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选题 >

口述资料是历史文献_口述历史要问哪些问题_口述资料收藏

发布时间:2016-06-07 10:01

  本文关键词:口述资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口述资料收藏

发布日期: 2013-09-28 发布:  

  2013年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6篇

2013年4期

  摘要:世界范围内口述历史的复兴以及对口头文化的重视,为图书馆这一保存人类记忆的“公共大脑”开辟了新的领地。引领图书馆发展方向的IFLA和UNESCO等国际组织在图书馆参与口述历史工作、收集口述资料等方面有着明确的立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图书馆界已经在口述资料的收藏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图书馆界近几年也开始重视和涉足这一领域。开展口述资料收藏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发展所需,也是多媒体时代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举措。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口述资料 口述历史 口头传统 图书馆 特殊收藏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检索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图书馆这一独特的知识集合体系的依赖程度也呈现出普遍降低的趋势。近年来各种关于图书馆消亡的讨论此起彼伏,图书馆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也不得不为图书馆的未来和前途考虑,在数据库整合、参考咨询等服务创新上做足文章。然而,凡此种种举措都难以走出图书馆服务的三维向度——即获取、加工和传播。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国际趋势,口述资料的收藏不仅是古代图书馆口述知识收藏传统的复兴,而且开辟了图书馆功能的第四维向度——即通过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的方式参与口述历史和口头传统方面的数据挖掘,来“产生”和“创造”信息。这是对图书馆“精神食粮供应者”这一职能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多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地。
  1 全球范围内口述资料的复兴
  1.1 口述资料的运用历史悠久
  口述资料乃口传性质的资料,被认为是与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相并列的资料来源与表现形式。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述是传承知识、推动文明的主要方式。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中国的《论语》、《诗经》等都是先经过口述,后又利用文字记录的结果。即使在文字发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口,仍不具备文字读写能力,口耳相传是传递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历史学方面,通过访谈、口述的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得到许多杰出历史学家的推崇。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做到了既尊经传、重文字又不轻口传,从而使得历史更加贴近于其本来面貌。“太史公著书,广稽博采,不仅对六艺之语,诸子之言都进行钩稽爬梳,就是对一向不被人们所看重的口传史料也多有采录。”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曾提出,从“五四运动”往前,“张勋复辟”、“洪宪盗国”、“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等等史事,“亲躬其役或自睹其事之人,犹有存者,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
  口头传统则被誉为“人类表达文化之根”。在对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就算保守一点推算,人类从鲁迅所说的会喊出“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到相对完整地表达意思,当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十万年。口头传统资料对于纠正传统学界对精英文化的偏重,唤起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视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1.2 口述资料的衰落与复兴
  口述资料遭受冷落在西方发生于19世纪德国兰克学派的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在中国则始于清朝的乾嘉学派,他们因为政治压力而被迫转向于考据学,长年累月钻故纸堆,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20世纪中期,录音设备的产生和使用,推动了口述历史的复兴。1948年美国内战史专家内文斯(Allan Nevins)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历史的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产生。而这一复兴的浪潮很快席卷美英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国外对“口头传统”的重视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并且已经形成了专门而精深的学术传统。西方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成立专门机构,搜集、保存和研究各种口头样式的文化遗产。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口头文学资料库”以及芬兰文学学会的“口头传统档案库”,都具有世界影响力。而哈佛大学维德纳图书馆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则为我们树立了口头文化搜集、保存、开发、应用和研究的典型范例。
  2 收藏口述资料是图书馆的职责所需
  2.1 图书馆的职能
  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不仅有能力保存印刷文献,对口述资料也应当采用类似的组织与处理流程来加以保管。就口述历史而言,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一直以来都是口述历史项目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口述历史在诞生之初即与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早期的口述历史机构大都设立在图书馆中。除了总统图书馆的口述历史计划外,在美国成立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口述历史研究室——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48年成立)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OHO,1954年成立)即分别设在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和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 Library)。
