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农业期刊 >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21:05

  本文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信息时代 农业科技期刊 发展战略


【摘要】: 我国的农业科技期刊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在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繁荣农业学术思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我国也基本上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但由于期刊具有定期、连续、固定的出版特点,加之具有严格的国家期刊管理制度,目前人们仍普遍认为农业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最可靠的知识载体,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传播为提高期刊编审工作效能、扩大期刊影响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也对期刊的质量和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期刊内容必须站在本学科内容的最前沿,刊登的文章必须能够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的水平,同时其内容要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期刊编辑人员要有敏捷的信息意识、较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和现代化的编辑工作能力,并且要根据网络市场情况对期刊进行出版经营。要达到这些要求,让期刊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笔者通过对206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全国农业科技期刊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期刊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管理体制不健全,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竞争尚未形成,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导致农业科技期刊数量虽然众多,但总体实力较弱;②编辑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多数编辑只会就稿编稿,专业学识高、责任心强、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既懂编辑出版,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优秀编辑人才很少;③期刊总体质量较低,所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强、非信息成分多等问题;④期刊出版周期和论文发表时滞偏长:双月刊和季刊分别占农业科技期刊总数的44.6%和28.8%,多数期刊从收稿到论文发表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⑤网络化出版进度慢:我国农业科技主要是在中国知网(原中国期刊网)等综合性商业网站上进行网络出版,但目前至少还有30%的期刊没有全文上网。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发展对策: ①激活用人机制,走人才强刊之路:让期刊编辑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教学、科研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以吸引优秀的主编人才,并给主编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加强主编的主管意识和编辑人员的竞争意识。 ②对学术类期刊统一分级管理,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由国家权威部门按照科学的现代文献计量学和期刊评价方法对农业学术期刊统一分级,将真正优秀的期刊挑选出来,给予重点扶持,以培育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优势,促进名牌、精品期刊的形成。 ③对技术类期刊加强政策引导,推行集约化、产业化办刊模式:鼓励同类或同地区期刊之间的联合办刊以及强刊、大刊对弱小期刊的兼并,形成期刊群体或期刊集团,以强大的实力去占领市场;或采用股份合作制方式,与相关农业企业合作办刊、融进资金、利益共享。 ④改变对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提高农业科技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含量。 ⑤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期刊质量:帮助作者掌握论文写作技巧,提高论文写作质量;严格实行三级审稿制,提高论文审核质量;敦促编辑切实掌握论文加工技巧,提高论文编校质量;加快出版频率和编辑进程,缩短论文发表时滞。 ⑥利用现有网站条件,全面实现网络化出版:技术性期刊在综合性网站上初步实现网络化出版,学术类期刊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实现开放存取。 ⑦建立网络出版集团,推动优秀农业学术性期刊网络化与国际化齐头并进:建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依托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等机构和《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名牌农业学术期刊编辑部,来组建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网络出版集团,采取理事会或股东会管理、编印与发行相分离的运行模式,以带动和促进其他农业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 农业科技期刊 发展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239.2-F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7
  • 1.1 网络信息时代的内涵11
  • 1.2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11-12
  • 1.2.1 数字化的信息传播12
  • 1.2.2 超时空性的信息传播12
  • 1.2.3 交互性的信息传播12
  • 1.2.4 多向性的信息传播12
  • 1.2.5 动态性的信息传播12
  • 1.2.6 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12
  • 1.3 网络信息传播对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12-14
  • 1.3.1 网络传播给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13
  • 1.3.2 网络传播给农业科技期刊提出的新要求13-14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7
  • 第二章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概况17-22
  • 2.1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诞生的历史背景17
  • 2.2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轨迹17-19
  • 2.2.1 数量规模方面的发展轨迹17-18
  • 2.2.2 专业学科方面的发展轨迹18-19
  • 2.3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类别划分19-20
  • 2.4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概况20-22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2-30
  • 3.1 管理体制问题22-23
  • 3.2 编辑队伍素质问题23
  • 3.3 发表科技论文的质量问题23-25
  • 3.3.1 内容雷同的文章太多,有创新性的文章偏少24
  • 3.3.2 论文中的非信息成分太多,拼凑现象严重24-25
  • 3.3.3 理论性研究论文太多、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偏少25
  • 3.4 出版发行方面的问题25-28
  • 3.4.1 论文发表时滞太长26-27
  • 3.4.2 期刊出版周期偏长27
  • 3.4.3 期刊网络化进度慢27-28
  • 3.5 期刊的影响力问题28-30
  • 3.5.1 被国内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期刊少28
  • 3.5.2 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少28-30
  • 第四章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战略30-43
  • 4.1 激活用人机制,走人才强刊之路30
  • 4.2 加强分类管理,创新管理体制30-32
  • 4.2.1 对学术类期刊统一分级管理,培育核心竞争优势30-32
  • 4.2.2 对技术类期刊加强政策引导,推行集约化、产业化办刊模式32
  • 4.3 改革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办法,提高论文产出质量32-34
  • 4.4 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期刊质量34-38
  • 4.4.1 帮助作者掌握论文写作技巧,提高论文写作质量34-35
  • 4.4.2 严格实行三级审稿制,提高论文审核质量35-37
  • 4.4.3 敦促编辑切实掌握论文加工技巧,提高论文编校质量37
  • 4.4.4 加快出版频率和编辑进程,,缩短论文发表时滞37-38
  • 4.5 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网络化与国际化出版38-43
  • 4.5.1 利用现有条件,全面实现网络化出版38-41
  • 4.5.2 建立网络出版集团,推动优秀学术期刊网络化与国际化齐头并进41-43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前景分析43-46
  • 5.1 稿源充足,发展空间巨大43
  • 5.2 读者需要,发展前景看好43-45
  • 5.2.1 农业科技期刊仍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园地44
  • 5.2.2 农业科技期刊仍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查阅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44-45
  • 5.2.3 农业科技期刊将来被使用的频率会更高45
  • 5.3 名牌期刊正在形成,优秀期刊国际化发展有望实现45-46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6-50
  • 6.1 结论46
  • 6.2 讨论46-50
  • 6.2.1 网络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期刊的作用问题46-47
  • 6.2.2 网络时代纸版农业科技期刊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问题47
  • 6.2.3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制约问题47-48
  • 6.2.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作者简介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文科;郑晓霞;李彦丽;;基于OA理念的国家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发展战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小荣;;论信息网络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庆生;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类期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庞博;基于SCP理论模型的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5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xkj/1085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