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意识形态、文化和公共纪念性雕塑──当代中国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2018-07-04 21:30

  本文选题:公共纪念性雕塑 + 意识形态 ; 参考:《美术研究》2000年03期


【摘要】:中国当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态的变革与建国以来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50、60年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式、题材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着一定之规,社会功能明确。80年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获得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创作面貌更加丰富。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片面关注形式感、作品矫饰化、生硬搬用现代语汇等问题。90年代的中国经历着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城市文化生态呈现为一种交错、互动和共存的多元景观。纪念性雕塑面临着如何协调与环境关系的难题。关注现实,把握当代文化与精神的发展趋向和特点,从而使纪念性雕塑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力量的互动,这是公共纪念性雕塑发展的方向。
[Abstract]:The chang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ublic memorial sculpture 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ology and cultural for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rm of public memorial sculpture,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 of public memorial sculptur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environment is governed by certain rules. Social function is clear. 80 s memorial sculpture creation has obtained the bigger choice space, the creation appearance is richer. At the same time, problems such as one-sided attention to form, pretentious works, stiff use of modern vocabulary, etc. In the 1990s, China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cultural ecology was presented as a kind of staggered. Interaction and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landscapes. Memorial sculptur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ordinate with the environ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spirit, so that the commemorative sculpture can interact with the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orce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society,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ublic memorial sculp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学系
【分类号】:J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开渠;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开幕词[J];美术;1982年11期

2 白佐民;城市雕塑的类型、题材及构思[J];美术;1982年12期

3 翁德;关于葛洲坝“四面体”雕塑[J];美术;1983年04期

4 贺敬之;迎接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黄金时代——在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美术;1984年07期

5 王朝闻;加强认识[J];美术;198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世郎;浅谈城市广场雕塑的设计[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戚家海;体制与创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郭建伟;苏州市城市雕塑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武文磊;中国城市雕塑的写意内涵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宁生;传统文化与现代雕塑[J];雕塑;2004年05期

2 崔伟闳;潘建雄;姚剑波;朱惠萍;张昭;汪行福;;在自我更新中寻求新的哲学思维——上海首届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学术月刊;1988年06期

3 孟洪峰;;《红高粱》——一个潜隐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神话[J];电影艺术;1989年04期

4 费·托宾·罗尼;徐建生;;评《末代皇帝》[J];电影艺术;1989年12期

5 孙博;意识形态·商品·主旋律——关于文艺市场化的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6 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J];哲学动态;1995年12期

8 张连光;只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J];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9 薛毅;金定海;詹丹;;知识分子与市民意识形态[J];上海文学;1995年11期

10 胡敏中;认识论研究能转换成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吗?──与俞吾金同志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綦玉帅;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刘燕明编写;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本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4 宋焘;怪片新一代[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周轶君;女人弹:震波难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达巍;新“双层记”[N];东方早报;2005年

7 早报记者 黄力颖 杨小舟;安倍率最大商务团出访东南亚[N];东方早报;2007年

8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10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谭志成;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韩国华;美国报纸上中国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雯;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丽君;大众语篇中的潜在意识形态[D];四川大学;2005年

8 唐玉娟;意识形态对译者措辞的操纵[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温琼娟;广告意识形态对受众主体建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纯;论马克思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7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097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0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