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省级优质课程介绍
本文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产业经济学》省级优质课程介绍
2009年,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被江西省学位办立项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课程负责人为卢福财教授。现将该课程介绍如下:
近年来,产业经济研究院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体系,不断地进行理念的更新,对教材、教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改革
1. 不断更新教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根据产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结合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吸取中外优质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及时组织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在课程负责人史忠良教授的带领下,1998年,我们合作编写出版了《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当时国内此类书籍不多,蒙读者厚爱,先后印刷4次,印数逾万册,并被多所高校同仁选为产业经济学教材。2005年我们编写了《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结构、体例、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动。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识实践,服务实践的精神,为了把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吸收充实到教科书中来,我们于2007年又编写了《新编产业经济学》。2007年陈富良教授应邀与国内部分产业经济学专家王俊豪等共同编纂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制经济学原理》。
2.创新教学理念
我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型学习思辩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我校属于较早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学校(我们是在99级本科和研究生中首开该课程的),但是,与我校开设的其他课程相比,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起步仍然是偏晚的。为了加快该课程建设的步伐,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发动学生一起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地共同完成《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先后组织学生(1)进行了《产业经济学》从章到篇的小结撰写工作;(2)进行了《产业经济学》人物简介的编撰工作,形成“产业经济人物简介”30多篇;(3)进行了《产业经济学》教学案例“产业分析报告”的编撰工作。从“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出发,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新闻、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等6大视角对某一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形成“产业分析报告”百篇。
积极进行探索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的改革,如我们将2007级产业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课程论文(重点强调文献综述能力的训练)、专题宣讲(内容要求包括:教材内容陈述、本校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相关内容异同点的比较、相关案例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领域的研讨热点、相关领域的政策动态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辩能力。
我们在教学上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了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资深教授的充分肯定。
二、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产业经济学是1996年由原江西财经大学工业经济学和商业经济学合并而成的,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在我校的发展过程可以初步概括为三个重要的阶段:
1.起步阶段(1998——2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在经济学的教育方面,也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尽管产业经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重要性却日益显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1998年,我校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1999年产业经济学课程正式进入管理类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2.全面发展阶段(2000——2002)
3.成熟与优化阶段(2003——2008)
2003至2008年,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又获得新的发展。一是产业经济学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二是井冈学者的引进。这对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队伍和科研水平等都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2003-2008年,本学科点研究人员在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了专著26部,主编教材11种;发表论文490篇,人均年发表3.92篇(折合某些近一两年新引进教师情况),其中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经济管理》(新管理)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论文43.5篇;在核心、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63(含31篇国际会议论文和12篇ISTP检索论文)篇,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53.67%,若不算国际会议和ISTP论文,则为44.90%。完成课题项81项(含8个校级课题和22个横向课题),其中完成了《民营企业集群发展与相关支持体系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51项。2008年又成功获得2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科研经费(含横向课题经费)达382万元。按本学科点28人计算,年人均科研经费达2.78万元。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8项次,其中,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
人才培养方面,2003-2008年,产业经济学学科点全体研究生(含博硕)共发表论文1178篇,其中核心364 篇。期间本学科点共招收研究生162人(含博硕)。
利用地方院校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组及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和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江西省国资委、发改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江西区域产业发展、产业集群规划、产业配套与招商引资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产业经济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总之,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产业经济学》课程日臻完善,基本形成了由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大作业、课程研讨小组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网站。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新的大好形势下,产业经济学未来3~5年的建设目标是:发挥产业经济学较为强大的研究阵容的优势,从事跟踪性、前瞻性研究,力争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巩固产业经济学课程在江西省的领先地位,力争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先进水平。
三、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章 目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绪 论
绪 论
3
结
构
篇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3
第二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3
组
织
篇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
3
第四章
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
3
第五章
产业组织形态
3
发
展
篇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
3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内容分解,分别插入相应章节
第九章
循环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
3
第十章
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
3
布
局
篇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
3
第十二章
产业集聚
3
政
策
篇
第十三章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
第十四章
产业政策
内容分解,分别插入相应章节
第十五章
产业规制
3
机 动
实践教学、学术交流
6
合 计
48
绪 论(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产业及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区别。
【解决方法】通过将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严格区别加以解决。
【教学内容】
0.1 产业的形成与分工
