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
本文关键词: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简介: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 摘要: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 ... 摘要: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 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 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 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 关键词:雕塑;差异;中西方艺术 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 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 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 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 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 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 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 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 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 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 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 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 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 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 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 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 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 、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 口 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 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 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 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 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 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 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 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 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 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 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 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 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 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 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 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 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 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 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 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 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 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 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 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 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 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 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 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 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 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 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 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 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 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 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 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 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 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 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 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 “太平有象”—— 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 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 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 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 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 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 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 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 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 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 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 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 赏。”①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 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 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 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 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 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 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 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 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 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 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 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 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 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 “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 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 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 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 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 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 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问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 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 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 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 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 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 “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 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 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 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 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 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本文关键词: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7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