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体育学术期刊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中文体育学术期刊 切入点:外文体育学术期刊 出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5期
【摘要】:以2008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及2008年ISI影响因子排名前16位的国外(以英语期刊为例)体育类期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推理演绎等方法,对国内外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国内外体育学术期刊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提出了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建议。
[Abstract]:Taking the Chinese sports core periodicals in 2008 and the top 16 foreign sports periodicals in the ISI influence factor ranking in 2008 (taking English periodicals as an exam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uthors us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ference and ded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ublishing cycle, influencing factors, distribution methods and publishing media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se aspect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journals.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
【分类号】:G239.1;G3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冉强辉;;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5年06期
2 王素琴;;高校学报出版周期现状与突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孔垂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及其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王家君;;我国短道速滑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冰雪运动;2006年02期
3 马建平;李伏秀;;我国高校学报与国外科技期刊特点分析及发展路径选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刘仁涌;秦昕;曹霞;吕靖;;中药名称在科技文章中的外文著录辨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5期
5 郑植友;周威;谭广鑫;;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广告运营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5期
6 ;来信选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6期
7 张业安;;生态视野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与环境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6期
8 徐瑞芳;;体育类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基于书目信息的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9 陆丹华;龚江泳;;2005-2010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刊文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淑华;论缩短农业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2 郭玉;赵新力;潘云涛;张玉华;朱晓东;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年01期
3 李杏林;张冬冬;;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分析[J];理论界;2006年02期
4 窦春蕊,屈李纯,温晓平;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影响因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2 ;影响因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3 胡兴戎;王晴;;SCI-E收录口腔医学类期刊情况及引文评价参数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年04期
4 ;影响因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彭旦阳;;体育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6 康晓东;齐颖;;美国SCI检索收录期刊目录(分类目录)2010年影响因子公布中国大陆医学影像学类杂志榜上无名[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7 ;1999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年02期
8 隋松鹤;;标准出版周期谈之一 标准出版周期的界定[J];中国标准导报;1994年04期
9 隋松鹤;;标准出版周期系列谈之四——影响标准出版周期的若干因素[J];中国标准导报;1995年03期
10 隋松鹤;;标准出版周期系列谈之二 标准出版周期的构成[J];中国标准导报;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勤;;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祥合;王丹;;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琼;;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姜岭;;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浅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瑛;朱玉芹;韩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A];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玉霞;印莉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表征意义及影响因素[A];第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6年
7 柳晓丽;;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途径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玉霞;印莉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表征意义及影响因素[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柳晓丽;;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途径的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范文田;何小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子凡;“影响因子论英雄”也是进步[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耿挺;《细胞研究》2010年度影响因子达9.417[N];上海科技报;2011年
3 记者 杨纯邋李大庆;评价科研论文莫入误区[N];科技日报;2008年
4 含唐;美国平装书缩短出版周期[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波;出版周期:仅为4天 发行:10天30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乐;用影响因子认定论文质量并不科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西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钟扬;“影响因子”与科研创新无关[N];文汇报;2011年
8 蒲久龄 朱希良 吴永凯;《武警后勤》:依托武警信息网促进刊物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佳星 高博;科而不研愁煞人[N];科技日报;2011年
10 郝梓国;认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宇峰;局部热暴露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年
4 傅玉凡;稀有植物紫肉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性状与影响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亮中;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师尚礼;甘肃寒旱区苜蓿根瘤菌促生能力影响因子分析及高效促生菌株筛选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7 何万领;水稻品种籽粒中铁生物有效性差异及机制[D];浙江大学;2009年
8 王正;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金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贾丙瑞;放牧与围栏羊草草原土壤呼吸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桂兰;水体中磷的生物去除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2 朱建国;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与营养品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赵晓莅;紫色土区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SOC预报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余来辉;品牌叙事主题建构及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春涛;五大连池与望天鹅峡谷两种火山地貌中亚气生蓝藻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冠军;大蹄蝠不同种群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蒋薇;长江三角洲地区近47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静;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滨;污染土壤再利用影响因子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张红艳;彩色棉再生体系影响因子及抗病基因NP-1转化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7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167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