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写作 >

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4:10

  本文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简称CALL)领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CALL的研究成果纷繁陈杂。通过研究,本文旨在为这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新形势下的现代外语课程设计,创建新视角、运用新方法、提出新模式,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其中,视角之“新”在于从CALL整合论(Bax 2003: 23)的研究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已经相对成熟的课程设计理论;方法之“新”在于充分利用全球通用的微软办公软件及中国最流行的QQ免费在线即时通讯软件,使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因素“隐形”、真正地融入到语言教学实践与研究当中去;模式之“新”在于构建了课程设计“流程图+模型包”模式,依据流程图规范课程设计的过程,依据模型包管理课程设计的产品,为工作在语言教学第一线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们提供一个清晰、实用的课程设计模式。 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确定了Bax的CALL整合论的作用,将其融入并改进了已经建立的课程设计理论,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本研究从CALL整合论、课程设计框架论及系统论、CALL本位研究理论、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理论出发;其中,课程设计框架论强调课程设计的产品,而系统论则着重于课程设计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课程设计中,产品、过程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将这两种课程设计理论合二为一,从而使基于框架论的课程设计更加系统化? 2、将CALL整合论融入到这样一个融合了两种理论的课程设计构架中,那么如何实现技术元素的隐形? 3、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课程设计方法中,包括哪些具体的设计步骤?形成了哪些设计产品? 4、这样一个将CALL整合论融入课程设计的课程设计方法,从理论及应用层面,将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哪些启示?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对宁夏大学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进行了个案研究,以2009年教学实践为例,定性研究为主。 研究结果表明,融入了机辅语言教学整合论的课程设计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课程设计框架论、系统论,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设计课程流程图;第二阶段,建立课程设计模型包构架。课程设计流程图包含六个主要元素,从而构成六个设计步骤。这六个步骤表面看来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无异,然后实际上天壤之别,因为每一个步骤都会产生出一个微软软件文档,这些文档进而会进入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归类、打包形成课程设计模型包。按照课程设计模型包构架图,该模型包至少包括四个层面,而教师很有可能根据需要,继续拓展到更多的层面。研究表明该模型包具有三大特性:系统性、适应性、可行性。因此,文章指出将CALL与课程设计理论有机结合,最后形成“流程图+模型包”的课程设计模式。 就论文总体结构而言,本文总计六章内容,详情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论文主题、意义、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结构组成;第二章从四个层面勾勒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综述了CALL及课程设计,尤其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有关的研究现状。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机辅语言教学整合《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计个案研究:第一节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第二节研究设计,描述了研究对象、教学环境、研究方法及步骤、数据收集及分析;第三节研究成果及讨论,深入分析了第一阶段课程设计流程图;紧接着,第五章系统分析了第二阶段课程设计模型包的构架及其特点。 第六章结语,进一步指出本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按照课程设计“流程图+模型包”模式,首先,这个课程模式的实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成为所教授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观察者、反思者。其次,这个模式库的建立,旨在使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达到有法(教学法)可依、有据(教学数据)可查、有律(教学规律)可循,从而将高校英语专业四年学习的课程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实质意义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后,文章指出有待于进一步采用量化分析、实验研究来验证本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当针对其它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继续深入进行系统研究,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这个课程设计模式,使其得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机辅语言教学整合论 课程设计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 “流程图+模型包”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4-6
  • Abstract6-9
  • 摘要9-11
  •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11-16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6-22
  • 1.1 Topic and Significance16-18
  • 1.2 Approach and Rationale18-20
  • 1.3 Structural Organization20-22
  • Chapter 2 Theoretical Groundings for Present Research22-48
  • 2.1 Integrated CALL Approach22-28
  • 2.1.1 Definition22-24
  • 2.1.2 Development24-25
  • 2.1.3 Practical Implications25-28
  • 2.1.3.1 Influ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ories25-27
  • 2.1.3.2 Factors in Successful CALL Integration27-28
  • 2.2 Course Design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28-38
  • 2.2.1 The Frameworks Approach29-33
  • 2.2.1.1 Designing Frameworks: the Proportional Approach29-32
  • 2.2.1.2 Using Frameworks32-33
  • 2.2.2 The Systematic Approach33-38
  • 2.2.2.1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urriculum Activities34-35
  • 2.2.2.2 A Systematic Model of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35-38
  • 2.3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CALL38-41
  • 2.4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for English Teaching41-48
  • Chapter 3 Previous Studies of CALL and Course Design for English Majors48-59
  • 3.1 The Changing Focus of CALL Research48-50
  • 3.2 Current CALL Studies with the Design Concern50-59
  • 3.2.1 Dimension by Levy and Stockwell51-52
  • 3.2.2 Existing Problems52-59
  • 3.2.2.1 Technocentric Research Design52-54
  • 3.2.2.2 Lack of Systematic Approach54-56
  • 3.2.2.3 Failure in Popularity or Generalization56-57
  • 3.2.2.4 Little Concern with Language Courses for English Majors57-59
  • Chapter 4 Integrated CALL Implementation:A Case Study of Designing the Research Paper Writing Course59-109
  • 4.1 Background59-64
  • 4.2 Methodology64-76
  • 4.2.1 Subjects and the Context64-66
  • 4.2.2 Design and Procedures66-75
  • 4.2.3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75-76
  •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 Flow Chart of the Course Design76-109
  • 4.3.1 Components76-79
  • 4.3.2 Stages79-109
  • 4.3.2.1 Specifying the Objectives80-83
  • 4.3.2.2 Analyzing the Needs83-87
  • 4.3.2.3 Developing the Course Syllabus87-91
  • 4.3.2.4 Planning Classroom Assessment91-102
  • 4.3.2.5 Making Classroom Procedures102-105
  • 4.3.2.6 Evaluating the Program Delivery105-109
  • Chapter 5 Analysis of a Modeling Course Package for English Majors109-121
  • 5.1 Hierarchical Structure109-112
  • 5.2 Characteristics112-121
  • 5.2.1 Systematicness113-117
  • 5.2.1.1 Theoretical Factors113-115
  • 5.2.1.2 Practical Factors115-116
  • 5.2.1.3 Developmental Factors116-117
  • 5.2.2 Adaptability117-120
  • 5.2.2.1 Contribution to the Course’s Next Round of Practice117-118
  • 5.2.2.2 Application to Other Language Courses for English Majors118-119
  • 5.2.2.3 Flexibility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xts119-120
  • 5.2.3 Feasibility120-121
  • Chapter 6 Conclusion121-125
  • 6.1 A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121-122
  • 6.2 Implications of a “flow chart + course package”Model122-123
  •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123-125
  • Bibliography125-130
  • Appendix 1: Examples of Paperwork Tasks130-134
  • Appendix 2: An Example of BBS Tasks134-150
  • Appendix 3: An Example of Workshop Tasks150-160
  • Appendix 4: Evaluation of Term Papers160-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李松林;董璐;;《影视录音》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5期

