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对学校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近30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鉴于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特针对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体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的等研究方法,旨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北京体育大学三十年来学校体育学研究的人文性体现在运用大量人文学科去解释体育中人的行为现象,且每个阶段的研究能够体现本时期的特色,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存在有的选题过于求“大”,常忽略选题的可行性、针对性和自身研究水平,也误解了学校体育学研究的前沿性,刻意追求新颖;多数研究生不倾向于站在学术前沿挑战自己,仅探讨一些平常的问题,缺乏开创性。 3.在研究性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校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其分布不具有合理性,在不少研究论文中,往往由于缺乏实验数据,使得论文缺乏说服力,导致论点得不到有力的论证。 4.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生采用的是统计的方法,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归纳,进而推断预测,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但是对实证—实验”方法运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多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为主,采用亲自动手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法、测量法等相对较少,此外学位论文还存在图表运用不合理、结论缺乏概括提炼等问题。 6.在研究文献方面参考文献数量充足,但涉及外文研究资料较少,文中参考文献著录不够规范,由于未能掌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和要求造成了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论文质量。 7.在研究经费方面当前经费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由于经费缺乏导致在研究中不得不选择一些费用较低的方法取而代之,这势必影响到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三十年 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体育学 学位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22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文献综述13-19
- 1.2.1 相关概念的综述13-15
- 1.2.2 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15-19
- 1.3 国内外有关学位论文的研究19-22
- 1.3.1 国内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19-21
- 1.3.2 国外学位论文的研究21-22
- 2.研究对象与方法22-26
- 2.1 研究对象22-23
- 2.2 研究目的23
- 2.3 研究方法23-26
- 2.3.1 文献资料法23
- 2.3.2 内容分析法23-24
- 2.3.3 问卷调查法24-25
- 2.3.4 专家访谈法25
- 2.3.5 数理统计法25-26
- 3 结果与分析26-61
- 3.1 近三十年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概况26
- 3.2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与现状26-28
- 3.2.1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研究的特点26-27
- 3.2.2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与范围的变化27-28
- 3.3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总体分析28-51
- 3.3.1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概况特点28-31
- 3.3.2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选题特点31-39
- 3.3.3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性质的特点39-42
- 3.3.4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特点42-45
- 3.3.5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学位论文数据统计方法运用特点45-48
- 3.3.6 三十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体育学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文的特点48-50
- 3.3.7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资金资助的特点50-51
- 3.4 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51-55
- 3.4.1 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51-53
- 3.4.2 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53
- 3.4.3 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方面的问题53-54
- 3.4.4 参考文献和引文方面的问题54-55
- 3.4.5 资金资助方面的问题55
- 3.5 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启示55-61
- 3.5.1 对学校体育学研究生的启示55-56
- 3.5.2 对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启示56-58
- 3.5.3 对学校体育学科研工作者的启示58-59
- 3.5.4 对学校体育管理者的建议59-61
- 4 结论61-63
- 4.1 结论61-62
- 4.2 后续研究建议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83
- 附件 167-71
- 附件 271-72
- 附件 372-8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3
- 个人简历83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杨迎天;对现行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贡咏梅;学校体育的地位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3 柳燕;对《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系统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体育[J];全国新书目;2001年12期
5 李朝晖,朱建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新课程体育师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王超英,刘胜,贾鹏;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实践性的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王占春;;中日学校体育研究大会述评[J];体育师友;1993年Z1期
8 吴菲;;论《学校体育学》课堂板书艺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陈海波;;高校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新孔;;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尝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马殊韬;;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会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周铁民;谢慧松;;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葛春林;姚蕾;赵亮;;从身体活动的体育到教育的体育[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刘大庆;许声宏;戴旭;张文杰;;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申键;王树宁;;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工作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彭义;张君;钱娅艳;;“一枪发令”规则对现代游泳出发技术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卢石;杨红英;余文雯;;奥林匹克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实践——以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蔡文菊;潘永芝;;北京体育大学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曾凡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学科发展与建设[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华锋;马长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短兵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北京体育大学:解开运动性免疫机能低下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仲全;奥运纪录:破到永远?[N];辽宁日报;2008年
3 周颖;针灸疗伤,让运动员随心飞翔[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戴春光;我省申办12运箭在弦上[N];辽宁日报;2009年
5 记者 卢毅然;专家研讨“传统体育与和谐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冯振晓;奥运军团里的北京体育大学“战舰”[N];中国体育报;2004年
7 谢文;残奥会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罗格;促进体育、教育与文化互动[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朱虹;柔力球引领运动时尚[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东;勇士张健 民族之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冬美;中国篮球运动训练理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孙越;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刘常伟;足球运动员比赛场上知觉与思维的时效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张庆如;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宛春宁;CBA联赛电视媒体营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6 程公;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单曙光;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王晓军;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及其治疗个案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亚斯;对北京体育大学近三十年学校体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文冰成;北京体育大学形象塑造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杜文娅;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李臣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姚尧;北京体育大学排球教研室建设及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王树宁;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王星;北京体育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魏宏强;北京体育大学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杨静;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及其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芦娟;北京体育大学特色校园旅游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9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91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