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代写护理论文_内科护理论文题目_呼吸内科护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14 21:02

  本文关键词:内科护理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键词】  呼吸机
  自1929年第一台“铁肺”问世以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呼吸机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它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因呼吸机的使用,使患者从一个健康、独立自主的人转变成不能交谈、活动受限的患者,这些变化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超长时间的呼吸机依赖患者的心理问题,其对患者的影响甚至超过躯体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我科现收治1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已行气管切开,经呼吸机辅助呼吸365余天,现仍未撤机。现将对其呼吸机支持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7岁,缘于10余年前患者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主要为白色泡沫黏痰。上述症状几乎每年发作,常于冬春季节时发生,症状可持续2~3个月,曾多次入本院治疗。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呼吸衰竭(Ⅱ型)。于2004年1月患者因呼吸衰竭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70天,笔者发稿时仍未撤机。
2 心理分析
  一般当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就必须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在使用呼吸机治疗初期,家属及患者很容易产生排斥及抗拒。多数患者不适应,情绪低落或存在恐惧、怀疑、紧张、焦虑心理 [1] 。经笔者长时间严密的观察,本例在使用呼吸机时同样产生了复杂的心理活动。
  2.1 恐惧和怀疑 患者在清醒状态时被使用呼吸机这一陌生的仪器,对其而言是一种既紧张又恐怖的体验,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有濒死感,造成心理紧张、恐慌。继自而来的是对治疗效果的怀疑,对生存的不确定。
  2.2 孤独感 使用呼吸机后,患者被迫离开了多年熟悉的家庭环境,突然不能交谈,无法正常交流,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痛苦,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2.3 烦躁和抑郁感 患者表现出对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带来的极度不适及长时间卧床不能忍受,焦虑烦躁,对治疗失去信心。而当遭到劝阻后及数次撤机失败后,患者感到无奈,又逐渐转为抑郁状态。
3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笔者经过细心分析,于不同阶段进行对症重点的心理护理,并总结出一套具体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疏导法 这是贯穿患者治疗始终的方法,在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机械通气的目的和方法,精神上给予安慰和鼓励,并指导其配合治疗。在治疗中,坚持经常交流治疗体会,理解患者,给予鼓励性语言,耐心讲述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增强治愈的信心。治疗后期,讲解撤机的必要性,降低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心理,鼓励进行规律的撤机训练。
  3.2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有助于患者放松和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实践中医护人员同家属配合,给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有着不可比拟的安慰镇静效果。
  3.3 触摸疗法 触摸在人类成长及相互关系的发展中和在治疗、护理中起者重要的作用 [3] 。笔者在为该患者做护理操作或交流时,采用近距离护理,并且经常触摸其头部和肩部,使其能感受到关心和安慰,消除其被抛弃感,增加生存的信心。
  3.4 体语交流疗法 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达信息交流、情感交流,还有标记动作、指示动作、调整动作、适应动作等进行交流 [4] 。笔者经常和患者进行手势、口型、表情等非语言方式的交流,,仔细体会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经过长时间的熟悉,该患者已能自行使用召唤器要求进行换药、排便、吸痰等护理。
  3.5 亲情疗法 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患者对亲情的需要明显显现。我们预先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使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树立治疗成功的信心,当其与患者接触时,彼此间是相互影响,同样可以使患者增强生存的信心,同时,良好的亲情能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安慰,稳定其纷乱的情绪,并让其有安全感和依靠感。
  对此例长时间呼吸机依赖患者,我们在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和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临床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施冰芳,杜乐燕.使用BiPAP呼吸机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2,23(2):186.
  2 王兰,刘荣珍,杨彩虹.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机械通气患者的压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2):66.
  3 刘喜梅,魏新.气管插管患者的需要调查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3.
  4 陶明,韦秀碧.非语言交流在脑出血失语患者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60.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外科护理
下一篇:脑出血的护理论文

