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中药药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10 08:50

  本文关键词:药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篇一: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姓名:刘凌志 学号:08411082班级:08中西医临床2班 老师:汪宁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 药理研究

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

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

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且历经长时间的检验,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对心脏的作用;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剂奠定基础。再如复方丹参作为一种经验处方,是我国的第一大中药品种。复方丹参方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型心绞痛。近年有人使用药理和化学紧密结合的方法,采用多种模型对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配伍配比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

基础,为这类疗效明确的小复方二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总之,选题以疗效明确,组方简练为基础,十分重要。

三.中药复方中各个药物相互关系研究

中药复方讲究配伍,,合理的配伍才能使药物的使用具有高效、低毒、稳态的特点。因此,以配伍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是开展对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一条合理途径。近年来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了解复方配伍关系研究的概况,包括开展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思路、方法,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1.组方原则研究:中医组方遣药是按一定的原理和法则进行的,这种原则被高度概括为“君、臣、佐、使”。复方中各味药物间既有相互配合,又有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上述组方原则有其科学的内涵。现在研制中药复方新药时,方解是否合理是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要探索复方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首先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复方配伍是否合理,药物与药物之间是否通过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交互影响,而产生增效抑弊的综合效应。许多经典方组成精辟,疗效显著,药理实验也证明,其方中各药的相互影响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要求。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应以对这些方子研究为重点,进行突破,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具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效,实验证明,此方能解除胃痉挛,确有明显止吐作用。实验可选择对胃肠运动,止吐等观察指标分别对方中各组成药物单独及交互的作用进行检测。可发现其中吴茱萸在抑制胃运动和镇吐中起主要作用,为君药;生姜有止吐作用,并与吴茱萸协同,增强其效应为臣药;人参、大枣本身并无镇吐作用,但仍可加强整方的止吐效果,同时减小毒性。以上分析表明,复方合理的配伍,可以取得最大的药理效果。复方效应不是若干药味简单、机械的凑合所能产生的,而是通过药与药之间合理的组合,互相协同所形成的综合结果。2.两药相互作用研究: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七情。七情中,除单行外,均反映药物同药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七情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可从药对着手。所谓药对是指在中医方剂中两味药物相对固定,经常成对出现的配伍形式。 上述桂枝与麻黄,生姜与半夏,还有白术与枳实,苍术与厚朴,黄芪与当归,芍药与甘草,人参与附子等均为常见的药对。 其配伍均反映了七情配伍的基本原则要求,有其科学内涵。 如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与附子单独使用在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方面虽然均有一定作用, 但两者配对使用可使心衰豚鼠的平均动脉压,心内压(LVP)及LVdp/dt max 增加的幅度明显提高,产生协同作用。进行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从药对配伍研究着手,可能是一条简便易行的途径。又如在低浓度时芍药苷和甘草苷两种成分各自均不能在小鼠横隔膜上显示神经肌肉结合部位阻滞作用,但如此低浓度合并给药则出现显著阻滞效果。3.剂量配比研究:复方配伍研究除考察方中组成药物是否合理外,各药的用量也非常重要。方中的药物即使不变,某些药物剂量的改变也会引起整方药效的改变。探索复方各组成药物剂量配比的合理性已受到了重视。如有人用两个不同剂量的补阳还五汤观察对“气虚血瘀”动物模型血粘度的影响。1方黄芪为 2 方的2倍, 其它药物的剂量固定不变。 两种配伍的复方用同样的方法制备成每毫升含生药1g 的水煎液, 两组模型动物分别口服剂量相同的1号或2号方, 5g/kg,连续2天,结果发现,两方均有改善血粘度的作用, 而1 方的作用强于2 方[1]。 探索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 方中各药量的配比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国家973“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

用机理研究”项目,在国内首次明确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使复方丹参方由传统的经验组方过渡到有现代科学依据的新组方,并重新确定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提取物与三七皂苷的配比,提高了疗效。新的配比方成功转让,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有报道,丹参与三七生药比例以5:3最有利于丹参有效成分的溶出]。

探索配伍后煎液中各药原所含化学成分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夏云教授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他们将生脉散中的人参、麦冬、五味子按1:3:1.5比例合煎,或各药分煎,取得水煎浓缩液后分别用有机溶剂萃取,然后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结果,从合煎液中分离得到一个复方产生的新成分,经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而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的分煎液中均未见有这一成分。结合药理研究还发现,这种新成分对复方整体疗效的发挥是有利的,从而推断复方独特疗效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即此复方在各药共煎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效应物质。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通过这一研究至少证明复方所含成分不一定是各单味药成分的简单相加,制剂过程中产生的新化学成分可能同效应有关联,从而有助于阐明效应的物质基础。

