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端午节习俗
本文关键词: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潮汕“时年八节”中的一大传统节日,俗称“五月节”,民间视为“圣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潮汕地区一般都有赛龙舟、插艾枝、洗龙须水等民俗活动,还会制作“栀粿”、“粽球”等应节食物,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潮汕地区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形象生动地反映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潮诗《端午赛龙舟》谈到:“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插艾枝
古代潮汕暑热,湿气交蒸,疫疠猖獗,为“瘴疠之地”。唐代韩愈刺潮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汕古民谣云:“五月初五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在时疫作恶,缺医少药的岁月,黎庶只好仰仗“天神”来驱除毒瘴,悬挂艾蒲,祛疫保健。这一民俗世代相沿,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枝、挂菖蒲以驱瘟辟邪。
现代药学研究认为,艾叶含有挥发油、鞣酸、氯化钾等药物成份,其中所含的苦艾素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还能兴奋血管收缩中枢和运动中枢,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之效。古人相沿传说钟馗用艾编织为虎,民间故称艾虎,“天师骑艾虎,辟邪驱疫疾。”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艾生田野,五月五日采,炙病疗百疾,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见“艾虎”之神奇疗效。
食栀粿
潮汕有俗语“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意思是在端午节未到的时段,防寒衣物不可无,只有等过了端午节,气候才稳定,冬天的衣物才能完全收藏起来。端午正是暖气始盛、虫蠹猖獗的时节。潮汕人采用诸多科学的方法驱瘟辟秽、调摄养生,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中就包括饮食保健。
栀粿,又称栀粽,食栀粿是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特有方式,由于栀粿具有清热解毒助消化的疗效,故深受潮汕百姓的喜爱。栀粿是用中药材栀子与草药铺姜(干品)煅制浸渍滤出的浸液,含有黄色栀子甙、鞣质及碱性溶液,与用糯米碾磨成的粉浆,经充分拌匀后盛入蒸笼加热蒸熟,便成为粽黄色晶莹润滑的栀粿。制成的栀粿用纱线拉切成小片,蘸白砂糖吃,味道独特,柔软可口。潮汕话“粽”和“壮”同音,故把吃栀粽比作“吃壮”,寓意吃了栀粽身体强壮。
食粽球
潮汕人习惯把粽子称为“粽球”,与全国其他方相比,潮汕粽球的特色在于将糯米掺以猪肉、虾米、蛋黄、花生仁、香菇及香料为馅,有的一半为咸馅一半为甜豆沙,称为双粽球;还有山里人尤其喜爱制作“大糯粽”。比较知名的汕头老妈宫粽球,就是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等制成,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是潮汕和海外潮人喜欢的著名小吃。特别是海外潮人回乡探亲,总是要抽空前往品尝,如此美味常令他们回味无穷。
洗龙须水
民间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来的水叫做龙须水,龙须水能治病和使人身体强壮。故以往潮汕人家在端午早上就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而今,每逢端午节男人们更喜欢纵身江河湖海中游泳,女人们则取水洗头;在家中则是主妇准备好放入艾草的清水,供全家人洗脸。凡此种种,皆是以“洗龙须水”祈求洁净平安,身体健康。
(编辑:admin)
本文编号:114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114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