文让教师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道德的,并借此确立对错善恶的分界以约束教师的行为。尽管该认识有助于构建共同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使教师对于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服从的行为规范与职业要求有更清晰的把握,对教师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和价值导向功能,但却由于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而使教师始终停留在外在于师德的客体地位,远不能成为自觉的师德主体。要明白,尽管师德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但将个体的自主自觉从中抽离,而视其为单纯制约人们行为的消极手段则是非常不明智的。师德既然是道德的一种形式,那它必然与道德一样,只有拥有其自律主体,赋之于自觉自愿,才能获得完全的道德意义。否则,师德之于教师只能流于空洞的教条、口号,教育事业之于教师也只能是一种单调乏味的谋生手段,教师很难从中获得快乐,更不要谈体会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寻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因此,师德是教师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以及自身在教育劳动的道德体验中获得的能动品质,具有很强的自律性与主体性特征。当然,这种主体性也并非毫无限制地恣意妄为,而是表现为对规范的积淀和对他律的超越。
..........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的德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吸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成熟是一种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且人的道德判断力就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第一个水平称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两个阶段,处于该水平的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际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第二个水平称为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两个阶段,处于该水平的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第三个水平称为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处于该水平的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准则,还能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从道德的发展阶段出发,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而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者问题,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探讨,可以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提高道德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发展,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在此认识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新苏格拉底和新柏拉图两种著名的德育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强调道德虽然是可教的,但不能向学生强制灌输道德观念,而应该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两难问题的选择中不断发展道德判断能力,使自身的道德水平逐渐向更高阶段发展,并逐步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则是科尔伯格在意识到培养道德能力不能脱离团体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主张采用民主的管理机构和方法,让学生平等参与到一个民主团体中,使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
..........

三、师范生师德教育对策探寻........... 22
(一)充分利用其他课程教学,贯穿进行师德教育........ 22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2
2.发挥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作用..... 22
(二)开设专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系统培养师德提供平台.... 23
1.科学选编师德教育内容..... 24
2.深化改革师德教育方法..... 25
3.合理安排师德课程..... 29
(三)抓好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生师德的知行统一........ 30
1.重视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 30
2.引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相关的社会调查..... 31
3.鼓励师范生参加社会服务......... 31
(四)营造师范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水平.... 32
1.美化育人环境..... 322.开展师德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32
3.形成积极健康的师德校园舆论......... 33
(五)提高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素质........ 33
1.选取师德素质高的教师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 34
2.加强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4
(六)引导师范生自助自育,促使师德真正内化.... 35

三、师范生师德教育对策探寻

(一)充分利用其他课程教学,贯穿进行师德教育
良好师德养成的起点是获得一定的师德知识,而对于师范生来说,课程学习是获得师德知识的主要途径。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相关课程,贯穿进行师德教育。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印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为公共必修课,本科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专科设“基础”和“概论”两门课程。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接班人。师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流意识思想与思政课相一致,教师职业道德所弘扬的社会价值的充分把握,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基础,换句话说,师范生只有深化思政课的基本思想,才能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内涵,才能明晰师德的社会价值,以此为基础从而提高师德的认知水平,培养深厚的师德情感,为践行崇高师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师范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外,充分利用其道德教育作用,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具有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可以结合其中的职业道德章节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在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帮助师范生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下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及意义,养成主动提高师德水平、践履师德要求的自觉性,为将来成长为具有崇高师德的人民教师做好准备工作。
............

结论

意识到师范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师范院校要整体部署,为师范生自我教育的实现创设有利条件,诸如:充实图书馆中师德方面的书籍、期刊,建立师德教育校园网主页,为师范生提供师德发展史、师德教育研究进程、中外师德教育模式比较、与师德相关的经典案例或现实问题、教师先进模范事迹等各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之中,教师要为师范生留有思考、讨论、自我内化的时间,强化师范生的理论思辨性,提高其合乎师德规范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为师范生提供师德相关的研究课题或作业,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人际、经费等各方面的帮助;举办各种师德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短剧表演或实践活动,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实现师德自我教育;推选模范标兵以强带弱、开展学长-学弟互帮计划,选择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师范生的辅导员或导师,为师范生在师德自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设立心理辅导与咨询部门,在倾听、交谈、疏导中,帮助师范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试技巧,使其学会自助、自育。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