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

发布时间:2016-11-08 07:53

  本文关键词: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

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

发布日期: 2014-05-04 发布:  

  2013年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11期

  摘 要: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造型艺术,形态和色彩都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因素。在复杂的公共环境空间里,雕塑色彩的运用主要强调雕塑与环境的共融。它能够反映环境的性格特征,同时其自身有着可识别性能够起到环境标识的作用。在雕塑创作中合理的运用好色彩,必然会丰富雕塑的语言与内涵并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陶瓷雕塑;材料;公共环境
  1 色彩的表现
  陶瓷材料在色彩的表现上与其他材料不同,一般的材料是通过颜料(丙烯、油漆、烤漆)来改变自身颜色,这样一来,在颜料的包裹下材料自身特点被淹没,材料语言得不到体现。而陶瓷材料不同,它是通过釉料或色粉在高温烧造后来体现颜色的。它是不会被釉料或色粉所影响自身特点的。恰恰相反这正是陶瓷材料的独特之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釉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大大拓宽了色彩的丰富性。每种颜色还可以分为亚光、无光、有光三种。这可以使创作者发挥无限的艺术想象,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融入在环境中的陶艺还可以借助光的技术和效果体现色彩,光与色浑然一体的弥漫在空间环境中,使得作品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空间,体现时代的气息。朱乐耕先生创作的《生命之光》就是通过光源在不同的角度精心定位,在作品上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打上不同的有色光,使作品充分的融入环境,营造出独特的环境空间氛围。日本的会田雄亮设计的《纪念碑广场》巧妙地运用光效,给环境增添了一分神奇的梦幻效果。这是小濑市富有盛名的大型陶艺作品。陶瓷的釉面可以根据需要达到光滑致密的程度。目前在国内已经成功的研制了一些新的反光陶瓷,这是具有高折射率的陶瓷复合体新型材料。它可以代替传统的玻璃、反光漆、金属等材料。运用于特殊的环境中。日本的清水六兵卫研制的闪光釉,在用于环境陶艺的作品中可以反射周围的环境颜色,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光线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还产生了一些特殊陶瓷材料,如发光陶瓷、透光陶瓷等等。这些陶瓷在颜色方面和性能方面上的变化,都将为户外陶瓷雕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此外户外雕塑中色彩的恒久程度尤为重要,陶瓷的釉料永久不会变色或褪色的特性,使得陶瓷艺术品在户外环境中能历久弥新,永久的保持光鲜亮丽的色彩。在这一方面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与之相比,在洪武年间建造的九龙壁,如果没有陶瓷这种材料,那么它鲜艳的颜色是无法保留到今天的,试想一下用其他材质去制作,无论是金属、木材、石料都会在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下腐蚀、风化,那么我们今天也许无法看到这件气势磅礴,光彩艳丽的九龙壁了。
  2 材质肌理的表现
  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在关注雕塑形态塑造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雕塑表面肌理的特征,它在雕塑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他表现手法难以达到的美学特质。
  肌理一般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它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类,前者是未经过处理材料本身存在的纹理如木纹、布纹、皮毛等。后者是经过人为处理过的纹理如塑痕、刻划、挤压、打磨、彩绘、笔触等。肌理在雕塑创作和展示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构成艺术品的外部特征,是艺术家观念、情感的有机成分。所以肌理一般是艺术家选择材料的重要的参考。肌理效果与肌理美是陶瓷材料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是陶瓷雕塑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法。肌理语言的发掘是各类艺术形式所注重研究的课题。就陶瓷艺术而言,肌理的探索与研究直接影响到陶瓷艺术语言的推进与特性的发扬。日本的陶瓷艺术家伊藤公象说:在这30年的创作的生涯中,我已经形成了一种“褶皱”的概念,即那种从物质材料中生成的“爱”。用切得薄薄软软的陶土形成的多软面体、利用陶土与纸的相互作用,活用土的收缩,得到复杂的起伏形状的连续的“褶曲”、挖取废土场的冻土烧成泥浆再涂在陶板等等的表面,冻成“烧冻土”等。那无数的曲面和曲线,以及随机的起伏的集合体所体现出的东西,我称之为“爱的褶皱”。它的作品《池中之浪》、《黏土的爱神》、《林间羊肠小道》充分的利用了陶瓷材质的泥性经过特殊手段呈现出褶皱的肌理美。朱乐耕为韩国麦粒音乐厅设计制作的《有阳光的的日子》,作品的肌理给人以美的享受。日本陶艺家会田雄亮,他的陶瓷雕塑作品特点是将陶艺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从真正意义走进人们的生活。他的作品前卫抽象,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神又结合了西方表现主义的理念,尤其注重陶瓷材质美感的展现,将泥性的肌理、釉色窑变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形成了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给予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同时体现了作品的真正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陶瓷材料表面肌理效果种类很多,特殊肌理如亚光、裂纹,褶皱,干裂,龟裂等。其中釉料在烧制中产生窑变所随机形成的变化莫测的肌理效果,构成了陶瓷艺术特殊魅力的组成部分,这是在雕塑中无法企及的肌理效果。这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肌理效果在陶瓷雕塑中应用,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增添了作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应立国.城市雕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黄焕义.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色彩[J].中国陶艺家,2007.
  [4] 甄珍.环境陶艺的空间整体性[J].美术大观,2008,8(248):22.
  [5] 阿诺德·豪译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6] 黄健敏.生活中的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欣(1982—),男,吉林白城人,硕士,现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雕塑。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67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