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学位论文 >

浅谈直流系统安全性_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瘦身与落地

发布时间:2016-10-14 09:19

  本文关键词:浅谈企业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瘦身与落地

  烟草在线专稿  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企业文化落地的目的是要让员工能够认识、理解企业文化,让之深入每一个员工内心,最后服务于企业本身。然而,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企业战略到行为规范皆是企业文化,在繁杂的文化理念中,想要让它由“心”转“行”,只有“身轻如燕”。

  作为企业,它所要贯彻第一真理,毫无疑问的就是如何生存,而能否持续健康的生存取决于它能否在市场的土壤中落地生“根”,“根”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还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企业文化”。烟草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在品牌传播和推广上客观受限,消费者更多在凭感觉消费,在综合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渗透,市场潜力转变为市场占有率便无从谈起。如果把创新和突破比作企业文化的腾飞,那我们先得做好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那就是企业文化的瘦身与落地。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调查,笔者归纳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重形式轻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过度依赖于或者等同于大量文体活动。这样的现象在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结果就是大量的活动绑架了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企业文化落地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员工能够认识、理解企业文化。然而,靠活动数量的堆积并不能实现员工理解、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最后服务于企业本身的效果;相反,这些活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还让不少员工反感。

  (二)囫囵吞枣

  企业文化建设缺少侧重点。企业文化是一个体系,它的理念体系分为核心价值理念、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理念,比如经营管理理念又可以做经营理念、发展理念、竞争理念等众多延伸。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忽略了当前的实用性,缺少从客观环境、战略目标、自身情况等的综合考虑,而大量的理念知识也让员工望而生畏。

  (三)企业文化未能融入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理念与业务工作并没有有效结合。尽管大部分管理者都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可由于企业文化本身难以在生产业绩中量化,且其作用不能直观体现于员工工作成绩,重业务而轻文化的现象难以避免,导致企业最后失掉文化的建设氛围。

  二、企业文化的瘦身及落地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精准的定位、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传播,让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

  (一)立“根”——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的定位一定要符合于行业形势和自身具体情况,企业要对重点进行提炼,让其植根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企业对行业现状、企业现状、消费者文化、管理理念、领导方式、企业愿景等要素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并将这些要素融入企业战略,使之深入每个员工内心。以贵定卷烟厂为例,当前烟草行业在控烟履约以及不断增多的市场、政策、法律风险、巡视整改等压力下,卷烟销量大幅下滑,该厂在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路线时意识到了,未来工厂发展优势并不在产量,制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理念——成本领先,质量领先。这其实就是于发展战略中对贵州中烟核心价值观“贵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强调,契合当前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也对企业文化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更让核心价值观一举深入人心。

  (二)开“枝”——构建立足实际的企业文化系统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一共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个层次。想要让企业真正长久受益于企业文化,能否系统且有效的构建四个层次是成败的关键。以往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致力于一两次格外重视的培训和声势浩大的文体活动,又或者停留在统一工作服这样的物质层文化,其实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才是我们构建其它三个层面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理念能够契合当下、结合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四个层面与此保持一致。

  (三)散“叶”——全方位的企业文化推广

  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其实现导向功能的必要手段,我们应该寻求的是最有力、最有效的传播,无论是从传播途径还是传播的事物本身。当下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很多时候仅停留在口号和文化理念,传播手段以书刊、板报、培训等传统媒介或方法为主,其实这样不仅达不到让企业文化入心入脑的目的,反而让企业淘神费力,文化传播工作流于表面。实际在文化传播上,可以企业中的故事引入文化理念,而传播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平时员工更常接触到的、更便捷的媒介。

  三、企业文化的瘦身与落地措施

  (一)构建企业文化保障体制

  企业文化要作为企业管理的支撑,不仅要有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制、有效的载体,更依托于能够激活这些齿轮的动力——体制。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厂有着完整的制度,企业文化也有着清晰的诠释,并且似乎每一个人都知道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是工厂究竟是要建设怎样的一种文化,从参与调查的员工口中并没能得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究其根本,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没能和企业文化真正的融合,在员工的意识当中“制度是制度,文化是文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无法将企业文化由虚转实,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所以,首先文化和制度必须达成一个共识——企业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焦才能成功。很多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又违背这一原则,或是只做到一半,看似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在做事了,可是真的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当然不是,缺少了文化的贯穿,员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似完美无缺的制度却无法在精神层面激活员工们的积极性。

  其次,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绝对的号召。古人说,上行下效;要全体员工都从精神层面响应制度,领导层本身要接受、认同企业文化,以身作则的推动企业文化,只有当领导层降温后与制度并举,文化与制度也才能真正企业中协作运行。

  (二)科学规划,删繁就简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导向、缺少计划,做再多的工作也只能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要让企业文化真正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落脚点

  比如,贵定烟厂的落脚点选在了“质量”与“成本”,“质量领先,成本领先”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全厂由上自下、由里向外全面贯彻这一理念,全体员工心中都有了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找准落脚点,让员工在建立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又激发了大局意识、拼搏意识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产生的创新意识。

  2、注重实践

  方案可行的前提是要能切实,所以企业在制定方案时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要能反映出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与企业战略目标、业务工作高度整合,做到企业文化四个层面相一致,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3、化繁为简

  成功源于简单,苹果公司个较好的案例,抛开主观因素,如果只从市场上的成功来分析这家公司,那么它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对于“为用户体验而生”的坚持,说白了就是“简单化”,人从本能上就倾向于简单化的事物。不过从复杂到简单,中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那就是精细。要想跳出复杂实现简单,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将企业文化精细化,但这要求精细化工作者本人,要准确、深刻把握企业文化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简单、精准落地。最后,达到以简单的理念赢得更广泛的认知,获取更高效的管理的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助推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传播,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和质量如今已经大打折扣,而培训在持续性上也有它的局限性,新媒体的高效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已然让其成为建设企业文化的最好工具。那么,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呢?

  1、利用新媒体创建企业文化“互动社区”

  对于员工来说,互动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好的接受效果。如今,手机APP、贴吧、微博、朋友圈等多元化渠道的出现,为员工互动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搭建以上这些平台,,比如建立QQ群、微信群,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宣传文化,听取建议,交流信息。

  2、利用新媒体建造企业文化“宣传堡垒”

  智能手机作为现今最低门槛、高普及的智能化工具,它让我们的生活具备了更多的色彩,也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样,智能手机为员工提供了他们更乐意参与的选择,比如企业文化主题的“微电影、微讲堂、微摄影、微写作”。利用手机的智能与空间特性,通过合理的策划和实施,可以在企业中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3、利用新媒体打造企业文化“形象公关”

  如今,烟草行业的品牌竞争日趋激烈,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营销战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尽管国家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但企业和企业员工依然可以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且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渗透力度、成本压缩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通过以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利用对正面人物的报道、捐资助学的爱心接力、回馈社会的行动纪实等传播正能量,让外界知晓企业的社会担当,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

  建设企业文化的重点在于“落地生根”,企业文化由“心”转“行”的关键在于“身轻如燕”,但文化植根于地,腾飞也起始于地,“地”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全体员工,更是企业的点点滴滴,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

标签:企业文化

猜你喜欢

频道热搜文章


  本文关键词:浅谈企业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0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140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