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学术期刊 >

个人购买社会保险_社会保障卡查询_统筹公平效率夯实共享根基

发布时间:2016-07-11 12:11

  本文关键词:社会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有利于”深刻阐述了改革方向论,也为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为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为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了行动遵循。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卢德之教授在一本专著中,对统筹兼顾公平效率,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进行了深入研究。近日,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应从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等几个方面深入理解,在走向共享中实现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记者: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您怎样理解共享理念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卢德之:回顾起来,早在2012年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落实共享理念、坚持共享发展的基础,也反映出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共享。人类社会就是从共享开始的,共享天地、空气与山川等自然资源,也共享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资源,这个丰富的体系包含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部需要与追求。但是数千年中,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共享,还充满了斗争,与共享背道而驰。历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形态,生产力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财富,也带来财富占有的多寡问题,也就是公平正义问题,矛盾尖锐到极点甚至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

  中国古语有云:“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天下大同”“理想国”“乌托邦”等社会发展设想的目标都是追求共享,但是内涵和实现手段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共享社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党自建党之日始,95年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实现公平正义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之一。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走向共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应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探索出一种能够为大多数人民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共享发展模式。

   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记者:实现共享发展,必然需要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所差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如何统筹公平与效率、统筹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呢?

  卢德之:公平与效率,一直是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们探讨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促进公平正义,但这二者并不能够天然地实现平衡。历史地看,由于传统资本主义突出效率的价值,强调社会精英的作用,忽视大多数普通民众,以至于出现很多尖锐矛盾,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不稳定性。传统社会主义高度重视公平却又轻视效率,结果使离开了效率的公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每一个国家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难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处理不好,经济很难发展,即使一段时间发展了也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根据国际经验,许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都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如果没有有效调节手段,就有可能因社会不公引发矛盾冲突,掉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眼下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告诫全党:“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兼顾公平效率,应当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夯实共享根基的关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分析起来,有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还得通过不断发展,配合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统筹兼顾公平效率,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稳定大局的角度分析研判,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蛋糕”,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您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当如何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共享的目标与愿景?

  卢德之: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改革的深度和难度都在加大,改革的评判标准和推进方向却始终不能变,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它不仅体现劳动者的尊严,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首先,改革方案必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当年“大包干”之所以迅速从小岗村发展到全国,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它维护了农民利益,使农民成为改革的有力推动者。所以,任何改革都要及时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诉求,从人民实际利益出发去制订改革方案。其次,改革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让全社会都感受到改革的成果,进而增强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和信心。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慈善义举的蔚然成风,还是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兴起,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步向前。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加快制度建设,激励先富带动后富,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共享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记者 齐东向)


  本文关键词:社会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8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ykc/68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