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素材运用解析

发布时间:2018-04-26 23:03

  本文选题: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素材运用解析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应该说是考生中学阶段最后一堂人生励志课。它是一道谈论人生价值与人生哲理的题目。供料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需要在审题时细加关注,即“人们”与“天才”、“微光”、“舍弃”与“认出”等。这些关键词是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审题的抓手。“人们”(普通人)与“天才”构成了一对关系;“微光”主要指人们心灵中偶尔闪现的思想的火花或灵感;“舍弃”与“认出”也构成了一对矛盾,所谓“认出”就是人们在“天才”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微光”被天才表现出来了,“认出”在这里有“发现”的意味。
  据参与阅卷的老师介绍,今年出现了不少好文章,它们往往视野开阔,举例确切。例如有学生写卡梅隆如何抓住心灵的微光,创造自己的电影;写罗琳如何在地铁上闪过一个念头,撰写出《哈利·波特》;还有的写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李维特开创牛仔裤品牌,道尔顿发现色盲,安藤百福创造方便面……这些例子用得贴切而鲜活,增强了作文的感染力。有考生写到,有人将易拉罐、塑料袋制成艺术品,有人将铅笔与橡皮连在一起,有人发明拉链……这些创造的业绩,往往起源于瞬间的智慧之光,有的人抓住了,而更多的人舍弃了。还有的考生先写曹雪芹著《红楼梦》,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是抓住了许多文人曾想过但没有抓住的那一丝“微光”;进而又写道:“经历过文革的文人不知有多少,但是又有几个能像巴金那样写出《随想录》?……经历过斯大林集中营苦难的人不知凡几,可又有多少作家能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
  而那些较差的作文,则粗疏草率地将“微光”泛化:自信是“微光”,机遇是“微光”,道德是“微光”,同情心是“微光”,责任心是“微光”,好胜是“微光”,甚至名人是“微光”……“微光”成了一个大筐。有的学生套用“苦难是一笔财富”之类的滥调,说“刘伟没有舍弃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丧失了双臂却敢于举起自己的双脚”“霍金只有几根手指,却抓住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去追求真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抓住了一次舍己救人的微光,成就了她崇高的人格”,这些表述未免牵强,与题意有较大的距离。
  据阅卷老师反映,今年“两只苹果”(指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上而发现万有引力,和乔布斯开创苹果公司的一番事业)是考生广为引用的例子。此外,最美司机吴斌和佛山小悦悦的故事出现频率也很高,得分不高。
  做微光的守护者
  上海一考生
  在我看来,人们舍弃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不仅仅是因为微光本身属于自己,最关键的是人们精神视域狭窄,导致了微光被舍弃,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微光。
  在追求物欲、盲目膜拜科技图腾的当代社会,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感悟、精神体验以及灵动的奇思妙想等难以创造传统财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轻视。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真正赋予生活高尚意义的,只有微光所代表的不屑于被机械理论所决定和归纳的一切。否则,只能是追求到很多却没有广阔的心灵来包容、承载和享受。
  不仅是外界的改变让人们放弃微光,随着时光增长,人们内心也渐渐将微光遗忘。明代大儒陈白沙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记得儿时好,跟随阿娘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随着时光消逝的是童年的树、天空、阿娘温暖的笑容,是童年的整个世界。那样的美好,如今人们只能在诗人的句子中一一拾起。然而,即使是诗人的诗册就在手边,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接受诗人的馈赠?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光明的守护者。也许正是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先于我们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担负起守护的重担。因此,诗句中处处闪烁着诗人诗与思的闪光,并且诗人拥有更广阔的视域。惠特曼曾经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认为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所以,诗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当之无愧。
  除了诗人之外,只有大自然拥有将沙粒与大海等量齐观的视域,默默地呵护并赞美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尊严与绽放的光芒。我们也发现当科技走投无路时,往往是我们遗忘的自然发出警告,提醒我们找寻微光,再次出发。现下的人们也渐渐从污染的城市中醒过来,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的魅力。越剧的繁荣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于丝竹管乐声中再闻鸟语,再次见到了青山绿水的自然关爱。
  但是,仅有诗人和大自然还不够,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当科技缄默的时候,人们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着先知者的足迹前行,追寻更远的光明与未来。
  也许,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自己内心的纷扰,都不是人们放弃微光的原因,人们缺少守护微光的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才是关键。
  一直站在守护者身后的人们,如今,我们应该站出来成为微光的守护者,无论是漫长黑夜还是狂风骤雨都要日夜匪懈。
  亮点精评:
  1.深入本质,启迪人心。这篇议论文,从个人“精神视域狭窄”到现实功利社会的影响,作者逐一道来,可见其认识清醒,视角独特。更可取的是,作者深掘一层,强调了“仅有诗人和大自然还不够,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文章对于当下科技发展背后的窘境的观照,让我们看出了一种难得的反思意识、担当精神。
  2.材料鲜活,品位高雅。文中引用了陈白沙、惠特曼的诗句,一中一外,一古一今,既贴切典型,又饶有新意(与其他考生的素材使用绝不雷同),由此体现的诗性情怀,有效提升了全篇的文化品位。