呼吸内科护理论文相关推荐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妇分娩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该院分娩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产妇的HAMD评分、SDS评分、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HAMD评分(16.5±3.3)分,对照组HAMD评分(21.3±1.2)分,研究组SDS(39.3±5.5)分,对照组SDS(46.3±5.3)分,研究组HAMD评分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2.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00%。自然分娩率研究组58.00%,对照组自然分娩率32.00%,研究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4.0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妇分娩前、中、后等阶段加强心理护理可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减轻其心理负性情绪,促进机体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妇;心理护理;分娩

  孕产期期间,初产妇生理经历着未有的变化,随之会影响心理发生变化,在缺乏医学知识、生产体验的状况下的初产妇多伴有紧张、焦虑、抑郁、担忧等心理负性情绪,对分娩存有恐惧、紧张等心理。有研究报道表示[1-2],产妇发生抑郁的时间危险因素主要为分娩前阶段及分娩后,在此两阶段产妇心理负性情绪过多、程度过重会可能导致大出血、难产、新生儿窒息等一系列情况发生,加强对产妇分娩前后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该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该院实施心理护理的初产妇做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100例初产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研究组50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4.8±3.2)岁,孕周36~41 wk,平均孕周(38.9±2.6)wk,体重51~75 kg,平均体重(59.6±3.2)kg,文化程度:小学文化6例,初中文化18例,高中文化19例,大专及大专以上7例。对照组组50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5.0±3.1)岁,孕周36~42 wk,平均孕周(39.1±2.2)wk,体重52~73 kg,平均体重(59.8±3.5)kg,文化程度:小学文化5例,初中文化17例,高中文化20例,大专及大专以上8例。所有产妇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且该文研究获得院伦理会批准,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如病房环境护理、待产健康教育、家属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 产前心理护理 产妇从入院后开始,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针对产妇心理状态,及其生理状态,实施良好的健康宣教。通过观看妊娠录像,及分娩录像,使产妇及产妇家属,可了解分娩过程,并持以正确的认识。通过健康宣教,使其对分娩先兆症状和临产的标志灯获得一了解。并掌握分娩开始时间,进而建立良好的思想准备。部分产妇在分娩前,可有数日不规律性宫缩,其往往会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进而导致提前住院,以等待分娩。护理人员则应对产妇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解答,对一些先兆症状进行说明[3-4],使产妇了解先兆症状的发生为分娩将近的提示,而不能将先兆症状看做为临产依据。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鼓励,并安慰、关心产妇,以防止在产妇之间相互影响,避免恶性刺激,进而有效防止产妇身心疲惫不堪,避免出现产程延长而导致发生难产。

  在待产期间,产妇会因为医院陌生环境、担心分娩异常、担忧母婴不利结局等原因,导致担忧、紧张、恐惧负性情绪出现,因此在待产期间应全面分析可能造成产妇负性情绪发生的影响因素,改善医院环境,营造心理放松、通风整洁的病房环境。在接待产妇住院时,应衣着整洁、面带微笑,热情主动为产妇介绍院内环境情况、入院注意事项,并向产妇或家属介绍医护人员情况,加强上述健康教育,加强和产妇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询问产妇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的看法,并收集意见加以不断改善。

  1.2.2 产时心理护理 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应由助产士负责全程分娩陪护,包括在产后2 h的观察阶段,全程由助产士负责陪护。助产士应该严格遵守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尽量在分娩过程中保证产妇处于舒适、安全的环境内,对于产妇人格与隐私权要保持尊重。在分娩的过程中,严密观察产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并适时沟通询问来达到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正确评估效果,并给予适时的鼓励与安慰,提供分娩指导,协助分娩顺利完成。在分娩期间,应针对于产妇产程管理实施加强,第一产程时应向产妇讲解疼痛生理基础,讲解如何减轻疼痛的方法,从而避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过多出现不必要体耗;若产妇胎膜未破,在此期间可让产妇进行适度走动,并且观察产妇尿液情况,让产妇及时排尿。宫缩间歇阶段,应合理控制饮食,少食多餐,且鼓励使用易于消化且应用丰富的食物,保证每日足够水分摄取,从而由此来提高分娩时的体力。在分娩过程中,应指导产妇如何最大限度放松躯体,如何掌握分娩呼吸技巧,并由护士帮产妇擦汗、更衣,对产妇腰骶部进行适量按摩。助产士全程陪护过程中,应向产妇讲解阴道分娩对母婴的好处,讲解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协助其他护理人员调整产妇体位,并用言语引导产妇主动说出对分娩的感受,并密切监测胎心音情况,分娩过程中,应将所有有利的动态信息反馈给产妇,增强产妇分娩信心的同时可以提高产妇配合度,同时也可以将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力转移到分娩这种行为中来,有效的注意力转移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在第二产程时,助产士应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屏气用力,根据自身宫缩情况达到最合理的用力方法,对于产妇按照助产士指导的正确行为要立刻给予鼓励,注重心理引导。成功娩出后要实施早吮吸、早接触,并给予产妇赞扬与肯定,分享成功分娩喜悦,降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发生率。在此时可适度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并严密观察出血量情况。

