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发布时间:2017-11-20 13:17

  本文关键词: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更多相关文章: 上海奉贤教育网站_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首页-->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教育新闻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发布日期:2017-06-13    字体()

每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总是聚焦全社会目光。今年上海高考的预测,同样引起热议。对此,请来奉贤区的几位语文名师,谈谈他们的看法?

2017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预测 的 美 丽 与 哀 愁

奉贤区教育学院 庄 

一、材料解读

当全城预测今年的高考作文会是什么之际,真题给我们幽了一默,原来就是“预测”!有几个人猜对了呢?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之处,在各种“预测”的喧嚣声中,命题人聪明地实现突围,留下一地鸡毛。

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存在押宝猜测的侥幸心,甚至背诵所谓的美文若干篇,渴望一“套”而中,即使不会游泳,也要扑腾至幸福的彼岸。很不幸,今年的高考,他们又失望了。

相对于前几年的作文命题,从显豁的双概念,如“自由不自由”“软和硬”,到内敛的长概念,“评价他人的生活”“关注每一片土地”,仅以形式看,今年作文降低审题难度的意图十分明显,它更像一个传统的话题作文,与0304年的“杂”和“忙”相类似,只要你的行文围绕关键词“预测”而来,就算走出了偏题和离题的泥淖。

但这绝不意味着2017年作文与上海一直以来追求的“大气”“思辩”等价值观挥手告别,当我们仔细推敲话题与导语,依然能够从中读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上海味道。

首先,“预测”渗透在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常见的天气预测开始,诸如政治领域的人事预测、经济领域的股市预测、文化领域的流行预测、体育领域的赛果预测等等,你不得不承认,大数据背景让预测与生活的粘合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在繁华的上海,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无论虚拟还是现实世界,预测的大小戏码无时不刻不在上演。

其次,“预先推测”的词语解释十分精准。对尚未发生的事件提前进行情况(面貌)描述,不是猜测,更不是臆测,而要经过推敲或推断,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判断走向,甚至影响走向。这个概念界定驱除了对“预测”的随意解读和任意联系,避免套题的同时,体现了命题的严谨。

再次,“生活充满变数”为思辩创造了至少是一个方面的可能。既然充满变数,还有没有必要预测生活;反过来,因为充满变数,所以预测就更具挑战性,更富有魅力,在魔都上海,“变数”与“预测”互为矛盾,相生相克。如果说,以往的双概念作文题存在着刻意思辩、被动思辩的嫌疑,这一题,因为一句云淡风轻的表述,轻而易举地区分开了思辩意识和能力的高与下。

还有,两类“有的人”对预测的不同态度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差异既缘于个人秉性趣味的不同,也在于既往预测的准确与否。“乐于接受者”是预测的主要市场,“不以为然者”则倒逼预测不断提升质量。在已经列举的两种情况之下,存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些领域,面对不在少数、泛滥成灾、意图不轨的预测,相比略显轻描淡写的不以为然,决绝的批判和驳斥恐怕是更加正确的态度;还有更加隐晦的,比如对“预测”,除了一般的接受者,存在着实施和推波助澜者,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接受”,目的或阳光或阴暗,显示着大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另外,“请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以“文章”的标准而不是“答题”的方式来呈现你的“思考”,它没有对体裁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文体不限”也不见了),但于绝大多数的上海学生来说,对一个已经司空见惯了的生活现象,以议论性的文章方式来表露自我的独立见解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二、审题策略

1、话题定位

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无疑是“预测”。有人可能认为,从“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来看,定位为双概念“接纳与拒绝”也无不可,由此还可以得出“世界是多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等结论。对此,我嗤之以鼻。如果是这样,关于“预测”的释义等表述就变得无足轻重,你尽可以其他的语词替代之,套题变得轻而易举,这道题目的特殊性也就荡然无存。

