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壶腹部癌的症状、治疗、擅长专家

发布时间:2017-02-17 08:33

  本文关键词:壶腹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壶腹部癌

【概述】
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乳头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主要包括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胆总管下端癌三种。壶腹部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胰头癌。
壶腹部周围癌不是指单一种癌,其中包括壶腹部、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胰头癌。

壶腹部癌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在40~70岁,多见于男性。其临床表现颇似胰头癌,其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高于胰头癌。
【病理】
肿瘤生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胆总管壶腹,呈硬结状、息肉状、溃疡或浸润性肿块。如出现症状则已有3/4肿瘤侵及主胰管。
组织学分类
大部为分化好的腺癌,分化不好的腺癌约占15%,余为乳头状癌,粘液癌、未分化癌、网织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类癌。
由于癌肿的特殊位置,很容易阻塞胆总管和主胰管,致胆汁及胰液的引流不畅,以至阻塞,引起梗阻性黄疸及消化不良,亦可直接浸润肠壁形成肿块或溃疡,加之消化液、食物的机械性损伤,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与上消化道出血。
转移方式有:
①直接蔓延至胰头、门静脉及肠系膜血管。
②区域淋巴结转移如十二指肠后、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上下等处的淋巴结转移。
③肝转移。

【临床表现】
  1.黄疸:较早出现,进行性加重,但少数病人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注意不应误为胆石症或肝细胞性黄疸。可有尿色深、粪色浅及胆盐在皮下沉着刺激神经未稍而出现皮肤搔痒。
  2.上腹痛:早期部分病人(约40%)可因胆总管扩张或因胰液排出受阻致管腔内压升高,而产生剑突下钝痛,可向背部放射。进食后较明显,常未受重视,后期因癌肿浸润范围扩大,或伴有炎症而疼痛加重,并出现背脊痛。但多不如胰头癌严重。
  3.发热:合并胆道感染(约20%)或邻近部位的炎症,可有寒战、高热,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4.消化道症状:因胆汁、胰液不能正常参与消化过程,病人有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腹泄、乏力及体重下降。由于壶腹癌部分坏死后慢性出血,以致黑便,潜血试验阳性,并出现继发性贫血,胰腺癌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
5.肝、胆囊增大:为胆管梗阻、胆汁瘀滞所致,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及胆囊,肝质地硬、光滑,胰头癌在晚期常可扪到不规则而固定的包块,少数可听到因肿块压迫胰腺附近动脉而出现的血管杂音。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早期淀粉酶可升高,血清胆红素一般多在13.68μmol/l(8mg)以上,大便潜血试验约85~100%患者为阳性,镜检可见未消化的肌纤维和脂肪,可有糖尿。
 2.十二指肠引流:引流液中有时可见鲜血或潜血阳性,或可见脱落的癌细胞。
3.影像检查
(1)胃肠钡餐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外上方有胆囊压迹,及其第一二段交界处有增粗的胆总管压迹,十二指肠乳头增大;胰头癌者可见十二指肠套扩大;十二指肠内侧壁“僵硬”呈“∑”形,胃受压向前推移。
  (2)ptc:可显示胆总管下端的阻塞部位,注意发生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3)ercp:可以窥视十二指肠内侧壁和乳头情况,并可活检、确诊,对壶腹癌及胰头癌(可有胰管狭窄或不显影等)的诊断均有较大帮助。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sca):对胰头癌诊断有益,从血管位置改变,可间接确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5)ct及磁共振:对鉴别胰头癌有意义,有助于本病诊断,可显示肿瘤的位置与轮廓。
  (6)b超:可确定胆管扩张,对无黄疸者亦能提供早期进一步检查线索,有经验者有时可观察到局部的癌块。
【诊断】
诊断要点
(一)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上腹隐痛,可向背部放射,胆囊及肝肿大,少数黄疸可波动。
(二)饱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大便潜血常阳性。
(三)可并发胆道感染或胆绞痛。
(四)B超、CT、PTC、ERCP有助于诊断。
(五)B超引导或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若癌肿有转移可行胆肠吻合术,再配以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
【预后与转归】
发展缓慢,黄疸出现早,手术切除率60%左右,五年治愈率达40~45%。

