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红地球’葡萄表面黑色组曲霉种群结构及产毒情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2 00:26
葡萄和葡萄制品面临着真菌毒素的威胁,这些真菌毒素主要来自于黑色组曲霉Aspergillus section Nigri。本研究对采自湖南省澧县‘红地球’葡萄上的黑色组曲霉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种群结构分析,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12株代表菌株产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 OTA)和伏马毒素B2(fumonisin B2, FB2)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澧县地区‘红地球’葡萄带菌率为92%。基于钙调素序列,分离得到的131株黑色组曲霉分属于5个种,其中A.aculeatinus为优势种。12株代表菌株均不产生OTA;A.welwitschiae(4/5)及A.niger(2/2)可产生FB2,平均产毒量分别为3.36 ng/g及741.37 ng/g。上述结果为评估国内葡萄表面黑色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风险提供参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黑色组曲霉的分离
1.2.2 黑色组曲霉菌种的分子鉴定
1.2.3 毒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带菌率分析
2.2 菌种鉴定及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分析
2.3 毒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本文编号:379005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黑色组曲霉的分离
1.2.2 黑色组曲霉菌种的分子鉴定
1.2.3 毒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带菌率分析
2.2 菌种鉴定及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分析
2.3 毒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本文编号:379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zy/379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