  1.2.3 产后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 成功分娩后,可以酌情考虑采用宫缩及来降低出血发生率。并加强产后陪护,描述新生儿的情况,并给予肯定及赞美,并指导产妇家属陪护注意事项,指导产妇与新生儿接触或进行早期吸吮,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新生儿护理及观察方法,指导其进行新生儿保暖、沐浴,观察新生儿大小便以及消化情况观察。讲解产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其定期来院进行产后复旧检查。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分娩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探讨相关推荐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护理干预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53例,患者仅行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护理组5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行系统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均值和餐后2 h血糖(2 hPG)均值,再以“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对比研究两组临床数据。结果 护理组患者FBG和2 hPG值对比常规组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社交能力增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量表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科学的给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生活质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具有特异性,在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较为常见,属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临床以视网膜有无新生血管将该类病变分为增值性与非增值性两种。其主要发病原因为糖尿病诱发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眼组织改变、微血管循环异常,进而出现视功能坏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严重时甚至致盲,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它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及负面情绪,最终影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对此,改变患者生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1]。有研究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DR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整群选取107例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DR患者,对护理干预与DR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间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共收治的11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经临床诊断,全部患者均符合2型DM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者、智力障碍者和伴有精神疾病患者,剩余107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38~77岁,平均(57.22±1.31)岁;小学及以下学历24例,初高中学历1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21例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高血脂。护理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36~78岁,平均(56.86±1.47)岁;小学及以下学历26例,初高中学历20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20例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高血脂。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一定量胰岛素注射或口服其它类控糖药物,合理运动;患者依病情口服导升明羟苯磺酸钙胶囊;合并高血压患者药物常规降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药物常规降脂。

  护理组:在给予患者常规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生活策划、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①心理护理:饮食受限,长期用药,加之病痛缠身,患者往往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心理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加强沟通,帮助其排遣不良情绪,尽量帮助患者重拾生活自信心;以讲解的方式让患者知晓关于DR的治疗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能正视疾病,以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②生活策划:从患者个人感受及实际生活能力出发帮助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计划。日常自理与学习应坚持由浅入深原则,鼓励患者参与社交,加强与外界交流,降低患者盲从感,提升其生活主动性。

  ③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护理旨在让患者认识到自我进行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实现理想治愈效果。对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针对DR预防及调理的讲座,借助多媒体使患者了解糖尿病危害,进而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依照文化水平将患者分组,不同分组采取不同教育方式以便于患者深入理解教育内容。

  临床治疗与护理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的FBG和2 hPG水平,以“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血糖比较

  临床周期结束后,经血糖监测,发现护理组患者FBG和2 hPG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比较[(x±s),mmol/L]

  2.2 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

  护理组患者该次临床周期前后CLVQOL评分差异和临床周期后评分与常规组同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CLVQOL评分比较(x±s)

  注:同治疗前比较,*P<0.05,同常规组比较,#P<0.05。

  2.3 生活维度比较

  护理组患者社会活动能力评分、精神心理评分对比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维度比较(x±s)

