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工作,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发展、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博物馆学作为二级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群策群力。
设置专业导引课 增强专业认同感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博物馆学这个专业,而他们进入这个专业学习也大都经过调剂,不是他们个人的意愿,因此刚开始就有一种抵触、反感的心理。高校在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规划、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大一新生面对专业时的这种迷茫和误解,尽快消除他们对专业的怀疑。个人认为,博物馆学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节课应该是博物馆学专业导引课,以不同专题的形式告诉学生博物馆学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用,博物馆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学博物馆学,让学生知晓国家大力发展文博事业的政策,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与认同感,树立热爱专业的信念。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博物馆授课。
紧跟形势发展 增加选修课程
当今的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大到影视动漫、广告产业,小到博物馆纪念品设计营销。文创产品使得博物馆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刻板严肃转向活力十足,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是每一个博物馆人的追求。相应地博物馆学专业课程也应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以应对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我建议,适当增加有关文化产品开发的选修课,如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博物馆文创资源开发利用等,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拓宽他们对现代博物馆经营发展的思路。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科研都大有裨益。上述课程如果缺乏专业师资,可以聘请相关文化产业开发公司的人员授课,教学效果会更好。
打破学科壁垒 调整课程比例
博物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博物馆学专业早已改变了过去单纯培养文物库房保管员的模式,重视对“人”的研究,关注“人”在博物馆内外的行为活动,凸显“人”在博物馆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不应将目光局限在“物”的研究上,避免思路狭隘,剑走偏锋。在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院校都以历史、考古类课程为依托,真正的博物馆学课程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没有太大差别,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没有归属感,教师缺乏工作动力,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向其他专业流失现象愈演愈烈,如此的恶性循环若继续下去,中国博物馆学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应隶属于某一学科之下,而应汇集各学科之长。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应以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建设思路指导博物馆学的建设,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要体现灵活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多数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都被放在了历史学院之下,在客观上造成了这些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鲜明的历史学特色,历史类课程的比例几乎超过一半,与历史学专业的课程大同小异,这就势必造成博物馆学专业的尴尬处境。另外,考古类、文物鉴赏类的课程也占比不小,真正有关博物馆学的课程只有两三门。
如此的课程设置,很难想象可以培养出真正符合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
有鉴于此,建议如下:
压缩合并一些历史类课程,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应该合并为一门课,或可直接作为选修课,并适当减少课时。
增设一些课程。在减少历史类课程课时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日益重要而在之前教学实践中不受重视的课程,如博物馆调查研究方法、博物馆公共关系、中外博物馆学研究动态,这些课程可以列入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而像社会学概论、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等课程则应列入必修课,从课程设置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博物馆学。另外,还应开设中外艺术史课程,培养学生对线条、形状、色彩、材质等的认知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为以后博物馆陈列设计和藏品鉴定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指导。消除专业成见,打破学科壁垒,博物馆学专业的一些课程完全可以由其他学院的教师讲授,努力使博物馆学成为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学科。
调整一些课程的开课时间,在大一上学期就应该开设博物馆学基础,使同学们在开始时就对这个学科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在其后各个学期,可以陆续开设博物馆学的其他课程,如博物馆陈列设计,藏品保护与管理等。
重视实践课程 完善课程结构
博物馆学不应是书斋里的学问,要走出象牙塔,从大学校园走向大千世界。实践课对博物馆学专业至关重要,但现状却不容乐观。
实践课应常态化、灵活化。以往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都在大三课程结束时,统一组织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践,内容一般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整理藏品等工作,实际收效不大。其实这类实习完全可以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或穿插在理论学习中。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实际操作,结合理论学习,对相关工作性质、作用和流程的理解都会更加深刻直观。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也要时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总结学习成果。
实践课应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很多院校的专业实践都流于形式,或只是走马观花,游山玩水,或受各种客观因素限制,无法达到真正效果。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既减轻了博物馆的工作压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这方面复旦大学文博系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没有条件的院校也应充分利用每一次实习机会,争取做到亲自动手,有所收获。
完善课程结构。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应整合多方资源,完善课程结构,形成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统一,使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不断科学化、合理化,更加适应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规律。
201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划,这也是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纲领和指南。高校要认真领会规划精神,关注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将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编号:3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xkj/3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