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阅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发布时间:2017-04-11 14:20

  本文关键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留学教父”的华丽转身

任武

  当俞敏洪现身于美国或加拿大的街道时,常常会被一些中国留学生认出来,他们心悦诚服地称呼他为“留学教父”。

  作为一名教师兼商人,俞敏洪在十多年间将新东方从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的培训作坊,发展成为影响全国、融资上市的庞大教育集团,这或许是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

  俞敏洪出生于60年代初的江苏农村,他因英语培训成名,却曾经因为英语成绩差劲两次高考落榜。他说自己从那时开始与英语较上了劲。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终于考上了大学,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录取他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即便如此,当时也没人想到俞敏洪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进入北大后,他因为肺结核病休学一年,他的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只能在差班上课。

  土里土气、智商平平是俞敏洪当时的公认形象?他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任北大新东方校长周成刚后来调侃,自己苦苦奋斗了二十几年,想不到最后竟要受制于他。俞敏洪自嘲,5年的大学生涯,大家认为他是最没出息的一个,也没有一个女孩正眼看过他。

  这些故事是俞敏洪日后经常在公开场合对别人提起的,他想要表达的是:不甘困苦,笨鸟先飞,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事实上,俞敏洪当时还未萌发出创立一大摊子生意的远大梦想,但他的确是个愿意为生活做出改变的人。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的大部分同学出国留学,他因为学业不出众“只能”留校担任一名普通老师。在“下海”浪潮席卷全国的那个年代,,对于接触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老师是一份无聊的工作。经过3年的申请,他终于也被美国一所大学接受。

  成功总是被各种偶然包裹,这就是新东方创立的最初动机。俞敏洪为了攒钱出国,张罗起一间在建筑工地中的培训作坊。其实,起初俞敏洪并非一个纯粹的企业家。1991年,因开办辅导班而被北大以“不务正业”为名全校通报批评后,他才最终下定决心,投身商海。

  从课外作坊到教育集团,俞敏洪的发家经历始终被当做新东方天然的形象宣传片,他时常用加强版的心灵鸡汤让台下的新东方学员们热血沸腾,增加后者对于这个品牌的崇拜。1993年底,“寄人篱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独立注册,凭借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和留学生群体的逐渐扩大,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已经突破1.5万人次。

  直到这个时候,俞敏洪才真正被“逼上梁山”。从1995年到2000年,他陆续邀请了杜子华、徐小平、王强、胡敏、包凡一、何庆权、钱永强、江博、周成刚等一大批日后响当当的人物加入新东方学校,共同创业。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这是俞敏洪总结的创业体会。日后,王强回忆说自己选择放弃贝尔实验室工作回到国内与俞敏洪创业,并非因为俞敏洪身上的商业才干,而是看重他的诚恳和实干。

  诚恳、实干让俞敏洪有了非凡的凝聚力和领导力,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之后,新东方的成功显得顺理成章。2006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1年,新东方已经达到学员200万人,教师15000名,净利润超过30亿的规模。

  截至2010年底,包括学而思、环球雅思、学大教育在内,国内上市的海外教育机构已达到两位数。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说,做大后的新东方给他带来更多压力,这已不是当初举办几场激情澎湃、幽默诙谐的讲演和满大街、满校园张贴小广告就可以占据市场的时代,从“草莽”到“正规军”,俞敏洪需要为自己和新东方找到新的定位。

  “一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创业”始终不能长久,俞敏洪从始至终都知道自己的才能和短板在哪里。2010年底,陈向东出任新东方执行总裁。而在此前,新东方已经因为利益分配、管理权限等遗留问题进行过多次人员重组,它需要从一个家族企业色彩颇重的企业变为一家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大企业。

  陈向东“掌权”后,新东方迅速推出了公务员培训、优能、泡泡英语、麦格森国际高端英语培训等新业务,力主从独立品牌向多元品牌转型,并提出一系列优化改革方案,希望提高新东方的运营和工作效率。在事业经过一个新的转折点后,俞敏洪再选择“放权”。

  俞敏洪说,希望有一天能够净身离开新东方,写书、旅游、支教,甚至到沙漠寻找绿洲。他始终还是一个文人。很难想象,如果真有一天新东方与老俞再无瓜葛,会是怎样,但可以肯定,新东方不再仅仅只有一个俞敏洪。

(选白《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中国留学生心悦诚服地称俞敏洪为“留学教父”,源于其个人及新东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B.

文章描写俞敏洪出身草根,在于强调坎坷困苦的人生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C.

文章中提到新东方曾“寄人篱下”,将俞敏洪称为“土鳖”,语含讥讽,暗蕴褒贬。

D.

俞敏洪将新东方称为“一条不归路”,折射出其急流勇退的精神及对新东方前景的担忧。

E.

俞敏洪诚恳、实干的品质使其具有非凡的凝聚力与领导力,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2)

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全文,就俞敏洪成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

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

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1.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4分)
2.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5分)
3.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

D.勒为一书勒:镌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

D.勒为一书勒:镌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文关键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299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