有人研究发现,麻黄汤由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组成,麻黄平喘的主要药效物质是麻黄碱,桂枝的镇痛解热成分是桂皮醛,杏仁的镇咳成分是苦杏仁甙。研究表明,复方中的苦杏仁甙分解成的苯甲醛,与桂皮醛一起同麻黄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成分,该化学成分在热水中分解后,分别发挥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甙的药效作用。组方后不同药物的化学成分在不同靶点上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而不一定需要新成分的介入。而药物组方后共煎,由于相互影响,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成分的煎出率,可以是复方效应不同于单味药的另一原因。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多。如人参单煎与人参加麦冬、五味子合煎(按1:3:1.5配伍)相比较,能使人参皂苷Rb1,Rb2,Rc,Rd,Re,Rg1煎出量减少,甚至消失,而Rg3,Rh1的含量明显增加。参麦液中Rg2,Rg3,Rh1成为人参皂苷中的主要皂苷。配伍对药动学的影响 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共煎过程中化学组分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还表现在进入体内后有些化学成分会对其它化学成分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探索配伍对复方中主要成分的药动学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配伍规律的理解和合理的组方用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报道。如取大鼠分为2组,分别灌服单味甘草汤及芍药甘草汤,灌服的量以所含甘草酸计算,均为500mg/kg, 灌服药液后间隔一定时间取血,制备血浆,用HPLC测定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芍药甘草汤组对单味甘草组甘草次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7倍,甘草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4.1倍。表明甘草伍用芍药能显著提高甘草酸、甘草次酸的生物利用度。[2]

川芎嗪为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及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人用大鼠分别灌服川芎煎剂30g/kg及川芎、丹参复方煎剂(川芎:丹参=3:1)40g/kg, 每间隔一定时间取血,用HPLC测定血清川芎嗪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川芎煎剂与川芎、丹参复方煎剂比较,给药后0.25h血清川芎嗪浓度与AUC值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53倍和1.52倍。Ka(一级吸收速率常数),t1/2Ka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川芎伍用丹参口服可导致对川芎嗪的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降低[3]。另有研究证实,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后明显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的程度不但低于单用川芎组,而且低于川芎、丹参复方组。[4]3.配伍对药效作用的影响

配伍对制剂过程药物成分的影响以及配伍对药动学的影响最终均会反映到药效上。 另外,有些中药配伍可以不明显影响制剂过程药物成分,也不明显影响药物成分的体内过程而直接影响药效。有关配伍对药效作用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5]

如张惠云教授等比较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的抗炎作用。分别以川乌单用,白芍单用及川乌:白芍=2:1合用,每组所用总生药量均为20g/kg。结果发现,两药合用抗甲醛性和抗佐剂继发性炎症作用明显优于各单味药。说明川乌配伍白芍用于抗炎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四.展望

应当指出,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研究是探索复方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条合理的途径。其研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关键问题尚待解决,许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还不尽合理,有待完善。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参与。在进行配伍规律研究中,除药理学、化学学科的结合外还需要更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如在复方配伍的研究中,更多地采用恰当而准确的数学方法,有可能帮助我们突破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分析复方药效物质研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随着条件逐步成熟,应借助基因芯片及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平台,探索复方物质基础与差异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内在联系,以建立从整体、细胞、蛋白质和基因水平上多靶点评价复方配伍的体系。

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是要揭示方中各药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优化组方,创立新方的目的。因此,复方研究应从以验证研究(验证经典配伍的有效性、合理性)逐渐向创制新方研究过渡。更进一步,复方配伍的研究应从饮片配伍研究,过渡到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改变中药粗、大、黑的外貌,提高其内在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疗效。

中医的配伍理论是研究复方的理论依据,但临床疗效应是评价研究成果的最客观标准。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不仅符合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提升现代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小结

这学期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系统学习,使我对中药的功效与其药理作用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现在对中药复方的组成、配伍的内在药理关系也更加清楚,我想这对于志愿做一名优秀的中医是十分必要的,中药药理学也是中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汪宁老师讲课认真仔细、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值得充分的肯定,我们以后对待病人就应该有这种态度。总之,本学期的中药药理学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汪宁老师!

本文参考文献

1.闫润红,等 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家兔血粘度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

2.项琪,等 芍药甘草汤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3.黄熙,等 川芎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

4.张琰,等 川芎煎剂、川芎丹参煎剂与四物汤在大鼠体内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测定

5.张惠云,等. 川乌配伍白芍的抗炎作用特点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篇二:中药学论文

中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区别于西方的,自成一系的医疗学术。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通过字面意义解释: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气血津液等;同时还分为古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中医产生原始社会,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成形,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出现了诸如: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同时,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此外,中医学还将积累的经验,医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编辑,集册成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来对已经总结出的医学经验进行系统化的讨论,使中医医学理论的理论体系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并不断地进行新的经验积累。