  三、讨论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临床开展护理干预多围绕糖尿病本身及相关心脑并发症开展。健康教育中,基于视网膜病变不会威胁生命,故对此涉及较少。但是,DR通常会造成患者视力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影响,许多患者面对疾病开始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消极沉沦,这不仅不利于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同时也使患者脱离正常生活,变得孤立。对DR患者行临床治疗虽能有效缓解DR病症,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却无法帮助患者排遣抑郁情绪,重拾生活自信心[2]。

  护理干预主要是指以诊断为依据从事的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护理活动。该研究方法中若干项护理干预内容即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而设定。为达到这一目的,护理干预措施应从DR患者实际病况着手,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来开展,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是日常护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两项主要内容,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属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病程长且缓慢,需要患者做好饮食调整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故日常护理工作中,DR患者的饮食需坚持低热量原则,护理人员需尽量帮助患者合理吸收糖、蛋白质和脂肪。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蛋白质不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营养障碍,这主要是由于摄糖量的限制使部分患者减少主食摄入量的缘故。对此,护理人员可在饮食上多给予患者鱼类、豆制品类食物,以补足人体蛋白质。此外,护理期间,还需要叮嘱患者少食用无机盐,进行规律运动并定期为患者称重。在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需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排遣负面情绪,培养患者乐观心态,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防治观,能以积极心态对抗病魔,这对于患者病症的有效抑制和治疗具有明显进步意义[3]。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开展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冯正仪、曾兆良等人曾证实同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偏低,而对患者行护理干预对于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这在该次临床研究中也得到证实。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患者行有效饮食护理,护理组患者FBG、2 hPG数值分别为(6.01±3.47)mmol/L和(8.35±3.06) mmol/L,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这不仅表明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存在影响,同时也表明,对患者行饮食干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标准身体指标。这与李弢等[4]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011年)中研究所得数据结论相似,说明其具有真实性。通过表2也可以看出,对DR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患者CLVQOL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且护理干预也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得分、精神心理得分增加,表明对DR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视觉能力,帮助患者加速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手眼协调能力[5-8]。此外,对患者行护理干预,虽对患者视觉恢复功能作用的效果意义不明显,但通过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及精神心理状态较常规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表明对DR患者行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心理状态,增强社交能力,这与实验组患者CLVQOL的较高得分相呼应,表明其在提高DR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进步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玉清.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5):547-548.

  [2] 李婷,雷绪,刘小芳.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21):7-9.

  [3] 岳贤贤,陈云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6):9-10.

  [4] 李弢,王洁.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1):1985-1987.

  [5] 郭玉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2):203-204.

  [6] 莫贻娟,龙翠娟,刘小玲,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5):75-76.

  [7] 王晓辉,梁爱明.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2):158-159.

  [8] 李军.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6):689-690.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估分析
下一篇:分娩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探讨

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关推荐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综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83%、95.83%,高于对照组的60.42%、89.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5.32±6.24)d,相比于对照组的(21.43±8.32)d显著缩短(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 结论 在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治疗护理中介入心理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肾盂肾炎;心理护理;临床护理

