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
本文关键词: “全球化” 后殖民时代 中国雕塑传统 西方雕塑传统 东方雕塑—印度雕塑 出处:《人文杂志》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1.重审中国传统的雕塑精神:天人和谐的圆舞与柔韧不息的智慧。2.重审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之憾:主体人之缺失。3.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本体之光荣传统。4.近观东方雕塑(重点谈印度雕塑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is not only to inherit tradition, to examine and reinterpret tradition, but also to break the "Western-centered theory" from the sculpture cultur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nations to absorb the healthy nourishment of human nature. Neither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 but also insisted on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t is the most urgent task for us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to oppos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is paper starts the topic of issue: 1. Revie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ulpture spirit: 1. Circle Dance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inexhaustible Wisdom .2.Review the regret of Chinese Ancient character Sculpture: the absence of subject Man. 3.Review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uman body in the western sculpture .4.Look at the Eastern Sculpture (. Focus on the Indian sculpture culture) to us the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309.2
【正文快照】: “全球化”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焦点话题。它不仅仅只是知识界学者讨论不休的关键词,而且日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凸显内容。①“全球化”是危险,更是挑战和机遇。积极的态度是:“全球化”之于我们绝不该是被动的适应、裹挟与拖曳,而应充满了理性的思考与主动的选择。相比半个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高飞;空白与意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德军;《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伟伟;;论筷子与刀叉的比较分析对现代设计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5 汪维真;;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及其影响[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敏;;法眼慧心话人性——略论贯休征戍诗中的人性思想[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8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9 张伯昭;;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向明礼;多酸药物电子结构及其与抗肿瘤活性间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5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6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7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10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尤西林;关怀公共精神的“积极自由”行动者──鲁迅与现代知识分子角色[J];学术月刊;2000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崇秀全;;非洲人的非洲——二战以来的非洲摄影[J];中国摄影家;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翔德;“全球化”视野中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N];山西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实习生 杨雪;向世博献礼:废品中诞生凤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红梅;让我们静心期待未来[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朱小钧;“第二视角”里的布拉格双年展[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陈履生;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走向[N];美术报;2005年
本文编号:1458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45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