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学术期刊 >

英汉学术期刊中引用的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7 11:37

  本文关键词:英汉学术期刊中引用的批评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引用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学术语篇


【摘要】:引用是学术写作中的重要部分,作者通过引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展示学科领域知识,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引用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引用的分类、动机和以及转述动词语法层面的分析上。另有些研究是对英语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以及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中引用的对比分析。而本文则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国外英文期刊与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中共30篇学术论文中的引用情况,旨在揭示引文背后隐藏的作者的观点、评价与立场,探讨英汉学术期刊引文中的差异以及揭示学术语篇中引用的不规范操作。范岱克(1998)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是对口头和书面文本的研究,旨在揭示了话语中的不平等、权力、控制和偏见。本文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为批评话语的分析框架,即把话语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英文期刊中引用的使用情况。笔者先通过定量分析统计了英汉学术期刊中引用频率和分布的总体情况。定性分析方面,笔者从文本的角度,探讨了转述动词的选用和引文主语选择上所反应出的作者对引文的态度和评价;笔者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分别在转述结构,转述模式和引文的模糊主语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作者对于读者在关注重点和引文观点理解上的影响。笔者从社会实践角度,展现了社会习俗规约、作者、被转述者与读者之间动态关系,剖析了意识形态在其动态关系中的媒介作用。此外,笔者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比了中外学者在引用上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英汉学术期刊中的引用都含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出于不同的意图,作者使用不同的引用模式,引用结构,转述动词和主语,这会影响读者对于对于引文观点的理解与判断。其次,社会风俗、作者、读者和被转述者之间存在着动态互动关系,而意识形态是其互动的媒介。再次,中英文期刊引用存在差异,中文期刊中作者在表达对所引用观点的评价上比较保守更依赖于被转述者的权威,而英文期刊中作者更倾向于构建作者身份,将转引的内容融入自己当前的论述。本研究及相关对比研究发现英汉引用的差异可能是源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学术写作中作者个人的不同写作风格、思维模式和对于学术写作的不同态度以及中英文期刊中不同的学术规范要求。最后,本文也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引用,例如断章取义式引用,积极转述动词和消极转述动词的混用和引文主语的含糊不清。本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和敏感度,以使读者可以积极地判断引文观点,避免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且在规范引用的使用,增加作者与读者和被转述者的互动交流上有所帮助。作者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事实,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引用构建作者身份,对所引观点加以解释。
【关键词】:引用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学术语篇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H31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List of Abbreviations12-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3-19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2 Research Object14-15
  • 1.3 Research Design15-17
  • 1.3.1 Research Questions15
  • 1.3.2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15-16
  • 1.3.3 Data Processing16-17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7-18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Research18-19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9-26
  • 2.1 Overview19
  • 2.2 Research Fields of Citation19-22
  • 2.2.1 Citation in Literature Discourse19-20
  • 2.2.2 Citation in News Discourse20-21
  • 2.2.3 Cita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21-22
  • 2.3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Citation22-25
  • 2.3.1 Citation Forms22-23
  • 2.3.2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Features of Citation23-24
  • 2.3.3 Functions and Evaluation of Citation24-25
  • 2.4 Summary25-26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4
  • 3.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6-28
  • 3.2 Relevant Concept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8-31
  • 3.2.1 The Concept of Criticism28-29
  • 3.2.2 The Concept of Power29-30
  • 3.2.3 The Concept of Ideology30-31
  • 3.3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31-34
  •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of Citations34-45
  • 4.1 Citation Structures34-37
  • 4.1.1 Classification of Citation Structures34-35
  • 4.1.2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 Structures35-37
  • 4.2 Citation Modes37-39
  • 4.2.1 Classification of Citation Modes37-38
  • 4.2.2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 Modes38-39
  • 4.3 Classification of Verbs of Reporting39-42
  • 4.3.1 Introduction39
  • 4.3.2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erbs of Reporting39-42
  • 4.4 Subjects Used in Citations42-45
  • 4.4.1 Introduction42-43
  • 4.4.2 Distribution of the Subjects Used in Citations43-45
  • Chapter 5 A Comparativ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itations45-67
  • 5.1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itations from the Text Dimension45-53
  • 5.1.1 The Choice of Verbs of Reporting45-50
  • 5.1.2 The Choice of Subjects in Citations50-53
  • 5.2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itations from the Discoursal Practice Dimension53-61
  • 5.2.1 The Choice of Citation Structures53-55
  • 5.2.2 The Choice of Citation Modes55-60
  • 5.2.3 The Use of Fuzzy Subjects in Citations60-61
  • 5.3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itations from the Social Practice Dimension61-63
  • 5.4 A Comparison of Citations in English Journals and Chinese Journals63-67
  • 5.4.1 Differences Found in Citations63-65
  • 5.4.2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65-67
  • Chapter 6 Conclusion67-72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67-69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69-70
  •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70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70-72
  • References72-77
  • Appendix I Data 177-78
  • Appendix II Data 278-79
  • Published Paper during MA Study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卫宁;;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发展概况评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于晓伟;;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阐述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3 王占斌;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李发根;刘明;;批评话语分析模式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8期

5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刘立华;;批评话语分析概览[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7 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邹素;;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研究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9 周韵;;系统功能语法和批评话语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艺;高云;;试论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文化特殊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是否失去发展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话语、权力与话语剖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本文编号:581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581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