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农业期刊 >

将博士论文出版到底!

发布时间:2016-12-08 13:18

  本文关键词:出版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博士论文出版调查
文/葛涛


  

将博士论文出版到底!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毕业20周年。自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中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博士。尽管中国的博士总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很小,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学历教育发展速度则是惊人的,博士的绝对数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也同时意味着,20年来,有同样数量的、数以万计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那么,如此规模的博士论文当中,有多少公开出版了呢?——这当然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在博士论文的总量中,有多少论文不仅使写作者获得了学位,而且作为公共知识转化成了社会财富,产生了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从出版界的角度看,另一个问题也同样是有价值的,那就是,我国人文、社科已出版的著作中,又有多少来自于博士论文?——因为这意味着出版界可以从博士论文中获取多大的出版资源,整个社会的知识生产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高学历教育。

  中华读书报的这次调查,当然是不很全面的,但是,对教育界、出版界,还有许多希望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的人士,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本次采访,得到许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精品太少:编辑眼中的博士论文出版

    精品论文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每年出书400多种,作为国内社科领域的权威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社科领域的博士论文很多,但确切数字已无法统计。该社从1988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每年出版5-8部,迄今已经出版了70多部博士论文。冯广裕编审作为这套丛书的学术秘书,较早地参与这套丛书的出版工作,据他介绍,这套丛书主要目的是展示中国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改变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青黄不接的状况,物色新的学科带头人,按照“精中选精”的原则组织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二梯队。这套丛书虽然已经换了三届编委会,但是“代表现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的入选标准始终未变。冯广裕坦言,虽然现在出版社转型,经费困难,但社科院还在提供出版基金,社领导还在一如既往的支持这套文库的出版,编委会也在设法保证入选论文的学术品位。另外,文库的入选方针近年也有所改变,此前注重长时效的学术著作,现在更注重关注现实问题的博士论文,但也出版一些有根底、有实力的文、史、哲领域的论文,并扶助考古学、民俗学等一些小学科的发展。针对一些实力雄厚的出版社用高稿酬吸引优秀博士论文的做法,冯广裕表示这套文库已经成为国内权威的丛书,虽然稿酬低,有的甚至没有稿酬,但论文的作者及其导师和所在单位都认可这套书的学术品位,作者不仅会获得较好的学术声誉还会得到一定的奖励。不过,冯广裕也忧虑目前可以称为精品的博士论文太少,虽然社科院科研局每年都下达10部博士论文的出版规划,但限于精品书稿较少和经费困难,目前这套文库每年只出版5-8本。令冯广裕欣慰的是,这些博士大多都成为各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编委会通过出版博士论文来培养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第二学术梯队的愿望已基本实现。

  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出书约800种,其中有5-8部是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周绚隆博士对目前博士论文出版的无序状况表示担忧,他认为: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近年博士论文出版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因为高校近年连续大规模地扩招博士研究生,导致现在的博士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在整体上不太相称。一些送到出版社的博士论文虽然经过答辩和评审,但仍可以看出常识性的错误,显出学风的浮躁。另外,国家的各种专项出版经费使用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浪费严重。一方面一些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因为作者不善于活动而得不到出版资助,另一方面一些活动能力较强的人却能出版平庸之作。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申报学位点,争相拨出专款资助现成的博士论文出版,一些出版社包括国内权威的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陆续出版了一些低水平的博士论文。人文社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经济性第二的原则下也陆续出版了一些博士论文,但坚决不出版那些资助丰厚而水平不高的博士论文。出版社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希望能出版一些高水平的博士论文,但因为人手、资金和出版规划、包装宣传等方面的局限只好根据来稿的情况决定是否出版。文化编辑室主任王培元编审主持“猫头鹰学术文丛”的出版工作,他坦言这套丛书中的博士论文都经过较大的修改,高水平的博士论文没有任何出版资助,人文社在经济压力下仍然会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而那些水平一般的博士论文都需要作者申请一定的出版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主任徐莉正在负责编辑一套“新生代学人文库”,其中收录了一些博士论文。她说人大社每年出书600多种,其中约20多种是博士论文。人大社作为大学出版社有出版学术著作和重大社科课题成果的任务,在出版这些学术著作时,会向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申请出版资助。至于一些申请不到出版资助但又确实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著作,人大社还是会出版的。人大社所出版的“法律科学文库”、“经济科学文库”(这两套文库中的著作半数是博士论文)和“人大博士文库”,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的很多学者在我国的学术界已成为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三联·哈佛燕京丛书迄今已经出版了8辑,约50部学术著作,其中大约有20部是博士论文。这套丛书的现任责编孙晓林认为当前的博士论文写作时间太短、比较粗糙,所以这套丛书从来不出版“原生态”的博士论文。所出版的博士论文都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改,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另外,这套丛书还实行学术质量责任制度,在每本著作的封底都要印上专家委员会推荐此书出版的专家评语,以保证这套丛书的学术品格。

  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苏元女士负责该社的博士论文出版工作,她说编译社每年都要出版400多部书,此前出版的博士论文较少,到96、97年才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每年出版10本左右的博士论文,这些博士论文的出版基本上采取作者提供出版资助的方式出版。

  
博士论文如何面对市场?