壶腹部癌

【概述】
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乳头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主要包括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胆总管下端癌三种。壶腹部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胰头癌。
壶腹部周围癌不是指单一种癌,其中包括壶腹部、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胰头癌。

壶腹部癌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在40~70岁,多见于男性。其临床表现颇似胰头癌,其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高于胰头癌。
【病理】
肿瘤生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胆总管壶腹,呈硬结状、息肉状、溃疡或浸润性肿块。如出现症状则已有3/4肿瘤侵及主胰管。
组织学分类
大部为分化好的腺癌,分化不好的腺癌约占15%,余为乳头状癌,粘液癌、未分化癌、网织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类癌。
由于癌肿的特殊位置,很容易阻塞胆总管和主胰管,致胆汁及胰液的引流不畅,以至阻塞,引起梗阻性黄疸及消化不良,亦可直接浸润肠壁形成肿块或溃疡,加之消化液、食物的机械性损伤,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与上消化道出血。
转移方式有:
①直接蔓延至胰头、门静脉及肠系膜血管。
②区域淋巴结转移如十二指肠后、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上下等处的淋巴结转移。
③肝转移。

【临床表现】
  1.黄疸:较早出现,进行性加重,但少数病人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注意不应误为胆石症或肝细胞性黄疸。可有尿色深、粪色浅及胆盐在皮下沉着刺激神经未稍而出现皮肤搔痒。
  2.上腹痛:早期部分病人(约40%)可因胆总管扩张或因胰液排出受阻致管腔内压升高,而产生剑突下钝痛,可向背部放射。进食后较明显,常未受重视,后期因癌肿浸润范围扩大,或伴有炎症而疼痛加重,并出现背脊痛。但多不如胰头癌严重。
  3.发热:合并胆道感染(约20%)或邻近部位的炎症,可有寒战、高热,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4.消化道症状:因胆汁、胰液不能正常参与消化过程,,病人有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腹泄、乏力及体重下降。由于壶腹癌部分坏死后慢性出血,以致黑便,潜血试验阳性,并出现继发性贫血,胰腺癌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
5.肝、胆囊增大:为胆管梗阻、胆汁瘀滞所致,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及胆囊,肝质地硬、光滑,胰头癌在晚期常可扪到不规则而固定的包块,少数可听到因肿块压迫胰腺附近动脉而出现的血管杂音。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早期淀粉酶可升高,血清胆红素一般多在13.68μmol/l(8mg)以上,大便潜血试验约85~100%患者为阳性,镜检可见未消化的肌纤维和脂肪,可有糖尿。
 2.十二指肠引流:引流液中有时可见鲜血或潜血阳性,或可见脱落的癌细胞。
3.影像检查
(1)胃肠钡餐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外上方有胆囊压迹,及其第一二段交界处有增粗的胆总管压迹,十二指肠乳头增大;胰头癌者可见十二指肠套扩大;十二指肠内侧壁“僵硬”呈“∑”形,胃受压向前推移。
  (2)ptc:可显示胆总管下端的阻塞部位,注意发生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3)ercp:可以窥视十二指肠内侧壁和乳头情况,并可活检、确诊,对壶腹癌及胰头癌(可有胰管狭窄或不显影等)的诊断均有较大帮助。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sca):对胰头癌诊断有益,从血管位置改变,可间接确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5)ct及磁共振:对鉴别胰头癌有意义,有助于本病诊断,可显示肿瘤的位置与轮廓。
  (6)b超:可确定胆管扩张,对无黄疸者亦能提供早期进一步检查线索,有经验者有时可观察到局部的癌块。
【诊断】
诊断要点
(一)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上腹隐痛,可向背部放射,胆囊及肝肿大,少数黄疸可波动。
(二)饱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大便潜血常阳性。
(三)可并发胆道感染或胆绞痛。
(四)B超、CT、PTC、ERCP有助于诊断。
(五)B超引导或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若癌肿有转移可行胆肠吻合术,再配以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
【预后与转归】
发展缓慢,黄疸出现早,手术切除率60%左右,五年治愈率达40~45%。


  本文关键词:壶腹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243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