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迷恋之间——“敌我恋”题材电影研究
第一章 敌我恋电影的情感类型
第一节 意识形态对立的敌我之恋
在这类敌我恋类型中,个体皆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而参与了战争,他们因战争相遇,同时个体之间也由于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对立存在着明确的对抗、敌对状态,政治身份的彼此敌对与意识形态的彼此排斥形成了个体间爱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强大阻力。依据个体间对抗状态的明确与否,以及不同敌对关系产生的爱情特征,将此类敌我恋细分为战士与俘虏的伊甸园之恋,间谍与汉奸的绝望之恋。
一、战士与俘虏:伊甸园之恋
意识形态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它代表着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同时又反过成为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导引,并具有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因此,当两个在意识形态层面彼此对立的个体处于战争这一大背景之中时,他们的政治身份和政治需求之间的差异性是首先被强调的,在这一对抗的基调之上,个体之间的爱情产生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差异暂时隐退的场景,即只有在特定的、绝对理想的、消隐阶级性的人性“伊甸园”的环境之中,意识形态彼此对立的个体之间才能够产生情感。伊甸园之恋既凸显爱情产生时的人性光芒,又强调这种爱情的极其脆弱和不可持久,电影《第四十一》可以说是这类敌我恋题材电影的典型代表。
电影讲述的是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幸存的红军部队从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时与白军发生激战,并从唯一幸免于难的白军中尉身上搜出了秘密文件,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负责将他押解至司令部进行审问。电影从开始便塑造了两个截然对立的个体形象,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玛柳特卡是一名在战场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女战士,她出生于底层的贫苦家庭,自小接受的便是共产主义的意识灌输,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争取权利是她参加战争的主要目的。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白军中尉则被塑造为略显文弱与书生气息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因此他所接受的是追求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因此,当他们在战场环境相遇时,俘虏与押解者之间的对抗性一直通过两人之间的言语和行为冲突被强调着,同时个人的情感状态便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玛柳特卡为了更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押解任务一刻也不曾放松,晚上玛柳特卡甚至用绳索将白军中尉绑在自己身边。这一情节的设置在电影中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玛柳特卡对上级命令绝对的无条件地服从行为,体现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对其的驯化以及玛柳特卡作为一名战士深刻理解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但另一方面,在加强看管的同时,玛柳特卡与白军中尉寸步不离的朝夕相处也给予了两个人彼此了解的机会。白军中尉的贵族出身和良好的文学素养与玛柳特卡虽然知识贫乏但却喜爱诗歌创作的特性之间产生了某种契合,满腹学识的白军中尉在看了玛柳特卡幼稚地赞颂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诗作后,他并未直接对诗中饱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发表评论,反而从玛柳特卡诗歌写作中的真挚情感方面给予了肯定。在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语境下,玛柳特卡与白军中尉之间的交谈是在二人自觉褪去了政治上的敌对身份才得以进行的,相较之前两人彼此剑拔弩张的状态,两人通过文学沟通多了一层惺惺相惜的亲密感,在此之后玛柳特卡对白军中尉的解绑行为同样体现出这一点。
........................
第二节 敌对国家中的敌我之恋
在这一敌我恋类型中,处于战争环境中男女二人之间的敌对关系呈现出一种权力失衡的状态。恋爱双方中的一方往往是主动参与战争,且自身拥有着某种特权的强势者,如侵略国的军官、纳粹集中营看守等,而另一方大多是被迫卷入战争,且多是自身处于被剥夺、被侵略、被损害的弱势者,大多为被侵略国家的平民或囚犯身份。然而,同样是产生于这种不平等的人物关系之上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爱情特征。基于这种权力失衡状态的严重程度,本文将国家敌对中的敌我之恋分为两类,一类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隐忍之恋”,在这类爱情中人物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相对间接的,由于家国情怀的存在,这种爱情通常表现为隐忍与压抑;另一类是看守与囚犯间之间的“畸形之恋”,看守对囚犯具有绝对控制的权力,因此这种爱情的产生通常基于战争环境下个体的病态心理。