将博士论文出版到底!


  东方出版社的孙涵曾经在1997年编辑过“日晷文库——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的出版工作。这套文库收录了90年代以来毕业的12位古典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孙涵说这套丛书是在文学界开展“重写文学史”讨论的背景下策划出版的,共印了8000套,不仅社会反响较好,而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孙女士高兴的是这套书没有要求作者提供出版资助,全部都是出版社自己运作的。

  中国社科出版社策划室主任王磊以该社近期出版的杨义的博士论文《京派海派综论》为例强调博士论文应当走向市场、走近读者,他认为博士论文给读者的印象可能是很枯燥无味的,为了让博士论文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更多的读者亲近,博士论文应当改变自身的形象,所以社科出版社首次尝试以国际流行的大32开版式出版“图志本”的博士论文,让读者在阅读博士论文的同时感受论文所研究对象的时代氛围,从而可以更直观的理解论文。

出版太难:导师眼中的博士论文出版

  
论文出版太难!


  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来说,出版博士论文在现在的情况下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剑龙在谈到该校的博士论文出版状况时说,普通高校的博士论文出版状况不太乐观,上海师大已经培养了近百位博士,虽然博士论文整体水平与北大、复旦等名校相比有一些差距,但也有一些博士论文的水平较高。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博士论文获得公开出版的机会较少,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也多是获得各种得之不易的出版资助后才出版问世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高旭东曾经在山东大学工作过多年,他认为,与北京、上海等拥有众多出版社的文化中心相比,外地的博士获得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相对来说较少,另外,外地的各种出版资助也比较少,青年博士获得出版资助较为困难,所以,博士论文除非遇到学校申报学位点、申报课题等特殊情况,一般来说很难出版。

  
精品论文出版不难


  名校名师门下的博士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相对而言较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在80年代中期就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在他门下毕业的博士已经有10多个。在谈到博士论文出版状况时,严教授说他所指导的10多个博士除一位因为时代因素没有出版博士论文外,其余的如方锡德、解志熙、李今、刘为民、孔庆东、范智红、旷新年等都已经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严家炎认为北大中文系的博士论文水平在整体上处于学科的前沿位置,富有创新性,这些博士大多已经成为当代的知名学者,但也要用波浪式发展来概括,要看具体的人、具体的文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严家炎还曾经主编过“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10本,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10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研究丛书,这两套书均是出版社约稿,不用作者支付出版资助。收入这两套书的著作大多是博士论文,严家炎认为这些博士论文大多数在学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也有个别论文因为按照丛书体例修改而显得水平不齐。

  据记者的粗略调查,目前已出版的人文社科领域博士论文可能只占已毕业的博士总数的10%(多数论文集中在近几年出版),绝大多数的博士论文已经成为学术史上的“失踪者”,没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笔厚重的记录,但是记者相信这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博士论文的博士也同样能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毕竟国内迄今只培养了1万多名人文社科博士。一个人在学术的舞台上能否演出成功,不在于是否出版了一部博士论文,关键在于他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潜力,以及他的学术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关链接

  
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 杨义著 指导教师:陆耀东 现代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 左东岭著 指导教师:罗宗强 中国文学思想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昭明文选》研究 傅刚著 指导教师:曹道衡 古典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国电影批评史 1897-2000 李道新著 指导教师:李少白 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

  
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 吴学先著 指导教师:罗岗  文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汉赋与两汉政治  胡学著  指导教师: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各出版社出版的博士论文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青年学者文库”“北大优秀博士论文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文库”(20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大博士文库”(已出版60多部)、“经济科学文库”、“法律科学文库”和“新生代学人文丛”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博士丛书”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海大学博士论文丛书”
  国防大学出版社  “国防大学军事学优秀博士论文丛书”
  人民出版社  “新世纪学术文丛”
  东方出版社  “日晷文丛”(收录12部古典文学博士论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丛书”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1998年5月启动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评选出4届获奖论文,其中人文社科领域的获奖论文共有近70部,获奖论文全部由教育部资助出版)

  华文出版社  “华夏英才博士文库”
  上海三联书店  “三联文博论丛”(11部)
  巴蜀书社  “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出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0部)
  天津古籍出版社  “国学博士论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博士文库”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论文系列丛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会计审计博士文库”

  一些资金雄厚的出版社,如各地教育社,也投资出版了一些博士文丛,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10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摘要丛书》(15卷)。各地的政府机构也设立了一些出版基金,如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了一批博士论文出版、上海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社会科学博士文库”(20部)、教育部设立了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丛书大多数还在继续成规模地出版。