2、立意展开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同学会围绕“预测”来写,我们怎样才能求新出深呢?或者说,它是不是就是一道以“预测”为单一话题的文章呢?这样去考虑的话,审题不会有大错,但在立意上就有些失当,一个是对命题人用心经营的导语太过轻忽,另一个则愧对长时间来在多概念作文领地的辛苦耕耘。

细细玩味导语,可以发现提示远远多于限制,有许多内容可以和“预测”一起组成二元以上的概念群,从而拓开你的思路。比如,对“预测”的解释,扣住“预先”而将“时间”和“预测”结合在一起,认识到“要提高预测的时效性”;扣住“推测”,而将“猜测”“臆测”等过于主观性的因素剥离出去,可论证“比想象力更重要的”;扣住“生活”,去放眼各个领域,写“预测还是引导——从国际时装色的发布说起”“贝利为什么又猜错了”“股评是如何失去诚信的”“我们是怎样确定高考目标的”,将“预测”与流行、体育、股市和教育等相联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扣住“变数”,指出准确性是预测的最大困难和最高魅力,通过梳理提高预测精准度的多方因素,写“预测的美丽与哀愁”;扣住两种“有的人”的态度,写“为什么我们要拥抱预测”“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这样的预测”等等。导语使我们在思辩层面找到依托,里面有与“预测”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的概念或内容,找出来,以“辅助线”的方式与核心话题相映照,口子更小,思路更清,立意也就更高。

再回来看“预测”这个话题本身,在考场里,我们也许对导语的推敲无法做到周全,那么,通过对话题展开三重思考,也可以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认识。

落点思考

放眼各领域、各国、各阶层,从中撷取素材和立意点。比如,越是精英阶层,越是欢迎“预测”,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剖析;比如体育领域,明明预测十有九不中,为什么人们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成为足球文化的有机组成;比如男人和女人,存在着对预测的依赖程度不同及其原因等等。

从历史沿革、年龄递增和文化变迁等角度去发现。比如,从古代的经验判断到现代的科学预测,期间经历了什么,区别又在哪里;比如,从小孩的天马行空到老人的谨小慎微,预测是不是抹杀想象力的元凶;比如,从岁月静好田园牧歌到信息文明数据时代,预测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类。

将话题“入人、入文、入事、入物”,在光怪陆离的人生中抓取一抹最有感觉的亮色,也是很有效的一招。如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与“预测”关联紧密,拥有故事;如哪一篇文涉及到“预测”,它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如哪一个事件或现象与“预测”相关,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启示;如哪一些工具或策略决定着“预测”的生命力,写“做一个靠谱点的股评家”“想起了华阳洞里的那把火(读《游褒禅山记》有感)”“从足球报的一再出错说起”“朋友圈的信用是怎样流失的”等等。

逻辑思考

善于用追问的方式建构思维链。如设问:谁在预测?预测什么?什么是预测?什么是真正的预测?为什么要预测?为什么要拒绝预测?怎样去预测?怎样去优化预测……在任意一个点上去收获立意的灵感。

“谁在预测”和“预测什么”与落点思考有很大程度的一致。“什么是真正的预测”可以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迷惑性剥离,从预测的受重视说起,指出有些所谓的预测名不副实,要使预测真正有益于我们的生活,需要关注哪一些。

“为什么要预测”分析预测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为什么要拒绝预测”意在探究预测被厌弃的深层原因和解决策略,当然,在“谁在预测”和“预测什么”的基础上去思考“为什么”,入题会更深,说服力也就更强。

“怎样去预测”和“怎样去优化预测”利于展开策略建构,可以归纳出预测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处理得当,能给人很深刻的启迪。

错位思考

因为对“预测”存在两种分野明显的态度,所以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采用“错位思考”的方式兼顾二者,使论证更加严密周至。