一、侵略者与被侵略者:隐忍之恋
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相处过程中,由于政治关系的制约与国家情怀的存在,国家被侵略的一方往往会存在更多的抗拒心理,两者的感情交流从开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也会由此变得十分曲折。电影《沉静如海》、《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法国战恋曲》等多部电影中都涉及到了这类人物关系之间的爱情,它们多以被侵略者的女性为主要叙述视角,展现她们在面对爱情时压抑纠结的心理,以及在国家情怀的支配下做出的自我牺牲。
电影《沉静如海》展现了二战时期中被德军占领的法国郊外,父母早亡的法国少女妮安娜和她的爷爷住在一幢大房子里,他们的房子被德军征用后住进了一名德国军官——维尔纳。在维尔纳来临的那日傍晚,妮安娜弹奏的巴赫钢琴曲深深地吸引了维尔纳,但当妮安娜发掘侵略者的到来时,钢琴曲戛然而止,自此之后妮安娜与他爷爷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沉默不语的方式表达对德国军官的抵触。面对爷孙二人的态度,德国军官维尔纳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向他们说道:“我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了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维尔纳回家或出门前,都会例行敬礼、问安,并称赞他们的房屋。在这种单向的交流中,妮安娜得知原来维尔纳是个知识渊博的音乐家,他本性善良,只因家族传统而被迫参军。当维尔纳谈论到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并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态度时,因战争而失去双亲的妮安娜似乎第一次与他有了些许共鸣。然而,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妮安娜始终竭力遏制着自己的情感。相较于妮安娜的隐忍克制,维尔纳似乎更乐于向妮安娜倾诉自己的情感:他曾多次向她表露自己对巴赫音乐的热爱;将沉默无语的妮安娜比作宁静而神秘的大海,对她进行了含蓄的告白;并在圣诞夜的傍晚弹奏了初见妮安娜时听到的那曲巴赫钢琴曲。然而,来自绅士一般英俊帅气的维尔纳的表白却让妮安娜感到无比的困惑和苦恼,她无法面对他作为德国军官的侵略身份,更无法面对他作为男性投来的炽热目光,妮安娜只能在内心独自品味着这份微妙的情感。
......................
第二章 敌我恋题材电影的爱情内涵
第一节 超越政治对立的文化共鸣
战争环境强制将不同国家的个体间划分为政治利益不同的各个阵营,那些原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生的个体间爱情也由于一切以政治为纲的战时状态所抹杀。但我们在一些敌我恋电影中可以发现,在政治彼此对立的前提下,文化层面的共通性却开辟了个体间情感沟通的路径。同时,由于艺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电影中对文化共鸣的展示通常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电影中个体间由艺术间的情感传递成为文化共鸣的表象,而个体间超越政治对立的文化认同则构成了敌我恋爱情的独特内涵。
一、艺术中的情感传递
爱情具有审美化特征,这种特征不仅是男女双方直接相互观察的结果,而且还以对艺术价值的欣赏为基础。在爱情的“心灵魔力”中,艺术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热爱艺术的人们喜欢通过艺术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与情绪的变化,没有共同感受的美和生动的想象,爱情就无法存在。
电影《沉静如海》便十分突出艺术沟通在个体间爱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强调这种重要性,电影刻意抹去了一般电影中人物间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语言,单由钢琴这一道具便完整地展示出维尔纳对妮安娜爱的表达,以及妮安娜对维尔纳态度的转变过程。首先,维尔纳与妮安娜的相识自钢琴而起,当维尔纳初次到达妮安娜家中时,妮安娜向爷爷弹奏着她最喜爱的巴赫钢琴曲,未见其人,从屋外走来的维尔纳便被这优美动听的钢琴曲所吸引。但妮安娜对于他则是十分反感且抵触的:不仅破坏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还侵占了自己因战争而死去的父母的房间。她对维尔纳抵触态度的表现仍是通过钢琴,自见到他的这一刻起钢琴曲戛然而止,并且还下定决心在维尔纳住在家中的这段日子中绝不碰钢琴。在这里,钢琴代替语言,成为妮安娜表达“反抗”的符号,同时也让维尔纳注意到了这位自尊而倔强的少女。接下来,维尔纳开始了漫长的独白时间,当维尔纳谈及自己在战前的作曲家身份以及对巴赫的喜爱时,他的独白第一次受到妮安娜的关注,有关艺术的谈论使妮安娜对维尔纳多了些理解与好奇。其次,钢琴也是促进维尔纳与妮安娜之间情感发展的重要道具。在圣诞节的夜晚,维尔纳坐在钢琴前弹起了他初次到来时听到妮安娜弹奏的那首曲子——平均律 846 号 C 大调前奏曲。电影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了一个有意味的细节:妮安娜在聆听的过程中,脸上露出了若有似无的笑意,她的头部也随着平均律的节拍而轻轻摆动,两人相背而坐,虽然目光不曾有任何交流,但画面中妮安娜的身体与维尔纳演奏时的身体起伏一致,仿佛在共同演奏并享受着同一首乐曲,电影借此展示出两人通过钢琴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场“钢琴的告白”与两人沉浸在音乐时的美妙体验促成了两人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最后,钢琴为妮安娜发声,成为拯救维尔纳性命的重要道具。当妮安娜意外得知了一场暗杀行动时,在渴望告之维尔纳危机但却不愿因此打破抵抗成员计划的困境中,妮安娜选择令钢琴替自己发声。钢琴曲在维尔纳即将出门时响起,她选择了巴赫的一首节奏急促的平均律 847 前奏曲,为即将到来的危难做预示。维尔纳也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钢琴中蕴含的异样情绪,因而避免了一场灾祸。在这里,弹奏钢琴成为妮安娜首次主动表现情感的体现,同时维尔纳对妮安娜心绪的捕捉也在正是两人多日相处下情感累积的自然结果,钢琴在二人情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