0.2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0.3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0.4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掌握总结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一般理论,以及如何测定产业关联效应。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成因。
【解决方法】1.以现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为基础,确定判断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指标,根据考察对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或计量分析工具,分别计算或估计各指标值,并将计算结果或估计结果与现有理论的指标相比较,得出考察对象的产业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2.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入手,利用或收集有关数据,构建统计或计量经济模型,并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
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
1.2 产业分类
1.3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5 产业关联及其效应
第二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本质、协调的机制和条件、判断标准,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直接动因、表现形式和标志。
【教学重点】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判断基准,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与判断标准,以及如何评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基准来确定应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及如何评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解决方法】通过美日两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比较分析加以解决。
【教学内容】
2.1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2.2 产业结构优化
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概念和SCP分析模式
【教学重点】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形成与发展,掌握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分歧。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衡量市场绩效。
【解决方法】1.梳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各产业组织流派关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相互关系的不同观点,并以某些代表性产业为例作实证研究,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2.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主流观点所采用的指标为例,以中国某个典型产业的数据作为资料,作实证分析,分析市场绩效。
【教学内容】
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3.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第四章 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规模经济的方法、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途径和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教学重点】掌握规模经济的含义、种类及成因,掌握有效竞争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衡量有效竞争及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优规模。
【解决方法】1.设计反映产业竞争性强弱的指标体系,收集我国各产业的数据,然后对我国各产业进行的竞争性强度进行测算,最后用反映市场绩效的指标与竞争性强度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说明竞争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确定怎样的竞争强度的程度才是有效竞争。2.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包括资产规模、利润。用资产规模数据和利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并分析处于何种规模的企业盈利能力高。
【教学内容】
4.1 规模经济
4.2 有效竞争
4.3 企业规模结构
第五章 产业组织形态(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网络、战略联盟、企业集团三种典型产业组织形态的概念、特征、作用、类型以及它们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形态有哪些种类及各种产业组织形态有哪些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演变形式有哪些,演变的动力是什么。
【解决方法】以某个区域的产业为例,作一个个案分析,说明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特征、演变的机理、演变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教学内容】
5.1 产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及类型
5.2 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
5.3 若干典型的产业组织形态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发展基本理论、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理解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雁行发展模式与梯度转移模式所包含的理论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哪些有益的参考价值,有哪些是无益或有害的影响。应如何评价产业的主要发展战略模式。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与运用产业调整政策。
【解决方法】搜集和整理我国某个地区产业调整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建立有关模型予以分析,并得到能够引申的结论。
【教学内容】
6.1 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6.2 产业发展模式
6.3 产业发展战略
6.4 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和扶持政策。
【教学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要求能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理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解决方法】搜集或借鉴中国或中国某个地区的技术创新的有关数据,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解释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教学内容】
7.1 技术创新
7.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内容分解,分别插入相应章节)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本国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以达到规避国际经贸风险、提高产业安全度的目的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要求能够领会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击;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解决方法】以某一个有代表性的行业为样本,搜集其长期的相关数据,考察该行业发生的变化,对如何把握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的“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学内容】
8.1 经济全球化及其中国融入的进程
8.2 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8.3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第九章 循环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先进做法;理解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价格机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价格机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及如何利用价格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解决方法】采用横向比较与规范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国外如何利用价格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案例,以及分析中国目前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得出适当的结论。
【教学内容】
9.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9.2 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基本要求
9.3 实施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9.4 价格机制与循环经济建设
9.5 循环经济立法与循环经济建设
第十章 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关系。
【教学重点】厘清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
【教学难点】探讨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双紧约束”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产业发展。
【解决方法】搜集日本或中国浙江的“零资源经济”的案例,实证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双紧约束”的条件下,该国或该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0.1 资本资源及配置