相对于中医来说,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我们无法从中直接的定论中医与西医哪一种更好,更优秀。但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医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医的学习,我们可以继续续写中医文化的传统精神。

篇三:药理学论文

药理学课程论文: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开发利用综述

学院:林 学院

专业:农学(药用植物)

姓名:吴代 永

学号:20090457021

教师:施 蕊

成绩:______

日期:2012.10.20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开发利用综述

摘要 目的:介绍披麻草的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试验以及开发利用情况。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综述披麻草根的研究情况,包括基源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结果与结论:披麻草根还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披麻草根;研究进展;综述

1前言

披麻草根系西南民间药物,首载于《云南中草药选》,别名小棕包、天蒜、千张纸、大力王[1],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味麻苦,性凉,剧毒;具有散瘀消肿、镇痛止血、祛痰、开窍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截瘫、癫痫、风湿疼痛、创伤出血等[2]。披麻草根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一粒止痛丸的主要组成药物。现对其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1植物来源

披麻草为百合科藜芦属(veratrum)植物大理藜芦veratrum taliense loes. f.蒙自藜芦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 f.、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 (maxim.)loes. f.的干燥根及根茎。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5~20厘米。须根多,棕黄色,条状,上端稍大,留有众多毛刷状叶基。叶基生,2回3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革质,上面白绿色,下面微带粉白色,叶缘有浅锯齿。圆锥花序,花黄白色,萼短。蓇葖果近卵形,棕色,细小。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至中南部如大理、丽江、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生于海拔1375~2400m的山坡草地。四川西南部有分布。毛叶藜芦分布于云南中部至东北部,如昆明、楚雄、曲靖、昭通等地区。亦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省。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湿生草丛中。狭叶藜芦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如丽江、迪庆、大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四川西部地区有分布。生于海拔2000~4000m的草坡或林下。蒙自藜芦主要分布于云南东南部、中部、西北部,如文山、红河、玉溪、昆明、曲靖、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地区。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200~3200m的林下或草地。

1.2化学成分

1.2.1甾体生物碱

大理藜芦全草含原藜芦碱A(protoveratrine A)、藜芦碱(veratridine)、伪藜芦碱(pseudo-veratridine)、秋水仙碱(colchicine) 大理藜芦碱B(vertalin B)、介藜芦胺(iervine)、狭叶藜芦碱乙(stenophlline B) [3]。根茎及根中含原藜芦碱A[4]、狭叶藜芦碱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stenophylline B-3-O-β-D-glucopyranoside)、藜芦米灵碱-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veramiline-3-O-β-D-glucopyranoside)、15-当归酰计明胺(15-angeloylgermine)、15-(2-甲基-丁酰基)计明胺([15-(2-methylbutyryl)germine]、当归酰棋盘花胺(angeloylzygade-nine)、3-当归酰棋盘花胺-氮氧化物(3-angeloylzygadenine N-oxide)、藜芦酰棋盘花胺(veratroylzygade-nine)、介藜芦胺、介藜芦胺-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jervine-3-O-β-D- glucopyranoside)、茄次碱(solanidine)、狭叶藜芦碱乙、20-乙酰基狭叶藜芦碱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20-acetyl-stenophylline B-3-O-β

-D-glucopyranoside)、大理藜芦明碱(veramitaline)、新大理藜芦碱甲(neoverataline

A)、新大理藜芦碱乙(neoverataline B)及藜芦胺(veramine) [5]。

1.2.2芪类化合物

大理藜芦的根及根茎中含有5个芪类化合物[6]:藜芦酚(verapheno1)、白藜芦醇(resveratro1)、白藜芦醇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O-B-D-glucopyranoside)、白藜芦醇3,4’-二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4’-di-O-β-D—glucopyranoside)、白藜芦醇3’-甲氧基-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methoxy-3-O-β-D-ducopyranoside)。

1.3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披麻草根具有散瘀消肿、镇痛止血、祛痰、开窍的功效,但关于这些方面的现代药理研究(包括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等)目前文献报道较少。白藜芦醇及其苷是植物界分布较广的芪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有关其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药理作用有抗肿瘤作用,抗心血管疾病作用,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神经保护作用,抗炎作用,抗菌、抗真菌作用,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植物雌激素作用,对骨代谢和内皮素拮抗剂的影响,保肝作用,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黄嘌呤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等。其中最令人瞩目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自由基方面的作用。

1.3.1镇痛镇静作用

披麻草根浸出液对小鼠皮下注射有镇痛作用,生物碱部分的镇痛率低于吗啡而高于可待因;对家兔角膜反射镇痛试验显示,生物碱的效力与吗啡相当而强于延胡索全碱。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试验也证实披麻草根对小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用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进行镇静试验,披麻草根剂量在1 g/kg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7]。

