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理论_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厦门大学》 2006年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
王鹏
【摘要】: 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框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和投资学等学科知识,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综合研究方法,从人力资本、知识经济、RD活动、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对外贸易(经济开放度)、技术转移以及资本转移等内生要素出发,对战后至今台湾经济增长的事实进行较系统、全面的分析。 本文总的逻辑框架是由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层层展开分析与讨论,最后是归纳与汇总。具体分析架构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分析架构、研究创新与存在不足,并对相关理论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探讨。 第二章是有关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内涵。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比较,并在阐述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从完全竞争条件、垄断竞争条件和开放竞争条件等三个角度出发,评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式,为后文具体展开论述台湾经济增长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不同的模式,详细展开探讨台湾经济增长的具体内涵,运用一般理论针对台湾经济增长进行应用分析。其中,第三章从完全竞争条件出发,探讨人力资本、知识经济与台湾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知识经济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第四章从垄断竞争条件出发,首先阐述台湾RD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然后探讨RD活动、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与台湾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促进作用。第五章从开放竞争条件出发,讨论对外贸易、技术转移和资本转移与台湾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重点实证分析了经济开放度与台湾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剖析台湾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高科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本提升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当局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等。 第七章阐述台湾当局为提升整体科技水平、强化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发展策略与辅助措施,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台湾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态度及角色所起的作用。 最后一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与相关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1.2;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际;;塑化剂危机席卷台湾[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1年07期
2 俞丽娟;陈浩;;台湾经济形势及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年35期
3 ;辜振甫:横跨台湾商政两界[J];现代经济信息;1994年02期
4 常健;;台湾光复以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与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1年07期
5 于铭;;技术本地溢出条件下的集聚与增长——基于NEGG模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6 林志军;;加强与台湾农机领域的合作 促进福建农业机械发展[J];吉林农业;2011年06期
7 陈杰;;加快建设新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思考——以泰国和台湾的经验为借鉴[J];特区经济;2011年08期
8 水青山;;健康发展之路——台湾游进行曲(二十)[J];台声;2010年05期
9 陈清伟;;两岸统一有利经济发展[J];港澳经济;1998年05期
10 常修泽;;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政策比较研究[J];港澳经济;199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昌;林其泉;;论“两马”五缘关系[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蘋;;不再做离岛 厦门找出路——“两门”海上直航与金门发展[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肖林榕;;台湾中医药研究的新动向[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4 尤秀丽;;台湾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蔡天新;;海峡两岸“封闭大门”开启的经过及影响[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牛大勇;;1960年代初期美台关系中的金门马祖问题:危机与控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7 彭莉;;立法与秩序:台湾大陆经贸立法评析[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利娟;熊俊莉;;现阶段台湾贸易政策及其影响评析[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9 汪小平;;战后台湾的法律地位与美国对台政策(1945~1949)[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10 林端宜;;近5年台湾地区中药科研现状[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铁民、陈键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记者 陈斌华 廖翊;[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记者 陈斌华 应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记者 陈键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记者 陈斌华;[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王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魏岳江;[N];工人日报;2003年
10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熊俊莉;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宋二姝;台湾当局两岸政治定位及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启龙;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李洪波;美台矛盾研究(1949-2000)[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7 金莹;“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春;美国思想库对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6年
9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丰;台湾蒋氏当权时期的对美政策[D];武汉大学;2005年
2 吴林玲;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史巍;两岸贸易及其对台湾经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雪飞;蒋介石治下台湾地区的腐败治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戴鱼兵;试论台湾当局的“两个中国”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邹璟琦;论冷战后台湾当局对美游说活动及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学红;试论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的反应及我们的对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8 张正武;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演变的影响因素探析[D];郑州大学;2011年
9 韩继鹏;非营利组织在台湾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效;台湾地区“监狱行刑法”述评[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11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