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仰望星空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8-05-02 03:36

  本文选题:仰望 + 星空 


的深处滋集。作者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英国,而是为了,那种;朋友之间“要充满。“改变心境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更能发见“的心灵和慷慨的气概,应对生活的。走进自然,追求清净,不是逃脱现实,而是为了认清生活的,让人有一种在无边一文《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一样的迷茫,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此文恰恰击中了我们的忧虑,我们一直为了读完一本又一本的书将自己催促得太忙碌,而不是曾经单纯的“想读书”,不知何时我们患上了这样的焦虑情绪,读书也便少了读下去的乐趣。此文将读书之意义与旅行之意义相对比,旅行应该只是为了旅行本身,享受路途中的点点滴滴,而绝非为了回来增加一点谈资与写出一篇篇文章,带着目的前行,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此文观点与我读的书之观点如此之巧合,颇让我意外。好友与我近日常常讨论读书的意义,对于我们这种既要带孩子又要实现自我的妈妈们来说,读书实在是不能放在人生第一等重要的事情来,可是我们却在忙碌的生活空间里找到了彼此可以相安慰的灵魂,我们的相遇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同样她推荐给我的小文章与我读到的这本书如此恰到时机的来到我的时间里,点醒我,擦亮我迷茫的眼睛,我想这也是必然的。

  我们总是要经过一段迷途才能重新找到正确的路,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值得嗟叹的,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感谢这段蹉跎的过程,人生总是因种种不平坦而丰富多彩,也更能彰显我们一直寻找着的方向。

  《坐看云起》一章中,作者提到“生活的乐趣源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只顾着其中某一个精华的片段,而将其余平淡的部分隐去”,是的,我们应该随时享受生活,而非为了不断赶路而忽略每一个细节。这与《旅行的意义》一章中提到的观点相同,可见生活的意义在于挖掘,它们隐藏在每一个容易被人忽略与产生错觉的地方,而心灵在寻回这平静的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无聊、苦楚与疼痛的想法,所以“对身体而方,饮食、锻炼及生活的规律性很重要,对精神来说,自我克制、刻意节制和坚忍等候,都会让我们走得更宽更远。”

  读书时,幸福不是我们得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读书的过程中产生的“耐心、勤勉以及在获取这些品质过程中的谨慎与品格”,“当我们慵懒地静坐时,或在痛苦脆弱侵袭之际,正是我们心灵迅速成长的时候”,同时作者指出“我们不能以沉思的名义开脱懒惰,找寻人生的简朴并不意味着惧怕工作”,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享受到平和的美妙时光,寻找到闪烁生命光芒的溪流,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看到某位朋友对于今后读书的计划,他说并非害怕别的,只是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时间了。是的,层出不穷的新书与我们心底想要读的书在不停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读一本无意义之书时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爱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好书是散落在人间的智慧珍珠,它总在我们想要出现时出现,而《仰望星空》这颗“世界上站得最高的灵魂”,是值得我们与它相遇并珍惜的。

  《仰望星空》读后感(六):向上仰望,向下体察。

  这本书是在一个风雪交加气温骤降的周四,邮局电话通知我去领取,去的路上我还在“诅咒”着这个包裹寄送的真不是时候,专门挑这么冷的一天。回到家中拆开袋子竟然发现是这本我想念了很久的《仰望星空》,那种感觉真是百味杂陈又有庆幸的欣喜。当时看这个封面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对于我这种封面控的人来讲,一本书的封面是否精致脱俗是决定它对我的吸引力有多大的一大要素,而这本书无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满分。浩瀚灿烂的星空,梵高式的画法恰如其分的烘托了本书的独有意境。“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的这句话成为这本书名的来源,可是我所理解的远非如此。作者本森先生所要表达的也并非是一种仰望,更是一种向内的体察。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的行走、安静的生活、认真的思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在没有了解本森先生这个人之前已然被他的文字和他生活的态度所感染,而在知晓了他的经历之后更是平添一种敬佩之情。

  这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叙述模式开展的散文,我们亦可以称之为一场心灵的对话,一端坐着本森先生,另一端就是读者自己。你会发现本森先生的语言虽然质朴通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用语,却是拥有着最容易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力量。他的文字正如他本人以及他展现出来的思想一般,充满了平和的温柔,仿佛一缕柔和的微风拂过你的面颊,可是这缕微风不仅仅吹起了你的发丝,更吹进了你的心湖,荡起了点点涟漪,一圈一圈最终震荡了你的心灵。作为一本归属为心灵励志的书籍,我尤为不喜欢那种讲大道理的烂俗书,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过来人的身份来救赎读者的态度似的。而这本书则完全没有让我产生那种不舒服甚至是厌恶的感觉,作为读者,我和本森先生是平等的两个个体,只是一个在聆听,一个在讲述。我看到的是一个五十岁高龄的老人,将他几十年来的心灵体悟用浅显又灵活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其中不乏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却振聋发聩。我最爱他关于生活的一句话“我一直在试图描述一种安静的生活,就是不吵闹、不喧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安静地思考。”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种“简单又复杂”的情绪和愿望,可是现实的条件不允许我做出这种选择,跟随自己的心意肆意的生活自由的生活。本森先生在埃里岛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独居,他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心生向往,在这里让他的心灵再次经历了洗涤,真正的可以安静地思考。

