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步履与足音——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回顾

发布时间:2018-03-18 09:06

  本文选题:当代青年 切入点:雕塑家 出处:《美术观察》2000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多年来,雕塑界常谈到1992年由浙美发起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这个展览在雕塑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那次邀请展的策划人之一,我认为它把发源于本世纪初的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向前推进了。 我们认为,192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雕塑艺术教育的开端。从那时到今天,我国雕塑已是三世同堂了。如果李金发、刘开渠等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雕塑家代表了开创雕塑的第一代人,那么,1949年后至文革前由第一代人的弟子和前苏联雕塑家的弟子所构成的一部分人可称为第二代,至于第三代雕塑家则是文革后培养出来的一代青年人。中国现代雕塑的历程是曲折而艰辛的,特殊的
[Abstract]:Over the years, sculpture circles have often talked about the "Contemporary Young sculptors'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which began in 1992 by Zhejiang Meifa. This exhibi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culpture world. As one of the planners of that exhibition, I think it has pushed forward the modern sense of sculpture that origin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We believe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West Lake Academy of Art in 1928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higher sculpture education in China. Sculpture in our country is already in the same room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If Li Jinfa, Liu Kaiqu and other sculptors who returned from studying in France represent the first generation that started the sculpture, Then, from 1949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group of discipl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of the sculptor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can be call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As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sculptors, they are a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traine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sculpture is tortuous and arduous.
【分类号】:J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薇;;世界著名雕塑一览[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8期

2 ;第八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开幕[J];收藏;2011年09期

3 滕小松;;雕塑的“三化”状态——且说2011年“雕塑年鉴展”和“雕塑家书画展”[J];雕塑;2011年03期

4 杨斌;;“社区雕塑”:雕塑公共性的实现之路[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5 卓凡;象形·会意·指事——材料雕塑的图本解读[J];艺术·生活;2005年03期

6 郅敏;;埃德加·德加的雕塑艺术[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7 O@冬梅;段海龙;;浅析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孙振华;;在香榭丽舍看世界雕塑——巴黎“2000雕塑园地”侧记[J];艺术·生活;2000年04期

9 查尔斯·洛文;常洁;林子杰;;理查德·亨特——穿越现代主义的航程[J];世界美术;2011年02期

10 ;田跃民雕塑作品欣赏[J];艺术市场;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陈漓;易乐平;;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鉴君;;平面雕塑与立体艺术[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6 贺莲花;江碧波;;水与雕塑的结合设计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戴晓玲;戴晓莉;;艺术设计中可承载之“轻”——解析雕塑大师亚力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凌继尧;;“持矛者”的美学意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路艳霞;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展雕塑[N];北京日报;2004年

2 邹文;关于雕塑的“盛世危言”[N];文艺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隗瑞艳;“雕塑风暴”从北京刮起[N];中国文化报;2002年

4 记者 张楠;欧洲雕塑 国企胸襟[N];工人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王玉芳;不该忘却的纪念[N];人民日报;2005年

6 钟英展;多国雕塑家北京研讨亨利·摩尔[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朱虹子;抗战纪念雕塑奏响和平主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雕塑·社会·文化[N];美术报;2004年

9 ;北京,,不朽的雕塑有多少[N];北京日报;2003年

10 ;“雕塑垃圾”早该赶出城去[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7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8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2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梁刚;雕塑·建筑·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骆韬颖;浅析当代艺术中雕塑与装置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6 王慎;马背的负载——对中西方有关于马的纪念性雕塑艺术中马背上无人或有人问题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郑宣彪;论雕塑的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谌扬;雕塑工作室的空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牟柏岩;模仿之“乐”[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潘凯;信息时代下影像媒材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628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628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