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思考_弘扬延安精神讨论稿_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本文关键词:延安精神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文章标题: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在庆祝建党85周年的前夕,我怀着朝圣、观光、取经的心情,随着机关工委党务工作者理论培训班来到延安,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
一说起延安,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让人们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哪有祖国东方红?望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想当年在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就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的。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指挥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召开,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让我们再也见不到旧模样,但是,仿佛那火热的场面又浮现在眼前,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感动、感慨。在枣园旧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塑像前,我们久久肃立,思绪万千。在张思德纪念碑前,,我们手捧《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文章,朗读全文,心中感触颇深。看到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想到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永远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聆听了专家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实践”、“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等党课辅导,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清晰的认识到延安精神。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精心培育形成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它的灵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它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它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它的标志,这一切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我们党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时期,我们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时期,我们党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思想路线。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正如胡景涛总书记今年春节考察延安时,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崇高品质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然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到了攻坚克难阶段,由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尽如人意,贫富差距在加大,道德标准滑坡等社会问题,
本文关键词:延安精神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wd/9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