  而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口头传统,其保护既依赖于代代相传的动态传承,也依赖于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静态保管与动态传播,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偏废。在目前的文化潮流和技术背景下,图书馆保存口头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正如1988年《IFLA杂志》所刊登的《口头文化与图书馆》一文中所指出的:“对口头文化与图书馆关系的探讨与解答,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会影响到图书馆的类型和发展变迁”。
  2.2 用户的需求
  对于有文字能力的读者而言,当面临繁多的文献资料而找不到突破的窘境下,有可能将希望转向口述资料,从中找到一手的原始资料,为学习和科研开启另一扇大门;而对于文字能力欠缺者来说,通过对音频、视频资料的利用打破了信息与知识获取的障碍,是图书馆服务均等理念的充分体现。这是口述资料价值的复苏,也是图书馆职能的回归。“图书馆作为人类记忆的‘公共大脑’,让有文字的文化、无文字的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让过去的文化、现代的文化在这里双重交流;让静态的文化、活态的文化在这里互通共存”。   3 IFLA、UNESCO等机构的立场
  3.1 国际图联(IFLA)
  国际图联作为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其在口述资料收藏方面的立场和关注可以反映出该主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总的来看,图书馆对口述资料的重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正如塞内加尔书目文化发展中心的Mbtshio SAIL在1999年于泰国孔敬举行的IFLA会前会中所指出的:“本次会议选择这个议题(口头传统的收集与保护)难道不是就口头传统长期论战的结果吗?”。
  在历史学领域,口述历史的复兴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IFLA于1980年代跟进。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英国布莱顿召开的第53届大会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声音的地区事务分组(Division of Regional Activities)主席Rapha I Ndiaye提交的名为《口头文化与图书馆》的报告。其核心内容是阐述图书馆作为今天文字记录的记忆中心,同样有能力成为口头表达的记忆中心,图书馆保存口头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在此后的IFLA大会中,陆续出现了对图书馆在保存包括“口头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这在大会历年的主题中明确反映出来,同样也体现在“家谱与地方志”分组和“声像与多媒体”分组的年度征文中。
  1999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65届IFLA大会将会前会的主题确定为“口头传统的收集和保护”,并出版了论文集。集中对图书馆与口头文化的关系以及图书馆新的职责定位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IFLA-1998-2001中期规划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在2010-2015战略规划中,也明确IFLA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图书馆对文献型文化遗产的获取、保存和保护”。而“文献”一词从其历史渊源来看,应该区分为“文”和“献”,其中“文”对应的是文字资料,“献”对应的则是口述资料
  与此同时,IFLA的专业委员会已经将全球图书馆界的智力遗产保护和保存确认为未来IFLA的专业重心之一。2012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78届大会上,“妇女、信息和图书馆特殊服务群体”分组的主题即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如何保障妇女获取信息及保护其文化遗产”,并在有关“收藏策略”的征文中,也专门列出了“妇女口述历史项目”。
  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另一个对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起重要引领作用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其宪章规定,UNESCO有义务维护、增加、传播知识,亦即保护世界的文献遗产,而图书馆是文献聚集和知识传播的重镇,因此UNESCO的政策和举措对图书馆有着深刻的影响。
  1992年,在发展文化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趋使下,UNESCO发起了名为“世界记忆”的工程,由综合信息计划部(Division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Programme)负责实施。“文化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自身及世界记忆的镜子,但是这个记忆无比脆弱,每天都有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永久地消逝着。”这是对UNESCO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初衷的表达,意即要唤起对濒危文化遗产的全球保护,防止记忆缺失,使公众得以存取并保证它的广泛传播。
  在UNESCO公共图书馆宣言中也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应当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将其主要使命概括为12条,其中第8条即为:“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尤为重要的是,UNESCO还特别注重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在“世界记忆”工程的推进过程中,UNESCO与国际图联(IFLA)和国际档案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简称ICA)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的推进,而且赋予了图书馆和档案馆在保存包括口头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方面的神圣使命。
  除IFLA和UNESCO之外,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ral History Association,简称OHA)和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简称IOHA)中也有对图书馆收藏口述资料的呼吁。例如OHA 1999年10月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召开的第33届年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收集、保存、使用和撰述口述历史。
