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修辞学视阈下的学术语篇交互型元话语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比修辞学视阈下的学术语篇交互型元话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互型元话语 对比修辞学 硕博士学位论文 修辞偏好
【摘要】:对比修辞学认为,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均有其特定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模式。随着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学者越来越注重不同话语社区的微观文化模式研究。元话语作为一种自反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已成为学术写作的一种重要修辞策略,它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语篇,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建立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近年来,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期刊语篇中摘要和引言部分的元话语进行跨语言、跨学科的对比分析。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对比修辞学视角研究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分析与讨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特征。本研究从中国知网选取应用语言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各50篇作为分析语料,共计126万词。本文旨在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应用语言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与讨论部分在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2.如果存在差异,该差异能够体现出硕士和博士两个学术群体的何种修辞偏好。3.交互型元话语使用差异的深层原因何在。就此,本文首先对Hyland的元话语人际模型进行修改和扩充,将五类交互型元话语细分为十三子类。随后分别运用BFSU质性标注软件和Edit PadPro软件完成对交互型元话语的自动标注和人工标注,并通过AntConc 3.5.0和BFSU卡方计算器统计其使用次数和频率。最后,通过文本分析对比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交互型元话语使用差异及其修辞偏好,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三维模式,用以解释交互型元话语使用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博士学位论文。2.具体来看,博士生多以读者的知识和理解需要为导向,使用较多例证标记、话题标记和证源标记来表明观点和态度,引导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关系,由此反映出博士生倾向于显性修辞偏好以及作者负责型写作风格。相对而言,硕士生过多使用序列标记、添加标记和推论标记,从而导致写作用词重复生硬,而例证标记、话题标记和证源标记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博士生,体现出硕士生倾向于隐性修辞策略和读者负责型写作风格。3.以上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具体体现在作者的知识水平,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读者互动技能等方面。本文将元话语的研究范围从期刊语篇扩展到学位论文,并运用自动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交互型元话语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分布特征,以及由此体现的不同学术社区的修辞策略与写作风格。此外,对比修辞学为全面理解交互型元话语的本质及重要性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视角,有助于加深中国研究生对不同学术社区的语言特征和修辞模式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学位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交互型元话语 对比修辞学 硕博士学位论文 修辞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3 Research questions15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39
- 2.1 Contrastive rhetoric17-19
- 2.2 Intercultural rhetoric19-20
- 2.2.1“Large”culture19-20
- 2.2.2“Small”culture20
- 2.3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metadiscourse20-30
- 2.3.1 The narrow approach21-23
- 2.3.2 The broad approach23-30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discourse30-38
- 2.4.1 Theoretical studies on metadiscourse30-34
- 2.4.2 Empirical studies on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34-38
- 2.5 Summary38-39
- Chapter 3 Analytical Framework39-42
- 3.1 Introduction39
- 3.2 Construct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 study39-41
- 3.3 Summary41-42
- Chapter 4 Research Methodology42-52
- 4.1 Introduction42
- 4.2 Research instruments42-43
- 4.3 Research procedure43-51
- 4.3.1 Corpus construction43-45
- 4.3.2 Metadiscourse annotation45-49
- 4.3.3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49-51
- 4.3.4 Method of data analysis51
- 4.4 Summary51-52
-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52-80
- 5.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across the two sub-corpora52-60
- 5.1.1 An overview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distribution52-55
- 5.1.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distribution55-60
- 5.2 Textual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resources60-70
- 5.2.1 Code glosses61-63
- 5.2.2 Frame markers63-64
- 5.2.3 Transition markers64-66
- 5.2.4 Endophoric markers66-68
- 5.2.5 Evidential markers68-70
- 5.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rhetorical preferences in the two communities70-74
- 5.3.1 Explicit rhetorical strategies vs implicit rhetorical strategies70-72
- 5.3.2 Writer-responsible style vs reader-responsible style72-74
- 5.4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use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in thetwo communities74-78
- 5.4.1 Knowledge75-76
- 5.4.2 Attitudes to the readers76-77
- 5.4.3 Skills of writer-reader interaction77-78
- 5.5 Summary78-80
- Chapter 6 Conclusion80-84
- 6.1 Major findings80-81
- 6.2 Implications81-82
- 6.3 Limitations82
-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82-84
- References84-91
- Appendixes91-110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10-111
- Acknowledgements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明;;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云红;原雪;;国外对比修辞学四十年及发展趋势[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刘明杨;;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评述[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4 洪丹;;对比修辞学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3期
5 М.М.Михайлов;罗启华;王兆云;;苏联对比修辞学的形成和发展[J];国外语言学;1990年01期
6 林大津;试论对比修辞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林大津;再论对比修辞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杨玲;对比修辞学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9 赵洁;;俄汉对比修辞学:历史与任务[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2期
10 巫红;;国际商务活动的对比修辞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金明;;对比修辞学及其研究新视角[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晓;对比修辞学视阈下的学术语篇交互型元话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曾小鹂;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对比修辞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蕾;[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胡宝翠;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对比修辞学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高丹;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修辞格的差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周珞;中英文化的对比修辞研究:中英文报纸评论的对比篇章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7 黄成凤;汉英学术文章摘要的体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易佳;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写作[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李冠群;英语和汉语修辞倾向的对比[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7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90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