博士论文出版过去时


  自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1982年首次授予13人博士学位,其中理学12人,工学1人;1983年全国共授予19人博士学位,其中历史学2人(周振鹤、葛剑雄,这两位历史学博士是实行《学位条例》以后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早的一届博士学位获得者,具有划时代意义);1984年全国共授予91人博士学位,其中人文社科领域仅3人:教育学1人,文学2人;1985年共授予234人博士学位,其中人文社科领域21人:哲学5人(陈来、刘笑敢等)、文学6人(王富仁、金宏达等)、历史学10人;1986年共授予307人博士学位,其中人文社科领域29人:哲学7人、经济学3人、法学1人、教育学1人、文学10人、历史学7人。至此,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所有一级学科都授予了博士学位。经过20年的发展,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中青年学者,截止到2001年,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共授予11742人博士学位,其中哲学1196人、经济学3544人、法学2074人、教育学905人、文学2336人、历史学1687人。这些博士学位获得者多数已经成为各自学科的学术中坚。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20年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状况,记者在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中搜索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遗憾的是,限于检索条件,,只搜索到约300部(包含检索到的重复著作)。当然,实际出版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论文肯定不止这些,最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1000部,即大约有10%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出版的机会。   

(1)成名容易出版难

  从1983到1989年,全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共授予380人博士学位。

  记者经过多方查找,注意到国内最早出版的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可能是1986年出版的王富仁的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作者是国内第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首次集中出版了一批博士论文(不过是论文摘要)。1988年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的高峰期,这一年有两套收录了80年代人文社科领域的部分优秀博士论文的丛书开始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开始出版)由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主编,编委都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权威学者。这套丛书面向全国征集文稿,“所收博士学位论文,能代表现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而且,全部出精装本。记者在出版社的书架上看到了此时期出版的几部博士论文:

  国内第一批哲学博士陈来的博士论文《朱熹哲学研究》、刘笑敢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等。“人文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开始出版)由“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编,主编和编委都是当时在学术界比较活跃的博士和硕士(甘阳、刘小枫等)。这套丛书包括陈平原的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赖永海的博士论文《中国佛性论》、苏国勋的博士论文《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杜小真的博士论文《一个绝望者的希望——萨特引论》、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等。此外,还有一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些博士论文,如北京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了曹顺庆的博士论文《中西诗学比较》等。

  在80年代的语境下,一些人凭借几篇论文就会获得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博士在出版博士论文之前就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版更是奠定了这一代博士在学术界的地位,使他们横空出世、一举成名,另外也宣告了“文革”后新一代学人的崛起。这两套丛书的作者(除了英年早逝者和出国者)大多数在1991年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并陆续成为各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一些人还在科研机构、高校担任重要的学术领导职务。

 (2)出版不易成名也难

  90年代的博士论文出版(1990-1999年全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共授予7352人博士学位)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较大冲击。一方面人文精神低落,另一方面出版社多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学术著作出版极其困难,相当多的博士论文都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虽然仍以每年5-8本的速度出版,但其背后是中国社科院历任领导、中国社科出版社历任领导的政策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资金”的资助。记者在出版社的书架上看到了这个时期出版的一些精装本博士论文: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位文科博士蒋祖棣的博士论文《玛雅与古代中国》、高丙中的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武寅的博士论文《从协调外交到自主外交——日本在推行对华政策中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刘应杰的博士论文《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等。这套文库在学术研究冷清、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着80年代以来的学术水平,这些作者也因此在学术界获得广泛的认可。“人文研究”丛书在90年代初出版几本专著后,因为编委会的分化和经济上的困难而中止。值得高兴的是,一些高校、学术机构和海外的基金会担负起出版博士论文的历史重任。由哈佛大学燕京学院和三联书店共同负担出版资金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为“推动中华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也出版了一些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董小英的博士论文《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白奚的博士论文《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周晓虹的博士论文《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冯崇义的博士论文《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杨念群的博士论文《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等。因为入选的标准较为严格而使在这套丛书中出版博士论文的青年学者都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作者能出版论文已经很不易了,大多数作者很难再指望以出版博士论文来一举成名了。台北文津出版社在90年代初开始出版“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主要出版内地的文史类博士论文,到1996年已经出版了100部,因为数量较多而显得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内地的博士论文之所以蜂拥到台湾出版,多是因为在内地出版比较困难。王兆鹏的博士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赵敏俐的博士论文《西汉诗歌研究》就是纳入这套丛书出版的,这两位博士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3)出版容易成名难


  90年代末21世纪初,高校和科研机构逐渐渡过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困难,经费较为充足,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论文出版出现了“大跃进”的态势,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出版了数百部博士论文(保守的估计应当有700部)。一些大学为了学科建设开始大规模地资助出版本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另外,还有一些博士因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助得以在出版社轻而易举地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具体数字已经无法统计。这些博士论文因为出版时间不长,所以暂时还无法评估其作者的学术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者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很难再像80年代的博士那样因出版一部博士论文就一举成名了。


  本文关键词:出版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xkj/208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