如果我们估计大部分人是要肯定“预测”的,那么我们不妨取题为“预测时代的不幸生活”“莫让预测左右你的生活”,首先承认“预测”的有效性,然后指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预测”已经因为滥用而成为灾难,提出少一点预测可能更有利于生活幸福;或者以“有多少预测可以乱搞”,从回溯预测的清誉开始,指出由于预测可能带来的利益会蒙蔽人心带来祸乱,进而分析怎样的预测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觉得否定“预测”力有不逮,可尝试以“当预测已经无法拒绝”“既然预测躲不掉”“并非预测惹的祸”等题目发端,先局部认同批判者的立场,指出今天的预测的确让人无力吐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着介绍预测从古到今对人类生活有过的积极意义,然后亮出“优化之分辨之而不是一弃了之”这样的鲜明观点。

还有一种错位可以在“预测”所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的概念中衍生。比如“从猜测走向预测”“仅有想象是不够的”“别让预测成了诱导”“预测如何成了引诱”,通过对词语的正本清源,让读者触摸到核心话题的适用边际,而获得耳目一新之感。

三、思路延展

(一)仅有想象是不够的

对“预测”多有诟病,一是由于背后有太多的利益算计,二则因为“预测”的准确率实在很煞风景——预测需要想象,想象帮助人们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架构桥梁——但预测毕竟不是想象,它需要从过去里发现规律,需要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真正的预测无关八卦,也不只是满足好奇心,它与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关,即使不幸总要来临,精准的预测也有助于我们少一点伤害——保留我们可爱的想象力的同时,多一点理性的预测吧。

(二)预测如何成了引诱

很多人相信预测拥抱预测,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的力量——有众多的数据,有高智商的头脑,有越来越先进的计算工具,预测与真实未来存在紧密关联的无限可能——可是,那么多声嘶力竭的呼喊声中,有几许预测可以成真,众多股民的人生悲剧是不是真的只是因为“生活充满变数”——当利益成为最大的诉求,良知就会被高高挂起,所谓的预测不过是“引诱”的代名词——所以,当平静的预测成为奢求的时候,管理者应该如何积极介入,用科学、责任,更用制度去匡范人性中恶的一面,预测可以错,但不能恶——股民应该去承担选错的风险,但绝不能被有意的欺骗——让股评回到专业,回归良知。

(三)想起了华阳洞里的那把火

差不多一千年前,有一天王安石苦恼万分,因为一句“火且尽”,一行五人丧失了一穷华阳洞的绝佳机会——那位“怠而欲出者”作出了著名的“预测”,这个预测是基于他对火把燃烧时间、华阳洞危险程度以及自身安全估价的简单判断——王安石的不满在于“随之”,可以容忍人家预测的不准,却不能原谅自己的轻信和轻随——人在特定的场合下,容易对别人的预测缺少足够的判断力,所以,王安石痛定思痛,发出了著名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喟叹——王安石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他的受伤会导致别人的预测逐一成为井绳,我以为大可不必,尊重规律、有责任感的预测即使有错也是瑕不掩瑜的——何况,那一天的火把,事实上最多也只能支撑他们多走几步而已——所以,不轻信预测,也不奢求预测,才是王安石和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四)朋友圈的信用是怎样流失的

一度,我们对朋友圈那样的心驰神往,以为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史上最佳之社交佳地——渐渐地,当各类假消息和伪预测泛滥成灾之时,聪明人视朋友圈为畏途,本能地拒绝着垃圾信息的侵扰毒害,别有用心者则继续在里面兴风作浪,套取愚人的惊叹与欢呼——关于预测,当没有任何约束,只靠良知的一刻,朋友圈往往要么是倾倒恶质情绪的大箩筐,要么蜕变成骗子横行的罪恶丛林——预测本身无所谓好坏,人以及制度让预测上了天堂或下了地狱——所以,重拳出手整治网络环境,提升预测的成本,是重建朋友圈信誉的良方——另外,也不必因噎废食,遭遇过欺骗会让你多长一点心眼,却不必永远不以为然,所有人都有净化朋友圈的责任,我们要相信,圈里的预测会慢慢靠谱起来,为你的生活提供越来越有价值的帮助。