  4 国内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实践
  如前所述,口述历史在诞生之初即与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早期的口述历史机构大都设立在图书馆中。成立于19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口述历史工作,比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早了70余年。它不仅是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地,同时也是现代图书馆开发、收藏、整理、传播口述资料的先行者。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来看,口述资料收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普遍重视,并呈现出日益普及化的趋势。
  4.1 国外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
  以美国为例,口述资料的收藏已经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中得到开展,包括总统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等。总统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收藏是目前唯一由联邦政府倡办和资助的口述历史项目,从1960年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第一个宣布总统口述历史计划开始,目前已经有十几个总统图书馆开展了此项工作,有的甚至在图书馆尚未破土兴建时就已经开始了口述访谈;国会图书馆也有丰富的口述资料收藏,,如200年馆庆之际开展的馆员口述历史以及著名的“老兵记忆”工程(Veterarts History Project)等;公共图书馆因其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在口述历史的收集对象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向下,对口述资料的收藏尤为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如新泽西州公共图书馆、阿拉斯加图书馆等;学校图书馆中比较知名的有费城林肯中学(Lincoln High School,Philadelphia)组织聋哑学生对校外聋哑人进行的“创造一个声像图书馆”的口述收藏以及1968年由耶鲁大学图书馆发起的全美音乐口述历史项目(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Music,简称OHAM)等。   此外,美国还出版了反映口述资料收藏总体状况的各种指南和工具书,如《美国和加拿大有关图书馆员的口述历史磁带目录》、《口述历史收藏指南》、《学院和大学图书馆的特殊收藏》等,甚至还出版了专门评估图书馆口述收藏状况的报告,如《公共图书馆作为口述历史中心:一份评估报告》等,足见口述收藏在美国图书馆的普遍程度。
  除美国之外,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等国家的图书馆都开展了口述历史项目及相关资料收藏。英国的国家声音档案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声音档案馆之一,于1983年开始口述收藏,1999年又与英国著名的BBC电台、英国口述历史学会联合开展了大型口述历史访谈——“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口述资料的搜集工作,是全国口述历史的收藏和领导中心,其组织的华人口述历史项目凸显了图书馆与社区联合的力量,图书馆还组织各种研讨会,如“声音和记忆——澳大利亚口述史学”等。此外,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以及老国会大楼(Old Parliament House)等都开展了口述资料的收藏工作。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内设口述历史档案馆,专门收藏口述资料,亚历山大·特恩布尔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中心是新西兰最大的口述历史资料收藏中心,它根据新西兰的历史特点开展相应的口述历史项目。
  在非洲,比较著名的是赞比亚大学图书馆,其特藏部从1979年开始口述历史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非洲学者甚至呼吁在图书馆界成立一个类似口述历史协会的全国性组织,以促进彼此的沟通,推动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工作的全国性普及。
  4.2 国内图书馆的参与状况
  与国外相比,国内参与口述资料收藏的图书馆相对较少。汕头大学图书馆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是国内最早开展口述资料收藏的图书馆,设有潮汕文化口述历史资料库。扬州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也陆续开展了一些口述历史项目,扩大其特藏资源。国家图书馆也于2012年“世界记忆”实施20周年之际拟启动“中国记忆”大型文化工程,通过发掘馆藏文献,采集口述史和影像资料,收集照片、手稿、物品等相关记忆承载物,整合、传播有关中华民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集体和个体记忆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历史记忆专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2月27日,中国女性图书馆在中华女子学院挂牌成立,该图书馆致力于收集、保留、传承和展示中国妇女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而其主打的妇女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成为中国女性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之一。2012年6月9日-10日,中国女性图书馆妇女口述历史项目经验分享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山东、广西等地的“妇女口述历史项目”组成员齐聚北京会议中心,分享各自采编女性口述史的经验与困惑。
  5 结语
  无论从图书馆的职责、用户的需求,还是国际组织的立场以及图书馆的实践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开展口述资料收藏是图书馆在应对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时所开辟的一个重要领地。这不仅是对“罔书馆是牛长着的有机体”这一定律的诠释,更是对全方位保护人类文化(包括书写文化和口头文化)、为一切用户提供无门槛服务这一理念的贯彻。图书馆必须顺应“后文字时代”读者的多媒体阅读需求,为各种类型的读者,包括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发声”的平台,这关乎图书馆的发展,更关乎人类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快速投稿通道


  本文关键词:口述资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4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wd/54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