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爆炸瞬间是什么样子?
提到慢镜头,人们通常想起的都是电影电视剧里的艺术效果。实际上慢镜头在科研和工程技术发展上的巨大贡献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能将人肉眼根本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让人反复观察分析,,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改进和设计。
在突破时间和生理结构的尺度制约以后,在慢镜头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超乎直觉想象的场面。比如手榴弹爆炸,绝大多数人一提到这个过程都会很自然的觉得,炸药被引爆以后外壳自然就被当场炸的稀碎了。但在慢镜头下金属的延展性以一种罕见的方式表明,至少在部分型号上,手榴弹外壳是先被像气球一样吹胀到极点,然后才彻底破裂的。
手榴弹被击发瞬间,弹体形状正常。
当炸药被点燃后,弹体像气球一样膨胀,当然这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随后弹体就会破裂。
通常来说人们印象里进攻代表威力大,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因为进攻往往意味着对于机动性等方面的要求,这会在体积、重量、以至于威力上都有所限制;而防御性的武器,往往有着固定架设、对体积、重量、威力、物资消耗都相对宽松的限制,反而更注重威力射程等方面的指标——进攻手榴弹和防御手榴弹之间的差异就符合这个规律。
进攻手榴弹内部往往没有预制破片,只有少量炸药和外面的只能形成很少数量、单个体积细小、破片质量很轻的单薄壳体。这样就使手榴弹的杀伤范围较小,主要依靠冲击波的作用;士兵可以在较近的距离上、与目标之间只有较为薄弱的障碍掩体时也能使用。他们甚至可以在向远处投出手榴弹以后,不需要趴倒或者躲入掩体后方,而是继续持枪向敌方发起冲击。
而防御手榴弹则相反。早期型号常常用一体式的铸铁外壳降低成本,比如著名的“菠萝弹”样式;在爆炸以后,壳体会沿着薄弱的纵横沟槽而裂开,那些凸起的铁块就成为主要破片到处飞散。这些破片个大、沉重,能够保持高杀伤力飞出很远。因为这种杀伤能力上的差异,经常有人只把进攻性手榴弹叫“手榴弹”,而防御型手榴弹则被叫为“手雷”。
而新一代防御手榴弹为了减小重量和体积,更易于携带,则在设计中将主要杀伤破片改为钢珠等设计。防御型手榴弹投出以后,士兵就得立刻隐蔽好,以防自己也被破片杀伤——这种要求显然是更不适合于进攻,但是对于防守作战却很有利。
出于后勤管理供应和作战方便的考虑,一直有很多国家都尝试将进攻和防御手榴弹合为一体,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攻防两用手榴弹。这其中既有通过调整破片重量、阻力、数量,控制杀伤范围,在安全性和杀伤性能上进行妥协的型号。
此外也有积木式结构的设计——以进攻型手榴弹为本体,用装满预制破片的外套作为配件,当手榴弹插上这个外套以后就变身为防御手榴弹,虽然管理和使用上稍微麻烦一些,但更能兼顾安全性和杀伤能力。
苏式进攻手榴弹,壳体轻薄,没有预制破片
出于简化制造和装配等因素,很多防御手榴弹的破片不是钢珠,而且上图中的半预制钢丝破片——它按照均匀的间隔在钢丝上压制出深槽,爆炸以后钢丝就沿着这些槽碎成一段一段的破片。
微信公众号搜索"驱动之家"加关注,每日最新的手机、电脑、汽车、智能硬件信息可以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微信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阅读更多:物理化学 手榴弹
好文共享:
本文编号:30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3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