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与语篇连贯性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博士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与语篇连贯性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在1985年韩礼德首次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之前,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仍停留在词汇层面。异于此前的理论,韩礼德把语法隐喻视为意义在语法层面的变体,尽管这种变体的出现常常伴随着词汇层面的变化。自此以后,系统功能学派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内容包括语法隐喻的实质、类别、实现形式和工作机制。韩礼德和哈桑早在1976年,就在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中归纳了语篇衔接的手段。但语法隐喻的首次提出时间晚于此书的发表,致使语法隐喻的衔接作用尚未被认可,被排除在衔接手段之外。而后范文芳在1999年《外语研究》的期刊文章中指出名词化隐喻具有语篇衔接功能。 然而,尽管定性分析名词化的衔接作用的文章日渐增多,目前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语篇环境中名词化的衔接使用的研究实属罕见。因而,本文旨在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自建语料库(优博学位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及一般博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探究名词化与语篇连贯性程度间的相关性。 在对两个自建语料库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证实两个假设的真实性并回答三个研究问题。假设一,优博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语篇连贯性优于一般博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假设二,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与语篇连贯性的程度呈正相关。本文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样本的语篇连贯性程度如何?2.样本的语篇连贯性程度与名词化的整体使用频率的相关性如何?3.样本的语篇连贯性程度与名词化各个子类的使用频率的相关性如何?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都是正确可信的;优博摘要的连贯性优于一般摘要的连贯性;利用统计软件,本研究拟合出了四个具体的函数方程,证实了样本的语篇连贯性程度与名词化的整体使用频率及名词化各个子类的使用频率均呈正相关。 在前人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第一,本文创建了两个小型语料库:优博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和一般博士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第二,本文创新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连贯性与名词化使用频率两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第三,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三个评价维度”为基准的连贯性评分机制,为今后的连贯性量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性。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简介;第二章为对摘要及衔接、连贯性理论的回顾;第三章为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语法隐喻理论;第四章涉及样本的选取和采集,研究方法的选取,,两次量化分析的设计;第五章是对数据进行归总和处理,继而计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第六章为结论。
【关键词】:名词化 语篇连贯性 英文摘要 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1. Introduction9-12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
- 1.2 Research Objective and Questions9-10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0-12
- 2. Literature Review12-19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Abstracts12-16
- 2.1.1 Purposes and Types of Abstracts12-14
- 2.1.2 Structure of Abstract14-15
- 2.1.3 Studies on Abstracts from Cross-Cultural Concerns15-16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16-19
- 2.2.1 Text16
- 2.2.2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ohesion16-17
- 2.2.3 Coherence in Academic Writing17-19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8
- 3.1 Congruent Form and Metaphorical Form19-20
- 3.2 Halliday's Classification of GM20-23
- 3.2.1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20
- 3.2.2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20-23
- 3.3 Reclassification of IGM23-24
- 3.4 Nominalization24-28
- 3.4.1 The Concept of Nominalization24-25
- 3.4.2 The Types of Nominalization25
- 3.4.3 The Coherence Function of Nominalization25-28
- 4. Research Design28-45
- 4.1 Purpose of the Research28-29
- 4.2 Subject Selecting and Data Collection29-33
- 4.3 Research Method33-39
- 4.3.1 Qualitative Research36
- 4.3.2 Quantitative Research36-39
- 4.4 Instrument39-41
- 4.5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41-43
- 4.5.1 Validity41-42
- 4.5.2 Reliability42-43
- 4.6 Explanation of the Variables43-45
- 5. Data Analysis45-64
- 5.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Data Processing45-46
- 5.2 Data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of the Subject46-50
- 5.2.1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of Corpus A46-47
- 5.2.2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of Corpus B47
- 5.2.3 Comparis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of Corpus A and B47-50
- 5.3 Data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 of the Subject50-55
- 5.3.1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 of Corpus A50-52
- 5.3.2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 of Corpus B52-53
- 5.3.3 Comparis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 of Corpus A and B53-55
- 5.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and the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55-64
- 5.4.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and the Overall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56-58
- 5.4.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in Meaning and the Variants of Nominalization Frequency58-64
- 5.4.2.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E candN58-59
- 5.4.2.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E candN59-61
- 5.4.2.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E candN61-62
- 5.4.2.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E candN62-64
- 6. Conclusion64-67
- 6.1 Major Findings64-66
- 6.2 Implications66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6-67
- Reference67-71
- Appendix I71-74
- Appendix II74-77
- Appendix III77-78
- Acknowledgement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洁;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及语篇功能对比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03期
2 刘国辉;语言“转换”概念多维度诠释——以名词化现象为视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于鑫;;试析俄语构词中的名词化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02期
4 汤斌;;广告语篇中的名词化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5 孙丽冰;;名词化视角下“八荣八耻”译文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02期
6 江霞;;商务演讲语篇中名词化和动词化的互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李际平;汉译英名词化动词短语的类型与构造[J];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03期
8 邓颖涛;浅谈英语中名词化的形容词[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缪道蓉;英语名词化的认知功能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李奇;;商务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初探[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冬梅;;儿童语篇与名词化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星华;;如何区别和确定某些定语从句和说明从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媛媛;一项关于名词化在英语阅读中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邱婷婷;中英文新闻报道中标题短语的名词化对比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3 夏传真;名词化与语篇难易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慧;名词化素“(?)”和“(?)”的比较及在汉语中的对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温沙沙;名词化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舒畅;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名词化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玉青;英语名词化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慧成;名词化隐喻在科技文体中的功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0年
9 刘坤;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转喻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08年
10 马志芳;英语动词的名词化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94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69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