10.2 人力资源及配置
10.3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0.4 自然资源与能源的配置
10.5 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在空间布局生产力诸要素,使产业活动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包括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理解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教学难点】掌握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产业布局实践之中。
【解决方法】1. 掌握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如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分散”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规律、非均衡规律以及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规律。2. 掌握产业布局的一般原则,如全局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3. 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其产业布局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分析其产业布局合理之处,提出借鉴与启示。
【教学内容】
11.1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11.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1.3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产业集聚(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聚。
【教学重点】掌握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征,总结产业集聚的形成类型,如纵向集聚、横向集聚、区位指向集聚;分析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如集群内企业生产成本优势、质量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网络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及创新优势。
【教学难点】如何制定产业集聚政策,正确发挥产业集聚政策的引导作用。
【解决方法】1. 了解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产业集聚发展历史,总结其产业集聚政策的先进经验。2. 了解广东、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总结分析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其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相关政策。3. 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制定合理的产业集聚规划政策,促进集群创新;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教学内容】
12.1 产业集聚及其基本特征
12.2 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12.3 产业集聚政策
第十三章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政策的概念、内容、性质、目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理解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条件,政府对产业的干预中,哪些属于产业政策的范畴,哪些不属于产业政策的范畴,以及如何评价政府的产业政策。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评价产业政策的效果。
【解决方法】针对具体的某一产业政策,检验评估其效果:产业的发展与衰退是否某一产业政策所致。1.引入一般公共政策的效果的评估方法,如罗西的非政策效果及其滤除方式。2.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以统计和计量为工具,建立模型,检验政策变量与产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而检验政策变量的贡献度。
【教学内容】
第十四章 产业政策(内容分解,分别插入相应章节)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等各自的目标和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各类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目标的相匹配性,以及某一特定类型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综合影响。如,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解决方法】以特定行业为样本,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归类,并做实证分析,以考察产业政策与目标的匹配性及其对产业的各个方面(布局、组织、结构、发展)等的影响。
【教学内容】
14.1 产业结构政策
14.2 产业组织政策
14.3 产业布局政策
14.4 产业发展政策
第十五章 产业规制(3学时)
【教学重点】理解作为特定政策类型的产业规制的特征与理由,产业规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和理解产业规制政策的演变机理。
【解决方法】1.从产业规制的依据出发,考察市场基础和产业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产业特征变化(以行业为例作实证分析)。2.从规制理论的变迁出发,掌握规制理论发展的思路(以公共产业为例作规范分析)。3.从国内外比较出发进行横向比较,从世界范围的产业出发作纵向比较,找出产业规制政策演变机理中的共性的东西,理解“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机制-引入激励性规制-规制重构”的演变规律。
【教学内容】
15.1 产业规制:理由与目标
15.2 产业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15.3 产业规制的演变与改革
2.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力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专家资源,综合运用基地实习、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网上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
《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以产业分析报告为载体,,以问题来源、数据收集、理论分析为主线,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对特定的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从应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采用“项目制”方法,要求学生以2~4人为一项目小组,鼓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取拟研究的产业,并撰写研究报告。报告评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先由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给出综合成绩。自评和互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知己知彼,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今年,我们又通过让学生分析各自所在家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现状并为家乡制作“城市或小镇名片”、为家乡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作业形式,来弥补产业经济学实验室缺乏之不足。该作业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业的原创性、新颖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前课程负责人史忠良教授的带领下,1998年,我们合作编写出版了《产业经济学》教科书,被多所高校同仁选为产业经济学教材。2005年我们编写了《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结构、体例、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动。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于2007年又编写了《新编产业经济学》。2007年陈富良教授应邀与国内部分产业经济学专家王俊豪等共同编纂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制经济学原理》。
(2)扩充性资料和配套教学案例使用情况。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我们的课堂内容涵盖了5个部分的内容即教材内容陈述、本教材与其它教材内容的异同点、相关案例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领域的研讨热点、相关领域的政策动态。为此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大量国内外教材、教学网站、参考书目、学术论文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还利用产业经济学师资队伍的较强科研能力,及时向学生发送授课教师的个人研究成果,并与同学生们一起研讨,共同提高。
(3)实践性教学环境。构建产、学互动交流平台。①建立政、学互动交流平台。本课程和江西省发改委、物价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政府部门建立定向联系,邀请这些部门领导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观察、思考经济问题的能力。②确立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等知名企业为课程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基地的实习调研,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克服了学生专业实习时间较短的缺陷。③加强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的能力训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
(4)网络教学环境。主要包括:
①以图书馆数据库为主的学校网络平台。
②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校外精品课网络资源。
③以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为目标的课程公共邮箱。
本文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课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23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