  急性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肾实质局灶性感染而引起,患者常表现为腰背疼痛、发热、寒战,并伴有腹部绞痛、尿频、夜尿增多以及恶心呕吐等。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育龄期女性发病率较高[1]。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可能引起菌血症、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2]。受病理生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不仅影响治疗干预配合,还将影响其生理状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该研究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96例,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严密心理护理,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96例,均伴有发热、寒战、头痛、乏力、腰背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均经尿常规检查显示清洁中段尿细胞培养呈阳性,白细胞镜检显示高倍视野下计数>10个/Hp。患者均对该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排除肾盂改变、肾囊肿以及肾功能损害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8例每组。观察组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24-53岁,平均(34.69±2.31)岁;体温38.5~39.9 ℃,平均为(39.01±0.23)℃。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21~50岁,平均(33.84±2.45)岁;体温38.2~39.8 ℃,平均为(38.95±0.25)℃。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与体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即予以复方新诺明片(规格:100 s,国药准字H44021208)口服,剂量为2片g/次,2次/d;予以头孢菌素Ⅵ(规格:0.25 g,国药准字H44021332)口服,0.25~0.5 g/次,4次/d;予以碳酸氢钠(国药准字H23022608)口服,1.0 g/次,3次/d;予以氟哌酸(规格:0.1 g,国药准字H33020029)口服,0.2 g/次,3次/d,均连续用药2周为疗程。治疗过程中,如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且体温较高难以控制,则予以庆大霉素(2 mL:8万U,国药准字H23021138)肌注,8万U/次,2次/d;或者予以氨苄青霉素(规格:青霉素钠2500 U,国药准字H33022217)肌注,剂量50~100 mg/kg,分为4次给药。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常规护理 ①病情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处理,并详细记录降温效果。观察并询问患者的尿急、尿频以及尿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详细记录患者的日出入量、尿量等,并及时、准确采集标本送检,为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②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用药后反应与效果,以便评估药物效果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③休息与运动护理:发病急性期予以卧床休息4~6周左右,直至患者的水肿症状消退,且尿量增多,镜下或肉眼血尿消失。待患者病情稳定,且血压控制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视患者的病情控制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病情。④其他:加强皮肤及口腔清洁护理,尤其是在卧床期间,应勤换衣物,维持床单元清洁,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协助患者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1.3.2 心理护理 ①营造舒适住院环境:确保病房干净、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且温湿度适宜,避免大声喧哗而影响患者的情绪,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②改进护患关系:充分尊重患者,以亲切、真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采用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解释各项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③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交流患者的一般状况及日常生活中的良性刺激事件,鼓励患者通过自我暗示或者向他人倾诉等方式,以宣泄内心的压力、感受等。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安慰以及鼓励等,改善其负性情绪。介绍成功治疗病例,以增强患者的胜病信心与决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和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④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治疗方法、预期效果、可能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相关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缓解其因认知误区等所致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⑤生活指导:向患者讲解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于病情康复的影响,嘱患者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增加饮水量,控制饮水量>2 000 mL/d,有利于促进排尿,改善临床症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调节饮食结构,确保营养供给充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嘱女性患者加强私处护理,经常清洗外阴与肛门,尤其应加强经期以及性生活的卫生管理。对于性生活相关性病情反复发作者,嘱患者在性生活后应立即排尿,并应用高锰酸钾进行坐浴。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越严重。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调查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照不满意、一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四级评价。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一篇: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估分析相关推荐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1月该院接收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此183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91例,实验组92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给予对照组91例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给予实验组92例患者预见性护理方式,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治疗有效率以及血糖血压正常率、发展为心肌梗死的几率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92例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有效率、血糖正常率、血压正常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98.91%、100%、94.57%、85.87%、2.17%。对照组91例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有效率、血糖正常率、血压正常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6.81%、92.31%、75.82%、68.13%、12.0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式不仅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压的正常率,同时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干预;心绞痛;有效率;护理;不定型

  不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主要有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等[1]。此疾病可发展至稳定型心绞痛,但也很容易发展至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会猝死[2]。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有效的诊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对护理是否满意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1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对此疾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1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明确确诊,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3]。将两组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91例,实验组92例。对照组91例中包含男性49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39岁,最大为78岁,平均年龄为(62.19±3.12)岁,51例患者为劳力性心绞痛,40例患者为静息性心绞痛。实验组92例中包含男性47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61.58±3.59)岁,53例患者为劳力性心绞痛,39例患者为静息性心绞痛。此183例患者均无智力障碍和语言沟通障碍等。且两组患者在体重、性别、其他症状等方面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91例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即常规的用药、换药等。实验组92例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①防诱发护理。有资料表明,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因主要有:患者情绪受到刺激、饮食变化、体位突然改变、睡眠变化、天气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排泄方式等等[4]。因此,护理中护理人员需针对此方面做好防范措施,向患者讲解不稳定心绞痛诱发的原因和患者自主防范措施,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等,尽量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到患者。

  ②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提高病房巡视度,若发现患者具有心绞痛前兆可及时让患者服用硝酸甘油,以达到缓解绞痛等症状。同时护理人员需明确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和缓解疼痛的措施等等。