第二节 脱离集体规训的个体意识
战争是集体对个体意识进行规训的集中体现,战争中的个体意识由于受到来自集体的压抑和束缚而一直处于一种隐蔽状态。战争环境中敌我恋的发生正是个体意识在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愿再被集体意志所压抑,因而勇于突破现有束缚、脱离集体规训的体现。同时,,爱情中的美好体验也使个体暂时脱离了战争带来的压抑状态,因而也反过来促使个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与完善。在《第四十一》、《色·戒》、《沉静如海》等敌我恋题材电影中,敌我之间的爱情不仅预示着集体规训的逐渐失效,同时也彰显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
一、集体规训的失效
爱情产生于个体间相互沟通与了解,鲜明的个体特征打破了被集体意识虚构出的敌对形象,因而显示着规训的失效。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与不同的规训程度的背景下,个体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程度均有不同,基于爱情对于个体意识的启发程度的深浅,集体规训的失效可分为暂时失效和永久失效两个类别。
....................
第三章 敌我恋题材电影的情感特质……………………… 40
第一节 缘起:敌我恋的朦胧特质……………………… 40
一、 朦胧的情感认知……………… 40
二、 爱情关系的暧昧处境…………… 44
第四章 敌我恋电影中的影像表达………………………… 61
第一节 立体化的影像技巧与表达手段…………………… 61
一、 电影音效对人物情感的渲染…………………… 61
二、 道具对视觉意象的呈现…………………… 64
第四章 敌我恋电影中的影像表达
第一节 立体化的影像技巧与表达手段
敌我恋电影善于通过利用常见的影像技巧表现出新颖奇特的视听效果,能够凸显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勾勒出爱情发生发展的轨迹。由于敌我恋本身具有十分复杂的心理基调与情感内涵,因此这便要求电影在表达这些内容时运用更为立体化的影像技巧,本文即从电影中的音效、道具与构图三个方面分别对敌我恋电影立体化的技巧运用进行分析。
一、电影音效对人物情感的渲染
电影音效如同一条丝带,把电影中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起到了一种综合和升华的作用,它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及影片的时代氛围都存在着补充与阐释的作用。而敌我恋电影则主要借助音乐效果表现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而丰富的情感状态,表达画面无法直观的内心情感。同时,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的情感交融。
1.背景音乐谱写出的人物情感
在敌我恋题材电影中,由于许多电影涉及到与乐器相关的内容,如电影《沉静如海》、《法国战恋曲》与《柏林的女人》中都出现了弹奏钢琴的一幕,而电影《曼陀林之恋》则是围绕着曼陀林发生的爱情。因此在这里背景音乐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背景配乐,还包括出现在电影中的乐器所发出的场景配乐。
在电影《沉静如海》中,背景音乐中出现的钢琴曲对情节与人物情感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点睛作用。在电影中,巴赫的钢琴曲一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与妮安娜的心境有着十分默契的配合。第一次出现是妮安娜骑车出行,此时的背景音乐是巴赫平均律里第一本第一首的前奏曲,这首曲子欢快而富有韵律,电影还将音乐的节奏与妮安娜骑脚踏车的节奏契合在一起,展示出妮安娜在战争带来的压力环境下能够及时自我调适的能力。影片中第二次出现该乐曲是在圣诞之夜,妮安娜特意做了别致的发型,音乐凸显了她愉悦而期盼的心情,显然从之后的表现来看,妮安娜对圣诞夜的期盼更多的来源于维尔纳。而第三次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时,是妮安娜得知自己学生犹太女孩一家被迫搬走时,该曲为巴赫的《肖邦的春天》,忧郁的曲调仿佛是妮安娜对朋友离去的惋惜和嘤嘤哭泣。除此之外,电影中其他背景音乐的运用十分契合人物含蓄的情感特征,比如在影片结尾处,当妮安娜得知凡而奈要离去的消息时,虽然她的心情十分焦虑,但背景音乐却一直未响起,安静的氛围衬托出的是妮安娜焦灼不安的心情。直到凡而奈即将踏上汽车,积攒在内心已久的爱情使妮安娜冲出了房门,泪眼婆娑的她轻轻地张口说出了“再见”,当话音刚刚落下,带着淡淡凄美乐调的背景音乐才悠然响起,与妮安娜心中刹那间流露出的情感形成了完美的融合。而在电影《夜间守门人》中,电影的开篇是“从单簧管的低诉开始的”①,这一乐器通常用于悲伤场合,如莫扎特的《共济会葬礼进行曲》和《安魂曲》,由这样带有忧伤气氛的乐曲作为电影开篇的背景音乐,伴随着这一乐曲出现的马克斯也自然展示出了一种神秘而充满压抑的影片基调。
.....................
