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谢韬近况_谢韬 语用_谢韬事件 2012年第9期
本文关键词:谢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谢韬事件 2012年第9期
谢韬事件 2012年第9期
发布日期: 2012-11-09 发布:
2012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有了上述这些探索,《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2月号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前途》(第1~8页)。这篇文章首次明确公开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在中国引发了爆炸性反响。
中国论文网
该文要旨如下。
一、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说,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扬弃”。资本家成了企业股东之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一场和平革命。《资本论》第三卷还说,股份公司是一个过渡点,“以便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所有,不过这时它已经不是当作一个一个分立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共同生产者的共同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谢韬认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资本论》第三卷推翻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不再需要“炸毁”资本主义的“外壳”了。马克思心目中的曼彻斯特式的原始资本主义灭亡了,其后的资本主义逐渐社会主义化。《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恩格斯皓首穷经研究资本主义几十年的最终结论,经恩格斯10年编辑修订,在恩格斯去世前一年——1894年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强调走合法斗争道路,通过选举取得成功。他在1895年3月撰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1848年的斗争方法(指暴力夺取政权,谢韬注,下同)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到处都有人效法;无准备的攻击(暴力),到处都退居到次要地位。”谢韬说,这是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文章,是他最后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
谢韬在文章中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承认1848年的错误以后,保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这个正统叫做民主社会主义。”
谢韬认为,苏维埃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粉碎私有制,是错误的,是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谢韬在这篇文章中说:“不是伯恩施坦(1850~1932)‘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了和平过渡理论,伯恩施坦只是重复恩格斯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革命理论的反思和修正。倒是列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布朗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布朗基(1805~1881)是19世纪法国秘密社团领导人,第一国际内的暴力革命派,巴黎公社的军事领袖。布朗基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
谢韬说,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接过民主社会主义旗帜,通过和平方式演变到社会主义,并与苏联的暴力社会主义展开竞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民主社会主义在西北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民主社会主义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在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调节分配,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铸就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这一成就使苏联模式的暴力社会主义黯然失色,这是促成苏联和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根本原因。
谢韬在文章中指出:“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政、混合所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核心是民主。没有民主的保障,其它三项都会异化和变质。”
谢韬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始,就已经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谢韬的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击。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密集召开10个会议大举批判谢韬,指谢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篡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妄图打倒中国共产党”。他们说谢韬“蓄意抛出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纲领,其目的是进行所谓‘政治改革’,颠覆党的领导,颠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他的恶劣影响绝不能低估”。“这些反动言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不把它彻底批倒,将会给国内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进而影响到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
有学者提出,谢韬的论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恩格斯临终前写的《导言》的确强调了依靠选举等合法手段实现社会主义,但恩格斯并未彻底放弃暴力夺取政权的手段。
京城盛传,,上面对此保持冷静态度,来自高层的意见是:不转载、不批判、不争论,个人可以对此表态。
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答读者问”,题为《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显然是针对谢韬一文。文章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多元化主张,但语气温和,没有像过去那样杀气腾腾,而且还说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透出微妙变化。
虽然有老左派兴师问罪,但诸多媒体发表了大量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和研究瑞典、挪威社会状况的文章,还频繁邀请西北欧各国驻华代表现身说法,评介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
2007年这一年,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形成了空前的热潮。
本文关键词:谢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wd/7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