(庄骏,教育硕士,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市“双名工程”二期学员,区名教师。连续多年担任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和中级职称语文学科评委、组长,2015上海市春季高考命题组成员。先后任教于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执教8届高三毕业班,担任7年班主任工作;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三四五’过程语文”,形成“过程·语文”教学风格。)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2017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评析

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   

当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揭开神秘面纱时,或许我们都会在尘埃落定的感叹中生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纵观近几年上海作文题便会发现“稳中求变”是上海作文命题最为显著的特点。命题始终聚集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探究其中蕴藏的关联,从而表达个体生命的发现与思考。如果说之前我们都在预测命题可能依旧贴近时代,体现学生思维品质、人文素养,那么我们或许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质朴”而“大气”的文题!

仔细读题,你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开头“预测是指预先推测”一句是不能忽略的,其中体现出命题者的用心之处——准确而严谨地阐释“预测”一词——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因“概念”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认知偏差,从而降低审题难度。

根据已然推测这种预测可能是基于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认知、经验等,有其逻辑性、科学性。然而也正因为生活充满变数,预测不会仅呈现出一个最终的必然结果,而可能是多变的、多样的,有其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两者构成了生活的不同面,展现出丰富而变化的美。从这点来看,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展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意图,“预测”与“变数”这一对二元概念对立而统一,本身具有思辩色彩。

对预测有着怎样的表现与态度,恐怕也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就行的。“有人乐于接受”、“有人不以为然”,命题者为我们展现了两种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挥,体现出上海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时代性。

那么怎样写呢?写作的内容可以来自生活的积累。这个话题本身很贴近考生,他们本身正处于人生重大的转变中,对未来的期待和遥想、甚而对生命可能存在的变数有着自己的认识与体悟。“我手写我心”,结合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或者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写出自己独特的情感认知,体现个体的生命诉求,表达对生命价值、社会问题的思考,可以使行文在情致动人中又蕴含理性的光芒。

写作的内容也可以来自阅读的积累。作文是最能体察学生阅读积淀、思维深度的媒介,如能调动起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或许行文会体现出浓浓的历史、人文底蕴。

教材就是我们丰富的资源库之一,善于思考、眼光敏锐的学生可以寻找到其中暗藏着的玄机。玛蒂尔德无法摆脱“嫁给小职员”的既定命途,沉沦于自怜、自伤、自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居里夫人不接受“漂亮女人”的既定命运,投身科学事业,静静绽放美丽。群英会上周瑜大胆预测,连施巧计,引敌入彀,致使曹操折损大将;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可测,清风明月,淡然一笑……面对“预测”的结果,我们每个人的不同选择都体现出人生境界的高下,而我们对此的评价与思考都可以折射出个人视野的开阔度、境界的高度与思维的深度。而值得肯定的是,话题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有“本”可依,有“话”可说。

或者不如索性跳出“预测”与“变数”的框架之外,对话题有所“补充”。生活不可预测,充满无限的变化,保持乐观,使“其中坦然”,做好现在的自己,那么就能无所畏惧。就像《边城》里翠翠与祖父守着渡口,静静地度日,让生命过得如一汪浅水一般,生命有着顺应天命的质朴纯真……

当然无论何种思路,都需要写出个人的体验,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要对自己的生命本身有深刻认识。不在审题上设置难度,注重话题的开放性与时代性,能展现上海学子人文素养以及思维品质,或许就是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一直能受到肯定的地方。

(刘瑾,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奉城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奉贤区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相信“天道酬勤”,因此在教学上努力践行,勤于学习,先后评为奉贤区“优秀青年教师”、奉贤区“优秀骨干教师”。)

 

 

 

