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塑禅境哲思与艺境审美
本文关键词: 禅境 艺境 宋代雕塑 出处:《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代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禅境与艺境的会通。山西长治法兴寺、崇庆寺等寺院所遗存的宋塑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妙的表现手法实现了艺境生发过程与禅思悟入层次的契合。同时,审美受众亦从多个审美角度对宋塑艺术进行观赏和考量,各自收获其对宋塑艺韵、禅思、哲理的理解和回味,并由此生出不同程度的契会境层。宋塑艺术亦在此禅境和艺境的相互文化观照下实现了其展现圣洁神性和复归质朴人性的美的追求。
[Abstract]:The Buddhist sculpture ar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en thought in the Song Dynasty embodi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Zen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Shanxi Changzhi Faxing Temple. Chongqing Temple and other monasteries of the remains of the Song sculpture works with its exquisite skills and high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o achieve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Zen enlightenment into th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Aesthetic audience also from a number of aesthetic angles to watch and consider the Song plastic art, each harvest its rhyme, Zen, philosophy of understanding and aftertaste. The Song sculpture art also realized the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showing the holy divinity and returning to the simple humanity under the mutual cultural view of the Zen and the artistic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中国雕塑艺术发展至宋代,随着佛教民族化、世创作者还是审美受众,他们无不在禅思的浸润下透俗化的进程,佛教雕塑在这个时期也能在一定程度显出追求自然的人格、仰望智慧的光明、去除繁杂的上摆脱佛教仪轨的限制,获得相对自由的创作余地,世俗情感、将对象意境化等美学品格。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柯秉飞;;雕饰如生——山西长子崇庆寺宋代彩塑的人格化表现[J];美术研究;2011年02期
2 徐小跃;;“无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兼论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J];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01期
3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熊燕霞;;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试析顾恺之的绘画美学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樊磊;闫红伟;吕伟军;;浅谈意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9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意境欲开 心花竞吐——试论陶艺的意境表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启营;;传统文化·人与自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6 张成忠;夏燕;况成泉;;产品意境的营造与表达[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7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8 阴牧云;;从道、禅思想看海德格尔的“世界性”[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9 朱寿兴;;意境的系统说与意境说的系统[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10 周然毅;;禅宗审美观与中国审美理想的嬗变[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雯娟;探析艺术创作主体的心境差异对艺术作品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翟墨;一分为三与中国写意雕塑[J];雕塑;2004年05期
2 成大生;山西彩塑[J];古建园林技术;2001年04期
3 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4 王永先;;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特色[J];文物季刊;1992年04期
5 白红芳,尉艳;长子崇庆寺宋代彩塑艺术[J];文物世界;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明;禅境理念与境界话语的建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4期
2 王镛;;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姚鸣京山水画的禅境[J];美术观察;2006年10期
3 殷e,
本文编号:1449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44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