  评为一类卷,得分:68分。
  不足之处:
  1.倒数第四段中写道:“现下的人们也渐渐从污染的城市中醒过来,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的魅力。越剧的繁荣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于丝竹管乐声中再闻鸟语,再次见到了青山绿水的自然关爱。”这几句兼写“自然的警告”与“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显得牵强,文字表述上前后句也有脱节。   2.行文中,该考生好用长句(如“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感悟、精神体验以及灵动的奇思妙想等难以创造传统财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轻视”),表意固然严密,但读来比较费力。另有“随着时光增长”等语句可修改、完善。
  让微光永驻
  上海一考生
  早年举办的一次画展上,一位画家站在一幅备受好评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当人们上前询问缘由时,这位画家答道:“这幅作品的灵感曾经我也有过,只是我当时将它舍弃而没有运用。”
  正如该画家一样,许多人对脑海中闪过的微光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将之舍弃。那就大错特错了!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就像思想和机遇一样,这些生命中的微光总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把握”“耕耘”两个词是关键。】
  微光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便是如同那画家一般逝去且并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终付诸实现的;最后一种莫过于那被把握却未实现的。既然微光是如此易碎且易逝,那我们如何才能让它停留,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呢?
  用善于把握的双手,让微光永驻。微光是如此短暂,只有把握了它,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芒。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在微光闪过的一刹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而大多数人未抓住,所以他们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如果想让人生得以升华,就要善于把握微光。【谈两种人的区别,突出“把握”。】
  化学家李比希在检验一瓶工厂送来的试剂时,脑中闪过“这可能是个新元素”的灵感,但他未能把握住。最终,瑞士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发现了这种新的元素,将其命名为碘。一念之差的错过,对于李比希而言是无可挽回的。生活中灵感的错失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想要获得生命的价值与升华,就需要有善于把握的双手,让细小的微光在心间永驻。【举例说明,且“李比希”和“瑞士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构成了正反对比。】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让微光永驻。微光乍现,灵感涌起,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付诸作品。将灵感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汗水,让微光停留,使其发出夺目的光彩。
  莱妮·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位女导演。撇开其政治背景及她为希特勒工作过的经历不谈,莱妮对于艺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在八十岁高龄时,突然有了进行水下拍摄的灵感,于是她隐瞒了二十岁去报考潜水执照。其间发生了许多波折,莱妮险些因此丧命,然而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大难不死的女艺术家用汗水浇灌自己的灵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开烁烁。【大胆地举例。不因事废人,可贵。】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迷失于对名利的追逐而遗忘了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从繁冗的工作中拾起自己的那颗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遗失在哪个角落了呢?
  本雅明说:“灵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让我们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让微光永驻心间!
  亮点精评:
  1.切合题意。该考生将“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界定为“灵感”,审题精准,切口集中。具体论述时不仅强调“善于把握”,还明确指出“微光乍现,灵感涌起,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付诸作品”,体现出不俗的思想认识水平。
  2.思路清晰。文章从一个小故事说起,隐含对“心灵微光”的理解,,并顺势推出论点:“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接着从“如何才能让它停留”“如何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就是“把握”和“耕耘”的内涵;与之匹配的是李比希和莱妮·里芬施塔尔的事例,两者一反一正,典型有力。最后笔锋一转,用“但是”直指现代社会浮躁的现实;并以本雅明的名言以及“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总束全篇,结构完整。
  文章论述规范,行文流畅,是一篇朴实而耐读的佳作。
  不足之处:
  1.有些表述不够严密。例如第三段说“微光可以分为三类”,其实作者谈论的是对待微光的三种态度。又如“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在微光闪过的一刹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而大多数人未抓住,所以他们碌碌无为、平庸一生”,这样的表述有点绝对化。
  2.用例上还可斟酌。如李比希一例,新意稍嫌不足;“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段,最好能从“面”上补入二三个实例,以给读者更深刻的启迪。
  编辑/李跃



本文编号:1808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1808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