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培训班_动物营养学家周小秋:敢把工作当作最大的娱乐
本文关键词:营养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原标题:动物营养学家周小秋:敢把工作 当作最大的娱乐
周小秋说:“我从来没有节假日,人家是快乐工作,我是工作快乐。”
周小秋表示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鱼肉。
对话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奖者
人物名片:
周小秋,男,重庆垫江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农业杰出科研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百名。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技奖中,周小秋教授的科研项目“建鲤健康养殖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鱼的健康营养研究在国内国际尚属一片空白。此时在川农求学的周小秋,攻读的是猪营养方向,留校工作后,他于1993年毅然选择转变研究方向,誓要填补鱼健康营养研究的空白。多年间,他独创学科,潜心研究,已斩获国家、省部级大奖。得知自己今年获得首届“四川省杰出人才奖”时,周小秋出差在外,“当时很激动,也很感动。”
10月12日晚9点,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成都的周小秋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直奔办公室审阅所带博士生的论文到凌晨。13日,他约好华西都市报记者上午九点接受采访,而八点二十分,他已在办公室和学生讨论昨晚审阅的论文。对于工作,周小秋永远保持这股热情劲。“我从来没有节假日,人家是快乐工作,,我是工作快乐。工作是原因,快乐才是结果。”周小秋说。
求学若渴
本科期间三年半没回家
1983年,周小秋以远超重点线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刚进校的周小秋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然而开学典礼上,时任川农大校长杨凤先生的一番话点醒了他,让他觉得农业大有希望,学农大有可为。他对杨凤先生的学术风范更是钦佩不已。那时起,他为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要考研,要做科研。
“忠于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不动摇。”这是周小秋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信念。大一开始,周小秋就开始跟着老师作科研。从大一到大四上学期,三年半的时间里,周小秋没有回过一次家,一到寒暑假,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过年也不例外。直到确定保送学校研究生时他才回过一次家。“有时候很想回家,但最终还是放不下手上的研究工作。”
1990年,周小秋研究生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工资92.5元。而他的同学到企业工作,工资是他的好几倍。当时,也有不少企业向周小秋伸出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川农、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教学科研就是我的人生选择。”周小秋说。
科研转向
把自家冰箱搬进实验室
1993年,是周小秋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告别自己从本科到博士一直主攻的猪营养研究方向转向当时国内国际尚属空白的鱼营养研究方向。“越是空白的地方越有挑战,越能展现自己的价值。”周小秋这样解释自己当年的选择。
做出大胆选择后,他面临三个困难。首先,研究条件、资金和人都是零,他要面对从零起步的挑战。其次,在这之前,他只对养猪很熟悉,对鱼一点都不了解。因为鱼营养研究之前一片空白,他手上没有任何资源。第三,鱼的营养起步晚,他集中研究的领域当时认同度不高,发文章尤其困难。
2006年以前,周小秋都是个“光杆司令”,人、才和物都缺乏。由于资金有限性,他不得不把自家冰箱、脚盆、水桶和能用上的材料搬到试验室,在经费上精打细算。同时,他也到各大企业做一些技术指导,以寻求科研经费。
从开始搞科研至今,在周小秋眼中,没有节假日。不仅如此,刚开始搞科研的那几年,实验室虽就离自己家三百米,但他也少有回家休息。采访过程中,周小秋梳理了一下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前两天,自己在外出差,中间三天,学校搞校庆,利用校庆间隙,他回到办公室看学生论文,最后两天,继续工作。“我觉得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工作,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娱乐,我连车都不会开,更不要说打麻将之类的了。”
【1】【2】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本文关键词:营养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5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