  在这本书里面,本森先生在诸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思想,比如友情、幽默、旅行、羞怯、平等、乐观和欢乐等等,看似很具有跳跃性,一会儿讲友情,一会儿又会跳到仲夏夜的遐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自在的思考,不也正是思想的真正维度么,如果人的身体被束缚住,思想也被束缚住,从身心上皆不能达到自由的全貌,那么人这个个体生活的真正意义似乎也就死亡了。我在跟随本森先生进行心灵洗涤的过程中,自身何尝不是一次潜移默化的净化呢。也许并不是如此神奇,可是他的文字就是具有如此的魅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静下心来,忘记周遭的嘈杂,仿佛整个世界里就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头顶上就是繁盛广袤的星空,在仰望的同时,又在体察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

  我喜爱这本书,正如我热爱生活的意愿,崇尚自由的风景一般,迫切而决绝。也许我缺乏勇气,可是我会从本森先生的思想中获取勇气和力量,收获内心的平静安和。

  《仰望星空》读后感(七):心灵的安放处

  在书的一开篇,本森先生就交代了他隐居埃里岛的原因——“生活,我很热爱它,但我并不被它所奴役;自由,我很向往它,但我从未被它所束缚。”他的隐居并不是真的躲入深山老林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住进宁静的乡村里一处装修得特别舒适、温馨的房子,与热情、勤劳、纯朴的村民为邻,本森先生在这里阅读、写作、静坐或踱步,有时还会有朋友“慕名而来”,与他分享这份快乐的生活。所以,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栖居。对于本森先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决定,而“只不过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实验”,一次有趣的人生体验,即使失败了也会从中领悟到某些智慧。也就是在这里,本森先生参透:世上真正的乐趣,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与成功没有任何瓜葛。

  那么,这个所谓“世上真正的乐趣”究竟是什么呢?在接下来的十几个章节中,本森先生谈到了批判、友情、幽默、旅行、专长、英雄、羞怯、平等、乐观等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在本森先生的哲思世界里,它们最终都指向了人的生命本体与内心——我们只不过是更为伟大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如自身臆想的那样孤立无语的个体,“生命与欢乐的海洋,是天人合一。”如他在谈到旅行时,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能让人静下来思考,旅行中应当“停下手中的工作”,“将思考当作一种修行”。再如谈到英雄时他说,“任何人都无法通过与别人的对比,或是日思夜想的意识来获得伟大”,“人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以某种安静的方式,让自己活得伟大。”译者引用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这个词,尽管这是道家文化的原创,但本森先生主张的“人类与万物都有联系”、个体融于自然的精神与之是相通的。

  《仰望星空》读后感(八):欣赏美丽的星空

  欣赏美丽的星空《仰望星空

  书真的非常漂亮,封面上镂空的人头中露出了梵高绘制的星空图像,打开外封,里面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并不是梵高的作品,但是肯定模仿自梵高,还未打开书,就感受到了星空的神秘和美妙。

  书的作者来头不小,本森英国人散文家、诗人、作家,这都并不重要,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才是重量级的称号。作者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中,写下了四百万字的日记,说是世界最长,虽然未必,但也足够惊人了,不过这还不是最惊人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作者竟然和梵高一样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并且是狂躁抑郁性精神病,这还是家族的遗传!真想象不到,一位精神病患者成为一位艺术家并不稀奇,可是竟然能够成为一位剑桥大学的院长,真的的确不容易。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美丽心灵》,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数学家纳什,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故事竟然是真实的。一位精神病患者竟然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真的太不可思议。可是在西方,精神病患者也不过是一位病人,我们的身体内,不也带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吗?把精神病当做普通的疾病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书里面放入了很多剑桥大学的插图,美得让人陶醉,让人羡慕。中国真的找不到一所这样的大学,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的老房子,还带着中世纪的模样。也许是苏州大学,中山大学聊聊几所西式大学中留下了一点西方大学的影子,让我们可以欣赏到那种独特的西方大学的韵味和风景。剑桥不仅有剑河,还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中最有名的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仰望星空》是作者的一部散文,没想到作者竟然是一位单身汉,也喜欢安静,喜欢冥想,所以才喜欢仰望星空吧。这一点和我有的像,我也喜欢安静,喜欢冥想,喜欢星空。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因为文化语言思想的种种差异,使得我并没有读出我想象中的美好,也许是作者的散文太过空灵,缺少故事,缺少对事件的描写,里面太多太多的都是语言想象等观念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丢失很多内容,使得原来的星空中的光辉没有原文那么璀璨,那么美好。

