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花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黄龙病菌的抑制效果
发布时间:2021-11-04 11:48
通过筛选获得具有显著促生和抗病能力的AM真菌菌株,为防治柑橘黄龙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并探索防治新途径。采用盆栽法,于长春花幼苗期分别接种17株AM真菌进行长春花农艺性状和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性比较试验,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菌株对长春花的促生效果及对柑橘黄龙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长春花接种AM真菌后,菌株GZ10、GZ5和JX7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其中接种GZ10的株高和茎径分别比CK增加了23.1%和12.1%,接种GZ5的叶片数比CK增加了12.9%;接种菌株GZ1、BNMJ和PWJ有效提高了长春花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和耐病能力,其相对防效分别为78.39%、66.87%和69.75%。
【文章来源】:热带作物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长春花根系AM真菌侵染
AM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后,会诱导宿主植物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如植保素、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β-1,3葡聚糖酶、胼胝质等[17]。张伟珍[18]在接种AM真菌的箭筈豌豆的叶片中检测到P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说明AM真菌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然而在AM真菌和宿主植物的互作中,并不是所有的AM真菌都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耐病能力,有些会出现无效应[19]甚至负效应[20]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感染柑橘黄龙病后,与CK相比,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明显受到了抑制,大部分接种了AM真菌的长春花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皆低于CK,特别是接种GZ1,该处理相对防效高达78.39%,BNMJ和PWJ的防治效果也达到了60%以上。但也有少部分菌株引起了负效应,如JX145和E26-47的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皆高于CK。目前虽然筛选出一些有预防效果的AM真菌菌株,但其背后的抗病机理尚不明确,还需要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春花引种栽培关键技术与园林应用[J]. 柴梦颖,周士锋,冯林剑,朱永兴,韩春叶,于晓莹,张丹. 河南农业. 2017(09)
[2]甘蔗根系内生真菌染色方法探讨[J]. 廖楠,张金莲,李冬萍,汪茜,龙艳艳,谭裕模,李松,陆祖军,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4)
[3]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J]. 罗巧玉,王晓娟,李媛媛,林双双,孙莉,王强,王茜,金樑. 生态学报. 2013(19)
[4]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J]. 吴强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10(02)
[5]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 范国成,刘波,吴如健,李韬,蔡子坚,柯冲. 福建农业学报. 2009(02)
[6]AM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 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3)
[7]丛枝菌根真菌对重茬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齐国辉,陈贵林,吕桂云,乜兰春,丁平海. 果树学报. 2001(06)
[8]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J]. 李海燕,刘润进,束怀瑞. 菌物系统. 2001(03)
[9]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和定量分析柑桔黄龙病病原[J]. 田亚南,柯穗,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6(03)
[10]VA菌根吸收矿质养分的机制[J]. 李晓林,曹一平. 土壤. 1993(05)
硕士论文
[1]丛枝菌根真菌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影响[D]. 张伟珍.兰州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475663
【文章来源】:热带作物学报. 2020,41(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长春花根系AM真菌侵染
AM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后,会诱导宿主植物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如植保素、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β-1,3葡聚糖酶、胼胝质等[17]。张伟珍[18]在接种AM真菌的箭筈豌豆的叶片中检测到P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说明AM真菌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然而在AM真菌和宿主植物的互作中,并不是所有的AM真菌都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耐病能力,有些会出现无效应[19]甚至负效应[20]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感染柑橘黄龙病后,与CK相比,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明显受到了抑制,大部分接种了AM真菌的长春花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皆低于CK,特别是接种GZ1,该处理相对防效高达78.39%,BNMJ和PWJ的防治效果也达到了60%以上。但也有少部分菌株引起了负效应,如JX145和E26-47的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皆高于CK。目前虽然筛选出一些有预防效果的AM真菌菌株,但其背后的抗病机理尚不明确,还需要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春花引种栽培关键技术与园林应用[J]. 柴梦颖,周士锋,冯林剑,朱永兴,韩春叶,于晓莹,张丹. 河南农业. 2017(09)
[2]甘蔗根系内生真菌染色方法探讨[J]. 廖楠,张金莲,李冬萍,汪茜,龙艳艳,谭裕模,李松,陆祖军,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4)
[3]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J]. 罗巧玉,王晓娟,李媛媛,林双双,孙莉,王强,王茜,金樑. 生态学报. 2013(19)
[4]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J]. 吴强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10(02)
[5]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 范国成,刘波,吴如健,李韬,蔡子坚,柯冲. 福建农业学报. 2009(02)
[6]AM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 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3)
[7]丛枝菌根真菌对重茬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齐国辉,陈贵林,吕桂云,乜兰春,丁平海. 果树学报. 2001(06)
[8]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J]. 李海燕,刘润进,束怀瑞. 菌物系统. 2001(03)
[9]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和定量分析柑桔黄龙病病原[J]. 田亚南,柯穗,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6(03)
[10]VA菌根吸收矿质养分的机制[J]. 李晓林,曹一平. 土壤. 1993(05)
硕士论文
[1]丛枝菌根真菌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影响[D]. 张伟珍.兰州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475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zy/347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