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选题 >

谢望新陈绍基_谢望新散文集《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

发布时间:2016-10-17 12:08

  本文关键词:谢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翻开这部散文集,大都是些像《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好想当面叫一声:父亲》《她们在我生命中走过》《我拒绝过一个母亲》《我住在祖母的胸膛上》等等情感炽烈、让人怦然心动的题目,含藏着不少耐人深思的伦理情感、血缘亲情、人生况味,展示出一条奇异而感人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谢望新的散文,没有多少外在炫目的技巧和文饰,朴实到几乎看不出“做”的痕迹,常常是直抒胸臆,但它们感人。
  感人力量首先来自真实、真诚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例如《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中的母亲,经历了多任丈夫,但她仍然是可悯可敬的。由于战乱、流离、求生,以及旧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弊端,谢望新的母亲曾有过三次婚姻。最后一次,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她也曾抛下儿女,只身改嫁远方。所以谢望新说他从小学起,每填写履历,,父母一栏,总是两个沉痛的字:双亡。“父母意识日益失血”。事实上,他的父母都还活着,只是不为他所知罢了。这对一个少年而言,是多么惨烈的伤害!恐怕谢望新的性格既有“女孩子式的腼腆”,又有少年人少有的执拗和决断,与他这样的身世是不可分的。
  我以为,直面灵魂的勇气,也是他的这些带着血丝的回忆感人的原因。谢望新身世的复杂性,是解放前夕那个兵荒马乱的特定时代造成的。但作为人的血缘本性,他成年以后不得不悄然展开了寻父寻母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能由一己的不幸上升到关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孩子享受父爱和母爱的权利;以一己的亏欠和缺憾,念及到普天下失去保护的孩子,不失为一种仁爱之心。例如,他对遗弃了他的、他一生未曾谋面的老父亲的想念和宽恕,就很动人。他本来是可以找到父亲的,但在相认与不相认之间犹豫,背后自然有利害关系。由他提起的线索被他自己掐断了。后来他到江苏南京开发奖会,作为成功人士,在众人簇拥下去金坛县郊区寻父,寻找他父亲的故乡。然而,老父亲已然去世了,身后萧条。当谢望新听到“妹妹”介绍说,父亲知道儿子在找他,开始连续几天,每天徒步一二里走到水边,站立桥头,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迎候儿子的归来。“我那原本平静的心,像是被刀尖戳碰了一下,生痛生痛的”。接着,谢望新这样反省自己:
  父亲,我理解您,儿子忽然失而复得,而且长大成人,受过高等教育,还有一份好职业。并且最重要的是您亲生的儿子,您的恣意汪洋的精血的结晶,您怎能不像您年轻时追求母亲,创造一个新生命那般血气方刚,那般激情澎湃,那长久的死寂之后来一次火山爆发?但儿子最终让您失望了,让您干涸了那颗潮湿的心。
  这样的反省话语,只能是像谢望新这样有所经历的中年人才会说出,也只能是他的诗人气质才会说出。谢望新注意到了母亲曾提到的一口老井,也是他儿时曾经饮用过的井。他这样写道:
  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井口,井边的砖石,清凌凌的水映照着我的脸和身影,那一定是一张木然的脸。我忽然在想,只有井中这一汪水是圣洁的,一尘不染的。我默默站起,对着这口井,还有消逝了的老房子,告别儿时的魂灵,告别母亲的苦难与不幸。
  我还注意到,谢望新能够超越家族、身世、恩怨,站到相对理性和超然的立场看待众多幸与不幸的女儿的命运。与她们近也罢,远也罢,有血缘也罢,无血缘也罢,他都能理解、体贴,能跳出界外,以悲悯情怀视之,对之。比如,对于与母亲同为“高个子男人”的妻子的另一女性,谢望新原本该与母亲站在同一立场排斥她的,他却充满同情:
  今夜无眠。我躺在过道的竹床上,像夹在两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也曾是这个家的母亲的“阿姨”——的两种命运中间,一个高贵,一个卑微,一个风韵犹存,一个青春不再,以及那个不冷不热,不亲不疏的高个子男人。我年少的心沉郁起来。
  当然,这样的情怀和观念,是今天的谢望新追忆少年的谢望新时写下的,因而主要是今天作家的认识。从上面的引述中,我感到不仅显出了批评家特有的格调,更重要的是一种博爱的境界。
  谢望新不回避他对女性世界的热情,他说他平生要读好三本书:一是书本之书,二是人生阅历之书,三是异性之书。他把自己的这种情愫称为“女性情结”。我赞同他的看法。在这个两性构成的世界里,读好异性之书无疑是重要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上世纪80年代,谢望新就以极大热情研究女作家。现在的这本散文集,还是围绕女性主题。除了我引述的,还有大量有关各式各样女性命运的探究。其中,《寒冷春天的女人们》及《有一种生命在你沉默里》是代表性作品。谢望新用优美的诗意文字和几近太阳般的歌赞心理,写下的一个个美丽、智慧而极具人性、人格的女子,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这也许就是他这类散文在报纸连载后,引起南方相当反响的真实因由。
  于是,朴素、真实性、血缘亲情、美丽女性与沧桑感,便共同构成了这本散文集的基本文字风貌。


  本文关键词:谢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wd/142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