  《仰望星空》读后感(九):心灵之作

  从微博上,知道了本森,也知道了《仰望星空》这本书。看到大家对它好评如潮,我跟风买了一本。

  在这一年将尽,新年伊始的时候,捧着这本装帧精美的书宅在暖暖的家中,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窗外下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我仿佛跟着本森一起来到了埃里岛,看那里风景如画。“这里,曾有一座迷人的花园,道路两旁都是修剪过的树木,酸橙与榆树杂呈其中,像极了浩瀚的宇宙中点点繁星。”我满眼好像都晃动着坠在枝头、黄的亮眼的酸橙。心中暗自佩服本森想象之丰富,描述之形象,也叹服翻译之精准。

  本森像一位向导,领着我在埃里岛边走边讲,其中还会穿插着他的个人感悟。“有人喜欢城镇的喧嚣,有人喜欢乡村的宁静,但是,任何景物都有看得厌倦的时候。”这信口拈来的一句话中,却蕴涵着看透世事的哲思。

  《仰望星空》读后感(十):仰望那星空,审视生活中的自我

  就这样匆匆的告别了2012,在近乎恍惚中迎来了2013,送走了新年,又逐渐回归到按部就班,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去,浮躁与喧哗渐渐远离,我们又要坚毅的起航,迎接风雨,期待那彩虹!

  年过完了,沉迷慵懒的假日生活悄悄的溜走了,智商和思维似乎也偷偷的跑偏了不少,心,静不下来了,思考的状态也丧失了不少,想读书的心情很迫切,但能够沉入进去的时候却是很珍贵的品种了!

  在这个假期好像读了不少书,把之前想读,却未能如愿的书,把期待,却不曾沉入的书都读了,但能留存心底的内容,能震撼心灵的字眼却是稀少的可怜!好在在我迷茫的时候,在我期待能够安安静静沉心的时候,读了它《仰望星空》,它引领我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且正确的轨道,找到了更多的迷失过的,错失的自我!

  曾记得很喜欢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星空》,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但那散发幽幽月光的月亮却又给人已安宁之感,我不知道自己为何喜欢这幅画,按常理来讲我是一个与艺术隔缘的人,没有经历过任何与艺术沾边的培训,也没曾在艺术的领域挣扎,扑腾过,唯一的爱好就是静静的看几本书,领悟一番,感悟一下,但对这幅画我晓得,对那《星空》我喜欢,也许矛盾与平衡在这里有很好的诠释,既是对画本身,也是对生活!

  曾记得大陆的电影《星空》要上映时,从我一直钟爱的包包里也被很大范围的植入了其中的内容,或者说商家也好,影片方也罢,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大作宣传的影片,影片的内容很简单,似乎平淡的故事中,却一直萦绕着很抑郁的情感,整个过程中让我很难调动心海的沸腾,结局似乎是开放的,也是完满的,但观影后,它也就留在了那里,从我的心底溜走了!

  读《仰望星空》让我获得了很多,这些获得不在仅仅限于知识层面,更包括思维的角度和高度,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获益良多的书,很值得精心阅读,且反复的思量!

  人生的路途似乎遥远,却也异常的短暂,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或效用,多选用不相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看待事情,去思量,总能获得不一样的震撼和收获,也许是之前的生活中,一贯的思维方式会让人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产生矛盾,建立隔阂,失掉老朋友,也未必迎来新伙伴!

  也许角度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体现出了重要性,换个角度,刚刚剑拔弩张的人,也许就可以心平气静,和言细语了,换个思维方式,也许曾经相仇敌忾的人们,也能坐下来喝茶,赏月了!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在阅读中静静的吸纳,在阅读后认真的吸收,反复的思量,感悟着生活,体味着人生,是收获的过程,是成长的历程,如此便够了!

  读《仰望星空》让我看到了伟人思维的角度,体会到了成功人士思维的高度,也让我学习和思量了自己的过往在此的错误,为未来定下了转变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如此收获,让我欣喜着,让我获益良多!

  继续成长在阅读的路上,感受生活,体味人生百味!



本文编号:183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183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