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19 00:11

  本文关键词: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雕塑语言 雕塑理论 雕塑风格 吴为 战略意义 雕塑史 传统雕塑 雕塑艺术 雕塑家 特质论


【摘要】: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吴为山在写意雕塑和文化精英造像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为令人感佩的是,作为一位雕塑家,他在投入大量精力从事雕塑创作的同时,也潜心于雕塑艺术的理论探索。“技进于道”,他善于从具体可感的雕塑技艺问题上升到形而上的理性思辩。并且,正如十塑林散之,十二塑齐白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2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普渡众生的大自在境界[J];美与时代(中);2010年09期

2 司开国;葛晓云;;宋代罗汉图像的世俗化倾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尚莲霞;;中国民间雕塑的风格特质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4 袁炯;;浅谈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J];丝绸之路;2011年02期

5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培如;范畴的移植[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郁民;论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产生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炯;从中国传统雕塑看中国的人文内涵——天人合一[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3 刘春霞;论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墨;一分为三与中国写意雕塑[J];雕塑;2004年05期

2 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危谷;;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2 范迪安;;塑造人文——论吴为山的雕塑艺术[J];美苑;2008年02期

3 范迪安;;塑造人文——论吴为山的雕塑艺术[J];美术;2008年04期

4 黄杨;;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之语言对应[J];雕塑;2009年01期

5 张顺;;浅析传统雕塑语言与现代雕塑语言的对应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6 ;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雕塑评论辑录[J];画刊;2005年11期

7 刘伟;;论雕塑创作的艺术生命力[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Cissy;;塑本求源:当代雕塑邀请展[J];东方艺术;2007年17期

9 孙振华;;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论[J];艺术评论;2006年06期

10 石村;;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J];雕塑;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韩起文;;论“灯光雕塑”[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6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虹;;光雕艺术的联想[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梁霄;;浅谈丰满区农民画的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双喜;发自内心的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本报实习生 段泽林;走近大师 摇雕塑传薪[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凯;别样雕塑 绽放深圳[N];美术报;2007年

4 范迪安;塑造人文[N];新华日报;2006年

5 记者 孟凡明;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揭幕[N];吉林日报;2006年

6 樊珂;浅议中国雕塑的现代转型[N];美术报;2006年

7 邵大箴;力和美的交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海鹰邋陈冬;园博苑尽展“中国姿态”[N];厦门日报;2008年

9 咏梅 高芳;“青城杯”内蒙古第二届雕塑艺术展开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记者 张平 杨志闻;“南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N];南昌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舒兴川;负空间雕塑语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郑淼;中国具象雕塑语言拓变的当代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谭红梅;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创新与回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q;中国秦汉雕塑兴盛原因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丁凯;浅谈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朱勇;传统文化资源在雕塑语言中的转化[D];清华大学;2009年

8 杨红志;心者,道之主宰[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洪峰;诠释中国当代新具象雕塑语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邢开;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神[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201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201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