奉贤名师评析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我看2017上海高考作文

奉贤区曙光中学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一经公布,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很多调侃的段子。有人说:高三教师年年预测高考作文,这下好了,作文题目就叫预测。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我回答:既不意外,也无惊喜。

为什么不意外?看看今年作文提供的材料:“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与2016年备受好评的上海高考作文“如何看待评价他人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延续并保持了去年的作文题一系列优点并有所创新。

首先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预测未来”这个主题虽然并不像去年的“评价他人生活”那么容易联想到社会热点现象,但却更加贴近正走向人生交叉口的高三学子的内心,他们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的心境是很容易借这个作文题有所抒发的,换而言之,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能够表现出考生对身外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那么今年的这个题目在保留了去年题目的优点的同时可能更容易触发考生对自身的审视。

其次,在降低审题难度的同时,依旧保持思辨开放的特征,非常考验学生思维的复杂度和高度。“是否接受对未来的预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生给出的最终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子问题的思考与分析:1、对哪方面的未来作出预测?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个人的还是社会的,考生既可以谈对社会热点的观察与思考,如共享单车、人工智能、老龄化社会、甚至某些行业岗位的兴起与消亡;也可以谈自身的青春感悟、生命体验,如预测不等于必然,实力决定了预测的下限等等。选材并无高下之分,表达却有优劣之别。从高校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作文是很能评判出考生的心智与表达能力的。2、对未来作出预测的基础是什么?是科学规律的掌握,人生经验的积淀,还是理性思考、细致观察的结果。这些内容直接决定了预测未来的结果是否可信。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获胜后,很多人对他获胜原因的分析头头是道,可是在结果揭晓之前,普遍舆论不是更看好希拉里吗?如果预测会有误差,那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还喜欢充当“预言家”并乐此不疲呢?这甚至还会引出下一个问题:对未来的预测,除了信与不信,还有其他的态度吗?如此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行文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无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这正是近几年来上海高考命题的一贯特色。

为什么又不惊喜?不是说今年的作文题目不够新颖或精彩,而是一名一线教师对学生普遍现状的担忧:一是考生通过一篇文章能表现自己怎样的情感热度和思想高度以及用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情感热度和思想高度。“预测未来”这件事本身就非常考验人的眼力与智慧,而且即便预测有术,人们对预测结果的态度也往往是在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之间摇摆,因此如果只是在材料提供的两种态度中选择立场而缺乏进一步补充的话,文章是很难具备说服力的。可能只有少数阅读面涉猎至诸如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凯文凯利的《必然》之类书籍的学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论这个话题。而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适合的思路是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体的生命感悟。但这偏偏又是学生作文中普遍缺乏的,虽然二期课改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但写作训练和评价的现状却往往是重价值观而轻情感,因此学生往往擅长讲一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假话、空洞的大话,却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细腻动人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题目本身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痼疾的一次尝试,非常好。二是对于核心话题的精准把握。这次的作文不是让你讨论如何预测未来,更不是让你讨论要不要预测未来,而是让你思考如何面对预测未来得到的结果。虽然很多学生给出的都是诸如顺其自然、未雨绸缪等与预测未来有一定关联的观点,但往往都会忽视观点隐含的前提假设:预测的结果是否可信?预测的结果是否满足人对于未来的期许?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观点变得简单粗暴,缺少理性的闪光。从这一点上讲,题目关注到当下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力图发挥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推动作文教学的思维转向。

《了不起的盖兹比》中有一句话:“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高考命题者在努力让作文题目贴近学生、体现时代脉搏的同时,也试图考察我们的学生是否具备第一流的智慧,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对预测结果信或不信都自有其道理,只有聪明人才能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正确答案中不迷失、不动摇。祝所有的考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已然发生的未来。

(吴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曙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奉贤区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2014年评为奉贤区“名教师”。)

 

最新新闻

相关新闻

[ ] [ ] [ ] [ ] [ ] [ ]



本文编号:1207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1207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