3 刘义青;张宇华;;以就业为导向,做好课程设计——文秘办公自动化课程设计初探[J];大家;2011年14期

4 刘文君;吕亨龙;;基于建构主义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探讨[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5 武斌;;基于ESP特点的营销英语教学设计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李英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韩语”课程设计[J];才智;2011年23期

7 袁夕娣;;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课[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8 梁春;;关于日中两国大学日语教育的比较研究——从熊本县立大学和玉林师范学院的课程设计中考察新型日语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9 马兰;;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化课程设计与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崔敬研;;浅谈日语沟通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泉;荣建;张金喜;;交通控制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平行建设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姚明仁;陈堂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鞠远萍;勾苹;陈文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尝试[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4 加玛力汗·库马什;晁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刘凤军;甘伟明;吕念玲;莫文贞;;电子技术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A];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晓艳;刘全胜;;《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徐洋;胡向东;郭鹏;;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课程设计建设[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卫民;李刚;钱晓耀;孙丽宏;孙冠群;;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的构建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9 车丽萍;;创造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毕艳丽;张宏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珏;浙大社IT教材突出六大特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搞定课程设计的必杀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4 李强强;北大青鸟首创“逆向课程设计”[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5 黄蔚 任根运;大学创新课程设计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6年

6 张曼;IT职业培训由粗放到精准[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徐佳邋叶红;集训课程DIY:学什么我做主[N];人民公安报;2007年

8 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脆弱知识综合征就在我们身边[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徐卫东 李志高 郭天笑;三桨划动“就业船”[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崔波;北京博物馆学会:立足基层 培训一线[N];中国文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晖;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班扎(Banza Nsomwe-a-nfunkwa);基于问题解决的农村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安;专门用途英语透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套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尹国杰;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闫海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6年

5 刘红;表现性评价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课程设计新理念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肖月宁;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原理与制作”课程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希;外语教学中跨学科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D];南昌大学;2005年

9 常双;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峰;当代卡通玩具设计课程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iwotuijianshu/365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