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问题_“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
本文关键词:生态经济学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发表 >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
发布日期: 2014-12-21 发布:
2014年2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生态经济学”课程特点主要有:知识点多,涉及内容广;学科交叉性与理论性强,实践难度高;与现实环境问题联系紧密,时代性强。当前该课程教学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重理论教学;教材适用性差,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考核方法单一。改进“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措施主要有: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课程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经济学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但其快速发展却是在1989年之后(该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并出版《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如何在经济行为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宗旨是探索人类如何实现资源、人口、生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它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只有20余年的时间。生态经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全民生态保护素质最好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学课程特点,接下来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改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有益于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生态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知识点多,涉及内容广。
目前国内生态经济学教材版本众多,其教学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经济系统与功能理论;(2)生态经济产业理论;(3)生态经济市场与消费理论;(4)生态经济价值及其核算理论;(5)生态经济制度与政策理论。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学知识点丰富,,涉及内容广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广泛和扎实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既要能辨分主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讲清重点,又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的传授。
(二)学科交叉性与理论性强,实践难度高。
生态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各种原理与方法涵盖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且理论性强的特点。而且,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难度高。课程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和演示,而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对部分内容没有感性认识,增加了学习难度,往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与现实环境问题联系紧密,时代性强。
生态经济学是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而出现的。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时代性很强,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体现出时代特征。当前国际上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前沿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人类福利的评价、生态补偿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前沿知识,掌握生态经济学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方法,通过联系实际及社会环境热点,加深学生对理论及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的理解。
二、“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
一部分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以理论阐述为主的讲授方法使得学生感觉课程内容太抽象,有些学生自身经济理论功底不足,而有的老师缺乏有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事件的亲身经历,上课时照本宣科,往往导致这样的问题:教学初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随后学生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二)教材适用性差,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
国内许多高校使用的生态经济学教材偏重于理论,教材中罗列大量的名词概念和经济模型等,并且所引用的案例比较陈旧且国外案例居多,缺乏国内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合适案例,教材更新速度慢。更严重的是,目前国内生态经济学教材在逻辑起点问题上大多立场不明,在逻辑框架的选择上也不够讲究,从而造成许多教材取材混乱、内容残缺。如很多生态经济学教材没有或很少涉及人口、消费等问题。可想而知,使用这些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即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出勤情况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考试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记忆为主的概念和理论。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改进“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合适的教材是改进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针对当前生态经济学教材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1.确立生态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中思维的起点。要创新生态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态经济学逻辑起点的推溯和界定问题。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视阈,以可持续发展为学科宗旨。它致力于解决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日益扩张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并非是指GDP这样的价值意义上的规模,而是指经济系统物质吞吐量的规模)与有限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当前一切生态危机的实质,也是困扰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发展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所有方面,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矛盾展开的。因此,生态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经济规模与生态承载力”这一基本矛盾关系作为逻辑起点。
2.建构生态经济学的逻辑框架。
逻辑起点只是理论分析和体系建构的开端,有关概念范畴和具体理论还有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演绎。为此,还需要为随后的逻辑展开寻找一个合适的线索或框架。以IPAT方程作为建构生态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框架非常合适。所谓IPAT方程,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学家Paul R.Ehrlich于1971年提出的用来表示环境冲击与影响因子关系的一个恒等式,其基本形式是: I=P×A×T(1)
式中,I代表环境压力或环境影响,可以是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可以是某种资源的消耗量;P代表人口规模;A代表富裕度,通常可用人均GDP表示;T代表技术因素,常用单位GDP所形成的环境指标表示。
使用该方程作为构建生态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框架,首要的理由是该框架能对前面述及的逻辑起点进行很好的承接:既然将协调“经济规模与生态承载力”的矛盾关系作为生态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既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要求是经济的扩张不能突破生态承载力的限制,那么自然就需要对造成生态压力或生态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因素分析,以期找到生态压力的社会经济源头,并对这些源头进行管理和控制。IPAT方程无疑是进行这种因素分析的最好框架。
(二)改革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针对生态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当前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缺陷,笔者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开展案例教学。
好的教学案例能实现经济理论与生态知识的充分融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对抽象的生态经济理论的理解不相互脱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以比较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显得非常重要。总的来说,要遵循3个原则:(1)生态知识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原则。典型案例都包含许多相关的生态知识与经济知识,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2)案例本土化原则。国外案例所叙述的生态经济问题常常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容易使学生的案例学习与现实问题发生脱节,从而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应当多采用国内典型案例,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可以用来分析,比如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3)取近舍远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近期案例。在案例组织方法上,教师应利用案例来引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并利用案例进行验证,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讲故事和进行案例灌输。
2.分组讨论。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当前生态经济学前沿动态,列出多个专题(比如生态经济核算专题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核算理论与方法、能值核算理论与方法等)。由学生分组选题后,每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协作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和案例制作,并通过PPT在课堂上进行案例介绍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应讨论,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可采用适当的嘉奖方式鼓励提问。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演讲和讨论,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协同工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3.围绕区域特色生态经济资源开展教学。
由于教学材料直接来自自身区域,因此能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融合,自然教学效果更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的石漠化,从石漠化出现的原因、石漠化的后果、石漠化的治理等方面进行讲授,效果很好。
4.室内模拟教学。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许多生态经济学方法都出现了软件。利用相关软件,对生态经济学的物流分析方法、能值分析方法、生态足迹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态经济核算等进行模拟运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经济方法,并运用某些方法评价生态经济系统。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国内外有许多生态经济研究机构网站,如中国生态经济科学学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环境生态网等等。通过这些网站的浏览可以获取很多的生态经济信息、研究动态、研究前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论文题目,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危机还是骗局”、“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三峡工程的生态效应”等,学生在小论文写作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上网查找资料,在有意无意间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
(三)革新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应从考核内容变革、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专题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革新。例如,可将试卷内容设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和解释题,注重考核学生平时在案例互动、实验式互动及分组讨论中所表现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根据出勤次数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采用以上的综合考核方法,能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明灿,刘惠民.建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21-23.
[2]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4]成美.生态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J].教学研究,2012(2):49-52.
[5]Ehrlich P R,Holdrens J P.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Science,1971(171):1212-1217.
[6]孔令英.“生态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3):111-112.
本文关键词:生态经济学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16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