1.3.2降压作用

马丽焱等[8]发现狭叶藜芦碱甲降压作用起效迅速,无快速耐受性,不反射性兴奋心脏,显著减少心肌作功和氧耗,作用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不受影响。给麻醉猫静脉注射蒙自藜芦0.1 g/kg后,血压立即下降,维持时间1—2 h以上,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降压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下降。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对血管无直接作用,不具抗肾上腺素的作用[9]。

1.3.3抗肿瘤作用

藜芦酰棋盘花胺能抑制小鼠肉瘤180(S180)和腹水型肝癌细胞DNA的合成,对腹水型肝癌细胞DNA合成的抑制比S180的高,其抑制机理似为DNA模板损伤型[10]。近年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及其苷可抑制肿瘤的起始、促进和发展3个阶段,体外试验表明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11],并且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存活有促进作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天然化学防癌剂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胞DNA合成、干扰相关信号传导通路、诱发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等几个方面。

1.3.4抗心血管疾病作用

披麻草根所含生物碱苷在离体蟾蜍心脏上有某些强心作用。自藜芦醇及其苷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促进血管松弛、保护和维持内皮完整性、抗动脉粥样硬化、雌激素样作用等保护特性,主要可归纳为抗氧化、抗炎、抗增殖和调变细胞信号转导几个

方面。

1.3.5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自藜芦醇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抗氧化、诱除自由基以及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作用,涉及到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许多生理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老年痴呆症、老年退行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炎症与过敏反应、胃溃疡、辐射损伤等。

1.3.6不良反应

披麻草根剧毒,中毒症状为头昏、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跳减慢等。小白鼠口服的LD50为(11.65±1.46)g/kg。另外,介藜芦碱和茄次碱对哺乳动物的胚胎有致畸作用瞳[12-13]。

1.4临床应用

披麻草根在临床上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截瘫、癫痫、风湿疼痛、创伤出血。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一粒止痛丸,由主药披麻草根辅以重楼、金铁锁等组成。其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在安全剂量下能提高对热刺激的痛阈,镇痛效果比吗啡维持时间长,但作用弱于吗啡。镇痛的同时还有镇静作用,对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较为有利[14]。临床观察一粒止痛丸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240例,如跌打损伤疼痛、胃痛、牙痛、痛经及部晚期肿瘤疼痛等,总止痛有效率86.7%,大部分患者服药30 m内显效,多数镇痛时间维持在4 h以上,其中对口腔疾患及肛周病痛的镇痛效果尤佳,有效率93.7%[15]。云南白药(处方中含披麻草具有活血祛瘀、镇痛解毒、消炎散肿、防腐生肌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咯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 毒、软组织挫伤、骨折、溃疡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2开发利用情况

披麻草根在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与其相关的一些中药制剂也已投放市场,如一粒止痛丸、云南白药。笔者对目前已报道的披麻草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可见披麻草根的研究还未全面完成,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重视披麻草的野生变家种工作,加强现代栽培技术的研究,为以后实施GAP规范种植打下基础;在生药鉴定方面,可引入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改进和完善鉴定方法,同时制订药材质量标准,从而有效控制药材质量;在化学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并结合药理学研究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在药理研究方面,应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深入地展开披麻草根在散瘀消肿、镇痛止血、祛痰开窍等方面的药效学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依据复方的组方拆方理论,研制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药。

3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8.[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8,182—183.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l 322—1 323.

[3]闵知大,谭仁祥,郑启泰,等.大理藜芦碱B的结构及其绝对构型的确定[J].药学学报,1988,23(8):584—587.

[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l 042.

[5]杨崇仁,刘润民,周 俊,等+蒙自藜芦的甾体生物碱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7,9(3):359—364.

[6] Zhou CX,Kong LD,Ye WC,et a1.Inhibition of xanthine and monoamineoxidases by

stilbenoides from Veratrum taliense[J].Planta Med,2001,67(2):158—161.

[7]周世清,尹才浦,彭龙玲,等.披麻草根及叶鞘的毒性和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1986,9(3):2l一22.

[8]马丽焱,周远鹏,江京俐,等.狭叶藜芦碱甲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苹药,1998,29(2):105—107.

[9]乐开礼.蒙自藜芦的降压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1963,10(11):668—672.

[10]周长新.藜芦属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0.

[11] hat KP,Pezzuto JM.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J].Ann N Y Acad Sci,2002,957(3

):210—229.

[12] mnell ML,Sim FR,Keeler RF,et a1.Expression of Veratrum alkaloidinthe mouse[J].Teratology,1990,42(2):105—119.

[13] Garfield W,Keeler RF.Induction of terata in hamsters by solanidane alkaloids derived from Solanum tuberosum[J].Chem Res Toxicol,1996,9(2):426—433.

[14]周世清,尹才渊,杨亚斯,等.一粒止痛丹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2,4(10):28—30.

[15]余传隆.中药辞海(第一卷)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5.


  本文关键词:药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241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