结论
战争的炮火如死神般的狞笑,战争中敌我之间的爱情往往是匆匆一现,但却又璀璨无比。纵观中外涉及到敌我恋题材的电影创作,尽管经典作品不胜枚举,但有些作品也体现出了一些明显的遗憾和缺陷。
首先,当爱情尤其是具有犯禁色彩的敌我爱情被放置于战争环境之中时,电影必然涉及到人性展现与意识形态传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了在展现人性的同时又避免触及政治方面的错误,许多影片都有意或无意强调着影片的政治态度。有些影片会做出生硬的标记,如电影《海的沉默》在片头特意打出字幕指出“该片并非旨在缓和法德民族矛盾”以避嫌。而大多数电影采用了悲剧化爱情结局的方式来彰显出“政治第一”的主调,如电影《第四十一》的结尾处,玛柳特卡亲手将自己所爱之人击毙。纵观大多涉及敌我恋题材的电影,敢于将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完全抛之脑后的电影作品寥寥无几。这其中涉及到有关敌我恋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如果太过着重强调爱情的重要性,那么影片必然会如《夜间守门人》般受到众多评论者的非议,伍菡卿曾对此片评价为“由于本片存在严重的思想缺陷,它在艺术上愈有魅力,其危害也就愈大,此点不可不察”①。然而如果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性,那么爱情本身就会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变得缺乏艺术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创作困境的存在,优秀的作品才会脱颖而出。这些电影艰难地行走在爱情与政治之间,在张扬爱情魅力的同时也能提供给观众更多的对战争、人性的反思空间。
其次,由于近年来电影商业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电影作品的创作不再以艺术水平为重要的尺标。在这一背景之下,有些电影选取敌我恋题材主要是由于该题材自身所具有的奇观性能够吸引观众眼球,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因此,一些以营利为第一目标的电影作品中反映的敌我恋既缺乏对人性挖掘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2004 年的意大利电影《烽火惊情》,该片过渡渲染德军埃韦拉与安吉拉之间的敌我爱情,却忽视了二战历史的真实境况。在电影中,身为意大利自由主义运动者的安吉拉能够随意出入德军的机密场所,对德军埃韦拉有着绝对性的领导权,在第二部中,在安吉拉的劝说下,埃韦拉甚至愿意同意投降,协助意大利游击队推翻了法西斯政权。这类电影既缺乏历史真实,又缺乏艺术表现力,在一味夸大爱情力量的同时也将敌我之间爱情的魅力削减至虚无。
为此,本文通过对敌我恋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研究,意在发掘这些优秀作品的闪光之处,为当今敌我恋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困境寻找解决路径。纵观一些优秀的敌我恋电影经典,对于爱情产生之时的展现通常伴有各种各样令人奇怪、错愕甚至意想不到的情感与心理,而在这诸多情感与心理中最主要的便是“迷醉”,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由于迷醉而产生的颤栗,那么他(她)就不会坠入情网。其次,爱情在战争环境中产生必然涉及到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在矛盾与冲突中个体如何选择也是体现爱情魅力的不同方式。同时,由于敌我恋电影通常会涉及到爱情与死亡两大母题,因此它必然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刻和透彻的认识。最后,这些电影都会通过利用新颖别样影像技巧,对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衬托与深化。也许只有立足于经典,借鉴国家影片的优势,寻找自我创新点,这样才能够在敌我恋题材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性话题,才能够使我们对战争、爱情有着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