  ③心理护理。不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后会承受剧烈疼痛,此时患者会产生恐惧、烦躁、不安的心理状况,这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也就是治疗成功率。对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与交流,从各个方面鼓励安慰患者,耐心向患者讲解此病的原因和治疗方式,以及后续的预防措施和患者自主护理措施等,第一时间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重新树立对本次治疗以及生活的信心,改善医患关系,同时需安慰、鼓励患者家属,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疗效。

  ④健康教育。保证患者侧支循环正常,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可适当参与锻炼,但勿过度劳累,不易有体力劳动。运动前可服用硝酸甘油,以避免或缓解患者疼痛状况。

  ⑤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习惯对此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禁止食用生、冷、硬、辛辣等食物,多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为主。按照勿饱食,少量多次进餐的原则,告知患者进食时做到细嚼慢咽。多食用易消化食物、清淡食物。同时需注意患者是否有便秘状况,以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

  ⑥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按照医嘱合理用药,每日按时按量服用,勿自主停药或换药。同时需告知患者此疾病发病原因和药品相关作用。若采取静脉滴注的患者需注意滴注速度,患者的血压状况等。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各项体征指数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心电图等各项体征指数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有加重现象,患者病情转变为心肌梗死。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由专人负责统计整理,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血压状况,并做好记录,统计发生心肌梗死患者的例数。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5],用χ2 检验组间计数资料,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2.1 治疗疗效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92例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100%,包含76例显效,占总比82.61%,16例有效,占总比17.39%。对照组91例患者中84例患者的得到有效治疗,治疗有效率92.31%,其中包含56例显效,占总比61.54%,28例有效,占总比30.7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2.2 患者满意度

  183例患者治疗后,实验组92例患者总满意度为98.91%,其中1例患者不满意,占总比1.07%。对照组91例患者总满意度为86.61%,其中12例患者不满意,占总比13.19%。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2.3 患者血糖、血压等状况

  183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实验组92例患者中血糖、血压正常率分别为94.57%、85.87%,2例患者为心肌梗死,占总比2.17%。对照组91例患者中血糖、血压正常率分别为75.82%、68.13%,11例患者为心肌梗死,占总比为12.08%。将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正常率和心肌梗死例数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血压正常率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n(%)]

  三、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某些因素的促使下会转变为心肌梗死,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此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诱发此病的因素主要有血压或血脂异常、胰岛素异常以及肥胖等[6-7]。此疾病的主要特征为患者感受到心剧烈疼痛,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相对来说要高,且疼痛持续的时间更长,发病时机为随机,也就是说患者未受到刺激或处于休息状态也会发生[8]。此疾病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发展至心肌梗死。从心电图的变化趋势中可看出患者病情状况。有研究表明,临床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此病治疗成功与否,与临床护理有着直接关系[9-10]。

  预见性护理属于当今一种先进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摘取有效内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此疾病发展的趋势,预测估计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病情可能发展的趋势,以护理为基础,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方案,有效遏制现预测估计到的潜在问题的发生[11]。护理方案涉及到每个护理细节,包含心理、饮食、运动、用药等各个细节,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

  该研究所列举到的1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其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血糖血压正常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91例患者进行比较,其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研究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可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患者血糖血压基于正常,降低转变为心肌梗死的机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5(14):41-42.

  [2] 赵英阁.人性化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11):178-179.

  [3] 郭娟.临床路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2(6):1908,1954.

  [4] 张海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5):2249,2252.

  [5] 马相鹏.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5):156-157.

  [6] 李玉华,蒋建萍,李月红.综合心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2(10):47-49.

  [7] 吴志勇,颜光烈,林立芳,等.心肌肌钙蛋白I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6(7):485-488.

  [8] 杨建芬.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和脑钠肽水平对预见性护理的意义[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2(8):90-92.

  [9] 吕佩文.舒适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1):262-263.

  [10] 李宁,熊英.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11(7):4-6.

  [11] 王涛,孟尽海,吴辉.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6(12):487-489.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估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内科护理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94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